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國強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作為長期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技術進步是經濟學不可逃避的話題之一,無論是經濟增長理論中的源泉,還是經濟周期,經濟波動中的不可預知的隨機擾動項,技術這個概念伴隨著經濟學的發展一直如影隨形。即使如此,面對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對資本和勞動力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技術,往往將技術作為資本積累的一部分,或者是勞動力(人力資源)的一部分,當然,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畢竟如今經濟的發展還是勞動力密集型或者是資本密集型的經濟發展。可是,就像經濟學在十八世紀對土地非常重視到十九世紀對資本十分關注之后二十世紀對于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一樣,技術進步有可能成為經濟學研究的重中之重。
技術進步如此之快,是否會改變傳統的就業結構,是否會帶來就業極化現象呢,所謂的就業極化現象就是指相對于中等技術行業,高技術行業和低技術行業的就業有更大幅度的增加。
針對于技術進步對于就業結構的影響,即考察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國外學者往往通過理論研究展開。通過研究不同時期的勞動力與生產設備的關系來考察技能偏向性技術進步。18世紀以及19世紀早期為什么不是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首先是槍支,然后是鐘表,泵,鎖,機械收割機,打字機,縫紉機,最終是發動機和自行車上,可互換部件技術和熟練的工匠用鑿子和銼刀工作相比,被證明是優越和取代的。為什么之后出現了技能偏向性技術進步。第一階段,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失業率和勞動收入所占份額在歐洲大陸國民收入增長迅速。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失業繼續增加,但是勞動份額下降,甚至低于初始水平。Blanchard(1997)認為在第一階段工人推動工資,而在第二階段出現了資本偏向的技術變化。歐洲經濟體的工資壓力和資本偏向型技術變化共同促進了技能偏向性技術進步。
而國內的學者過多的側重于通過實證分析來考察技能偏向性技術進步是否真的在國內存在。
宋冬林、王林輝和董直慶(2010)利用1978-2007年之間的數據,通過將技術進步分類為中性、非中性和資本體現式來實證分析不同類型的技術進步是否存在著技能偏向,發現我國確實存在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即技術進步導致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技能進步對我國的就業結構具有顯著影響。
姚先國(2005)針對20世紀初期出現的“技工荒”和“民工荒”的現象對我國的技術進步對于就業結構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當時的技術進步可能是技能偏態型(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對于高技能的勞動力需求較高。也就是說技術進步導致了會促進高技能勞動力的增加。
楊飛(2017)通過對1995-2009年的行業數據進行分析,也證實了我國市場化進帶來了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
本文采用傳統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作為模型的理論基礎:

在符合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前提條件下,可以得到資本與勞動的相關關系,帶入原模型,取對數并且整理可以得到計量模型如下:

本文所討論的是對于制造業行業來說狹義的技術進步,主要分為兩部分,即以自身研發為表征的內部研發投入,和代表自動化設備使用的生產設備行業的研發投入。由于研發投入雖然是計入資本化的支出,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期,本文對于不同時間段的研發投入采用不同的滯后期進行實證回歸。
雖然我們已經考慮了研發投入的滯后期與就業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但是回歸方程中還存在著遺漏變量和雙向因果的問題,導致我們的估計方程存在偏誤。
遺漏變量問題:我們考慮的A在這里僅僅是研發(存在待使用的技術)以及新設備投入的使用(已經使用的技術),另外還存在外包(別人研發的技術)。雙向因果關系:是由于研發投入增加導致技術進步從而對就業產生影響,還是企業由于成本的原因不得不減少雇用水平增加技術含量。
工具變量的選擇考察兩個方面:工具變量的外生性和工具變量的相關性。
首先,作為具有特殊體制的中國,政府在經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們所選取的樣本是大中型制造業企業的數據,國企所占比例并不低,對政府的依賴更加嚴重。而作為研發投入的一部分,政府資金基本上是由上級撥付得到,與企業本身關系不大,當然,也并不排除企業發展的越好,政府投入越多的情況。
其次,作為研發投入重要組成部分,政府資金和研發投入肯定具有很強的關系。
文章的數據來源如下。L,取自《中國勞動統計年鑒》的年末從業人數。W,取自《中國勞動統計年鑒》行業的平均工資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比值。Z,取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的分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Q,取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的分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的工業總產值與分行業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比值。H,取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的生產設備的制造業行業的研發投入(滯后項)作為自動化設備使用的代理變量。政府資金取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的分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科研活動經費來源中的政府資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分行業工業品的出廠價格指數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
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制造業本身的就業結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不同行業的制造業的從業人數的占比也發生了變化。
按照技術水平將制造業分為四個大類:高技術行業、中高技術行業、中低技術行業、低技術行業。下面是制造業細分行業的基本情況。
高技術行業為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中高技術行業為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中低技術行業為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低技術行業為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和紙制品業,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
通過測算可以發現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在2013年年末的從業人數的占比是最高的,在1997年-2013年的增長率也是最高的,而高技術行業的總體的占比和增長率都比較高,而中低技術行業和低技術行業的從業人數的占比和增長率都比較低。這一結果和目前的經濟結構是相一致的。
本文對于就業極化的實證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分組估計。即考察技術進步對于不同技術水平的制造業是否存在不同的作用。

