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曉雁
人老病多,骨病也會來湊熱鬧。有調查顯示:國內60歲以上老人約有一半被骨病所糾纏,70歲以上者高達80%。
骨質增生:防治誤區多
骨質增生俗稱骨刺,承重量大且活動多的骨和關節常為其覬覦的部位,如脊柱、髖部與下肢等。
骨質增生都要治療嗎?骨刺在多數情況下都不能算作病,只在醫學影像檢查(如X線攝片、CT、磁共振)的片子上“亮相”, 無明顯的不適感,這種骨刺不需要治療。如果骨刺長的部位不對,刺激或壓迫了肌腱、神經或引起了相關組織發炎,并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就需要治療。
骨刺能用藥物消除嗎?無論是口服藥還是外貼藥都奈何不了骨刺,因為骨刺也是骨質,與正常骨頭沒有區別,非要弄掉它只能依靠手術。因此不要輕信所謂能治本(消除骨刺)的口服藥物或膏藥,手術也要權衡利弊而行。
退化性關節炎:肩與膝最易受害
人體關節因老齡而引起退化,形成炎癥,稱為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肩關節的俗稱“五十肩”(50歲以上多見);發生在膝關節的謂之“六十膝”(60歲以上人群高發)。
“五十肩”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并伴有運動障礙,如手臂不能舉高或向背后抬起,夜間癥狀更明顯。服用止痛消炎藥物、理療、注射病灶類固醇制劑、局部熱敷等有一定緩解效果。平時多做一些有利于肩關節的活動,如雙手摸墻(面壁而立,雙手上舉觸于墻上,沿墻壁緩緩向上移動,爭取每天都比前一天摸得高一些)、抱頭(站立,兩腳與肩同寬,兩手手指交叉放于后腦,兩肘拉開與身體平行,然后兩肘收攏似夾頭部,重復做數次)等亦有助益。
“六十膝”常以膝關節酸痛為始發癥狀(上下樓梯后尤甚),以后逐步出現腫脹、積液與運動障礙,嚴重者關節可變形,加重行動困難。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輕者對策同“五十肩”,重者(如關節面磨損殆盡,關節變形行走困難)可酌情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等手術療法。
腰突癥:腰腿痛的元兇
腰椎間盤為何會突出呢?以彎腰活動或扛抬用力等過猛、過勞導致相關組織損傷為主因,年老所致脊柱老化而引起的腰椎退行性改變也難辭其咎。多見于40歲以上人群,年齡越大風險越高。腰腿疼痛是此種骨病的首發且主要的癥狀,疼痛部位多在下腰部及腰骶部,常呈持續性鈍痛,平臥時減輕,久站后加劇;有時痛感還向臀部、大腿及小腿后側至腳跟或足背放射,呈放射性刺痛或電擊樣痛。其次,下肢可有麻木及發涼、發冷等異常感覺。
應對腰突癥首選非手術療法,包括各種中西藥物、牽引、理療、針灸及穴位注射等,對絕大多數(80%~90%)患者都有很好的效果。需要動手術的僅是上述療法無效且癥狀較重者,為數極少,多以微創手術為主。
骨質疏松癥:重女輕男
50歲及以上人群,骨頭里的鈣質等礦物元素開始慢慢減少,骨質變得單薄,并形成許多細小的小空隙,日漸疏松,醫學稱為骨質疏松癥。重女輕男是其特點之一(女性中招者高于男性,絕經女性的發病率高達20%~30%)。
防治要點:50歲以上男女應定期(每6個月或1年)到醫院做骨密度檢測,判定有無骨質疏松以及程度,并據此擬定防治方案,補足鈣質。生活中要戒除抽煙、酗酒、貪喝咖啡或濃茶的習慣。少吃鹽,每天將食鹽量控制在5克以下。適當多運動。需要注意的是,骨質疏松患者與常人不同,因骨質變脆,不宜超負荷運動,尤其要避開跳高、快跑等高強度運動,也不要做彎腰、扭腰、仰臥起坐等動作。以慢跑、游泳、打太極拳、打門球、跳舞等較宜,每天不少于半小時。無論室內戶外都要注重安全,防止摔倒導致骨折。一旦不慎發生骨折,須及時上醫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