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夕暉
【摘要】本文闡述了私募基金的發展歷程與現狀,分析其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與對策,以求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私募基金;問題;策略
一、私募基金的發展歷程
我們可以把私募基金發展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萌芽階段,在這個階段,證券市場產品較少,類型單一,參與的投資者相對較少,部分證券公司與大資金的個人客戶利用股票一級和二級市場的價差拉攏大戶投資一級市場認購新股獲利,中國股市步入莊家與散戶時代,這些莊家就是私募基金的雛形。二是初步發展階段,隨著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熟知,參與的主體越來越多,同時市場產生的財富效應讓投資者渴求通過將資金委托給專業投資者或投資高手,實現財富保值與增值。一些機構與客戶簽訂投資協議,接受客戶委托從事股票投資,但這個階段這種模式并不規范,引發的糾紛也比較多。三是自我規范與治理階段,私募基金投資風格轉變為組合投資,投資策略由跟莊轉變為資金推動和價值發現相結合,私募基金發展轉向規范化、陽光化。四是快速與有序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以信托方式發行陽光私募得到了快速發展,規模快速壯大,包括量化投資在內的各種投資策略在私募基金行業得到廣泛運用。
二、我國私募基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私募“空殼”
2014年,我國私募基金市場實施備案制,這種制度推動了行業規模的快速擴張,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制實施僅一年,私募基金的體量和數量不斷增加,許多私募為了“搶位”,在不具備條件情況下,先行備案,導致大量私募基金管理人作為“空殼”存在。
(二)私募基金登記、募集、運作過程存在違規現象
部分私募基金在登記備案環節,存在信息失真或者不完整,對變更信息也沒有進行及時更新,不按要求定期報送報告等;在募集資金環節中,部分私募機構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公開宣傳基金產品和夸大業績,虛假陳述以及違規銷售等;在投資運作環節中,私募基金投資運作行為存在違規,如有的私募機構不按要求設立專用賬戶,甚至挪用或侵占基金財產、違反合同條款、在投資中進行利益輸送等。
(三)人才短缺,策略手段落后
私募基金的投資專業化要求相當高,但我國私募行業專業人才非常短缺,特別是多領域的全才型基金經理尤為稀缺,這導致我國私募基金投資運作策略手段非常落后。許多私募基金直接套用西方金融市場的投資策略,事實上各種策略有其市場環境、投資背景等相關要求,需要掌握其內涵靈活使用。
三、私募基金行業發展建議與策略
(一)建立行業行為準則
私募基金行業需要完善行業自律,積累行業信用,推動行業生態優化。行業需要讓私募基金管理人與律師、會計師、市場中介服務機構相互博弈、相互增信,明確各主體的責任,建立市場化信用制衡機制,明確私募基金的募集主體資格、募集專用賬戶管理和資金安全、募集活動的適當性要求、募集人承擔的合格投資者甄別責任、合格投資者認定程序,以及保護投資者的冷靜期制度和回訪確認制度,約束“賣者盡責”,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利益。私募基金管理人要樹立專業化投資顧問服務,推動私募基金業專業化、精細化發展,營造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二)嚴格私募基金產品銷售適當性原則
首先,私募基金要建立自己的銷售體系和銷售制度,明確規定向特定對象銷售與其風險承擔能力相匹配的產品,建立獎懲制度。為了踐行銷售適當性原則,私募基金必須對銷售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在開始銷售之前,向員工介紹私募基金產品的特性、風險與收益、主要目標客戶,讓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能夠正確地向客戶進行解釋說明。私募基金在實踐銷售中一定要有銷售適當性原則意識,找準與產品匹配的目標客戶,在銷售過程中要向客戶介紹產品的各種特點,重要的是一定要問客戶明示產品的主要風險點,必須將風險控制在合格投資者的范圍內,行業監管部門要加強對私募基金銷售的監管。
(三)完善私募基金各環節
對私募基金登記、募集、運作過程存在的違規現象,必須有針對性的方式與策略進行規避。目前,私募基金行業法律體系已經相對完善,但仍舊存在一定問題,主要是相關法律制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實施,基金業協會可以根據現有的法律制度,建立評級制度,為私募各環節建立評價標準,進行量化考核,同時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將獎懲制度與考核掛鉤。對私募基金來說,在登記、募集、環節要合法合規,在投資環節遵守合同,投資端堅持專業化,依靠科學的方法論和管理體系實現投資回報,在事后環節應樹立服務意識,恪守行業規范。
(四)加快人才培養
私募基金要想成功,必須有好的管理者或企業家,要有專業化的從業人員。目前,私募基金行業人才非常匱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們需要加快人才培養。私募基金行業缺少的是高端管理人才和專業化技術人才,而人才培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一是基金業協會利用已經頒布了的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和高管從業資格認定的具體辦法與程序,培養行業管理人才,完善從業人員差異化管理與培訓,利用從業資格考試引導技術人才培養;二是私募基金可以自己建立培訓體系,培養自己的專業人才,也可以與高校金融管理專業合作,采用校企合作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