?
對整個時間范圍的估計可以看到,內部研發投入的增加確實存在就業極化的作用,即顯著的減少了中高技術行業和中低技術行業的就業量,對于高技術行業的就業水平雖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結果并不顯著,對于這個抑制作用的存在,我們分析,是由于高技術行業除了醫藥制造業之外,均為設備制造業,而滯后一期的設備制造業的研發對于設備制造業本身來說往往也就是自動化設備的投入使用,肯定會減少行業的雇用水平。
而設備研發的滯后兩期的對于制造業分行業的作用,對于低技術行業和中低技術行業這種對于自動化設備比較敏感的行業來說存在著顯著的抑制作用,對于中高技術行業和高技術行業的作用并不明顯。這一結果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國目前經濟結構尚處于轉型期。“機器換人”的空間很大。而對于勞動力市場上低素質勞動力供過于求的局面來說,這一結果無異于雪上加霜。
當然這里僅僅分析了工業之中制造業的情況,工業之中還有其他產業(采礦業,電力行業等)、而且除了工業之外,還有農業,以及服務業。所以對于就業結構的分析還比較粗淺,尚不全面。
文章通過梳理國外技能偏向性技術進步的研究與國內對于就業極化這一現象的實證分析,采用工具變量的方法,對目前可得的中國制造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技術進步目前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制造業就業極化的現象,這一點,在兩種類型的技術進步對于中低水平的制造業的影響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可以看出,無論是直接技術進步還是間接技術進步,都對中低水平的制造業的就業有著顯著地抑制作用,而對于高技術行業和低技術行業來說,這種抑制作用并不顯著。
針對這一現象,我們需要考慮我們的人才培養機制是否應該做出針對性的變化以應對越來越快速的技術革命。
[1]寧光杰.中國轉型期技術應用對就業的影響研究——來自工業行業的考察[J].中國人口科學.2008(06):41-47.
[2]蔡昉,都陽.就業彈性、自然失業和宏觀經濟政策[J].經濟研究.2004(9):18-47.
[3]丁仁船,楊軍昌.技術進步對中國勞動力就業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02(12):36-37.
[4]黃賾琳.技術進步與就業波動變化的影響分析——基于可分勞動RBC模型的實證檢驗[J].統計研究.2006(6):34-38.
[5]李正友,畢先萍.技術進步的就業效應: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經濟評論.2004(2):21-24.
[6]李小平.自主 R&D、技術引進和生產率增長——對中國分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07):15-23
[7]李博,溫杰.中國工業部門技術進步的就業效應[J].經濟學動態.2010(10):34-37.
[8]姚先國,周禮,來君.技術進步、技能需求與就業結構——基于制造業微觀數據的技能偏態假說檢驗[J].中國人口科學.2005(5):47-53
[9]楊飛.市場化、技能偏向性技術進步與技能溢價[J].世界經濟.2017(2):7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