呂傳彬
黛米是美國華爾街一位從事金融職業的女士,關于如何教子女理財,她有自己的一套辦法。
20年前,黛米在醫院生下大女兒。第一次給女兒喂奶時,黛米心中就冒出“我的心肝寶貝呀,媽咪一定要把全部都給你”的念頭。產假結束后,黛米回到工作崗位,當時在美商花旗銀行消費金融部任職的她,立刻向同事咨詢如何幫新生孩童開戶,但得到的答復卻很模糊。原來,美國當時的銀行大多以成年人為開戶對象,誰會想到幫新生孩童開戶?
為女兒開戶的念頭一直在黛米心里,直至5年后小女兒出生,黛米亦轉換工作至富邦銀行,才得以實現幫孩子開戶的想法。在富邦銀行工作時,黛米整合相關金融商品,設計出第一個以兒童為對象的“理財套餐”,包括以孩子名義所開立的銀行儲蓄存款賬戶、人身保險與共同基金投資。
此款“理財套餐”正式推出后受到市場矚目,得到和黛米一樣愛兒女心切的父母的熱烈回應。基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觀念,黛米同其他媽媽們籌劃了美國國內第一個“小富翁理財夏令營”,教導小學生認識金錢與財富的世界。
黛米倡導的兒童理財教育在金融界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經媒體報道后,獲得了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當時美國的經濟不景氣,再加上消費借貸過度擴張,引發了卡債風暴,因此更突顯金錢教育的重要性,理財投資不僅要從小做起,理財教育更要從小扎根,才不會敗了一生。
黛米記得,她曾與參加“小富翁理財夏令營”的幾位父母閑聊,得知他們送孩子來參加的原因并非是教孩子如何購買股票、基金等,而是怕孩子對金錢有錯誤的觀念。
例如,有位媽媽煩惱自己青春期的兒子一直不愿接觸金錢的事,認為一切由爸媽打理就好,這樣對金錢的不聞不問,讓媽媽擔心他長大后不知金錢為何物。又有位媽媽說,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跟她到百貨公司逛街,喜歡上某物品很想要媽媽幫她買,媽媽推托說現金不夠,女兒竟說:“你拿卡片來刷不就有錢了嗎?”女兒只知錢“一刷就有”,而不知錢是辛苦賺來的,讓父母捏了把冷汗。
“錢非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這句名言道盡人生與金錢的密切關系。財富究竟是何物?財富就是金錢嗎?這些問題黛米也是在銀行和證券公司工作逾20年、見識過許多有錢人后,才有些體悟。
財富不只是金錢,財富可以是平安健康、親情和愛情、自我實現等。
黛米的兩個女兒現在一個念大學、一個讀高中,黛米的“我的心肝寶貝呀,媽咪一定要把全部都給你”的初衷未曾改變,但做法卻和當時有很大不同。黛米知道,留給孩子金錢固然可以讓她們成長后減少缺錢的困擾,但無法保證她們對金錢的態度完全正確。
因此,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黛米除了為她倆持續進行投資理財計劃外,也不斷在生活里給予她們金錢教育。比如,黛米要求倆女兒從小就共同討論決定零用錢的使用金額且要記賬,目的是培養她們掌控金錢的能力。
從女兒上高中起,黛米則直接在銀行為她們開存款戶并申辦金融卡,然后將一筆整學期所需要的費用加零用錢存入賬戶,孩子自己再依需要去銀行ATM機取錢,定期刷存折了解收支狀況,讓她們學習管理金錢,做金錢決策。
前些日子,小女兒問黛米:“媽媽,怎樣才是有錢?”黛米心想這真是需要智慧才能回答的問題,于是試著如此說:“真正的有錢,是當你需要用錢時, 錢就在那兒等你用。”
因此“什么是需要”和“錢在不在”就變得很重要。“人往往最難的是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人兩腳,錢四腳,需要錢時,錢又跑得比人快,所以常常不在那兒等你。”黛米對此深有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