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初,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倡導并推動的“數字福建”建設,開啟福建信息化建設的新篇章。此后福建省在全國率先實現一卡就診、一卡結算;率先建設覆蓋省、市兩級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統,避免重復檢查,為患者節約了大量費用。
如今,“互聯網+醫療健康”已成國家戰略。福建省持續通過信息化手段,縮短城鄉地理距離,打破醫療機構間信息壁壘,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使百姓獲得感不斷增強。
莆田市荔城區新度衛生院沒有一名專職的影像醫生,但通過“互聯網+”,他們有了28名上級醫院簽約影像醫生。
據該院院長徐碧霞介紹,現在衛生院技師給患者拍完影像片,上傳至影像會診中心,專家庫里的在線簽約專家,就能通過影像“滴滴”會診平臺以搶單、指派或兜底的模式,根據衛生院拍攝的DR(數字化X線機)影像,修訂診斷書,最終出具報告并簽名。患者拿著報告單到市里的三級醫院就診可避免重復檢查;也不需打印膠片了,通過掃描微信二維碼,就可獲取電子報告。
此外,審核醫生還會指導本院技師如何糾正體位才能得到更好效果。借助平臺,衛生院影像檢查數量從每月300人,增加到450人左右,帶動了全院門診量的顯著增長,把病人留在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該平臺運行兩年來,匯集注冊影像專家50名、注冊醫療機構56家,莆田全市完成影像會診數近16萬例,平均完成一次會診時間4.67分鐘,審核率達99.45%,修訂率達40.2%,實現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影像醫生、患者等多方共贏。
南平市建陽區的云診室,可視作影像遠程會診的“升級版”。
去年7月,回龍鄉滸州村村民范良秀插秧后回家不久就發燒,在村里衛生所治了3天也不見好。衛生院醫治仍不見效后,醫生趕忙通過電話加急預約了南平市建陽第一醫院皮膚科的遠程會診。就在回龍鄉衛生院云診室里,建陽第一醫院專家通過實時傳輸音視頻詢問了范良秀的病史,并在衛生院醫生的幫助下完成詳細的查體,診斷為恙蟲病。
特效藥服下很快就退燒了,范良秀樂了。50元的遠程會診費,醫保還可報銷70%。衛生院的醫生也樂了,原來沒機會接觸的病例,現在可以跟著市里醫生漲見識、學習本領。據建陽第一醫院院長葉志農介紹,現在衛生院每月有10余次遠程會診,占住院總數的8%~10%。
這樣的云診室,一端是建陽第一醫院、南平市第二醫院的優質科室,另一端則連著建陽區13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全覆蓋。加上DR遠程診斷系統,自2015年以來,建陽區域內就診率已連續3年超過90%。
“我們針對的正是基層醫療資源不足的現象,最終推動分級診療的落地。”建陽區衛生計生局局長許群瑜說。
福建省衛生計生委黨組書記、副主任黃如欣表示,醫療信息化不單是建設項目,還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健全應用支撐體系和服務體系。
莆田市從2012年開始開展影像遠程集中會診,最初的做法是掛靠在3家三甲醫院,成立3個市級影像診斷中心,分別為所掛鉤的49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影像遠程集中會診。但因軟件不完善、分配機制不成熟、會診審核不及時、審核質量不高等問題,影像集中會診效果不佳。這才有了如今的影像“滴滴”會診平臺。原來建在三甲醫院里集中會診的線下“硬中心”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多種派單模式相結合的線上“軟中心”。
經濟杠桿的作用也不可忽視。莆田市堅持將每次7.5元的影像遠程會診費列入醫保,100%予以報銷,并且不納入門診統籌補償封頂線。同時,影像遠程會診的收入,1/3歸屬影像醫生和醫院,2/3歸屬個人,專家勞動所得有了保障。
建陽第一醫院院長助理陳猛介紹,醫院將云診斷終端直接放置在常見病最多的臨床科室,醫生在科室里就可開展遠程診斷;為了確保診療質量,目前遠程會診以住院病人,尤其是以慢病患者為主,上級醫生需要提前閱讀患者資料,最終的視頻對話也需在基層醫生的輔助下完成。
云診斷設備還被用于轉播醫院業務學習課件、復雜手術的直播等。此外,醫院利用數據挖掘分析計算出每位出診專家3年來的接診時間,做到每位專家個性化設置,預約時點精確到分鐘,同時通過短信、微信等提醒,推行提前預約、按時到診、準時看診。比如,福建省立醫院門診患者平均候診時間從2015年的58分鐘縮短至2018年3月的12分鐘,CT檢查預約時長從原來的7天降為2天。據第三方滿意度調查,福建省屬公立醫院群眾滿意度從2015年的83.27分,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89.36分。
黃如欣認為,醫療信息化不僅要實現業務流程的信息化,解決群眾看病難,更要借助大數據發展數據集成和分析,實現看好病。
盡管縣域內的信息化已基本建立,許群瑜卻擔心這樣的“自選動作”讓建陽成為“信息孤島”。“只有接入更大平臺,才能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我們期待統一規劃、同時后臺端口同一化的省域大平臺。”
據了解,福建將啟動實施省統籌區域平臺互聯互通工程,加快構建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有效支持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等業務應用。同時,還將重點建設縣域醫療服務技術、協作、信息三大平臺,建立心電診斷、臨床檢驗、醫學影像、病理檢驗、消毒供應、遠程會診等六大中心,有針對性地促進“重心下移、資源下沉”。
去年9月落地福州的全國肝病和肝癌大數據平臺,匯聚了全國60余家醫院的數百萬例肝病病例數據,讓預測有了堅實的數據支撐。目前,平臺肝癌治療費用預測值與實際值誤差不超過5%。不僅如此,醫生還根據該預測,針對不同病人的病情,確定治療方案的費用,避免過度醫療。
在福建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健康管理太空艙”,病人的信息采集全部依賴于機器。面部信息和舌像采集器、聲音采集器、人機對答系統、脈象采集器,分別對應傳統中醫的望、聞、問、切。這些信息采集到后臺后,可自動生成健康狀態報告,依據后臺累積的數十萬病人數據建立的狀態辨識系統。醫生根據報告,可給出個性化的調理方案。
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李燦東教授希望,借助該設備的狀態辨識,發揚中醫治未病理念,使人不生病、遲生病、晚生病,有病后容易治療,治療之后不容易復發。
2016年11月,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產業園區在數字福建(長樂)產業園正式掛牌,福建已成為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