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峰
德惠市人民醫院外四科,吉林德惠 130300
臨床認為,腹部手術患者術中予以不同液體治療效果,其與術中各項循環功能、術后恢復等有直接關系,特別對老年患者。該次為了解液體治療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術中狀況和術后康復的影響,選81例老年腹部手術患者作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選2016年1月—2017年1月該院收治的81例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分成甲/乙組:甲組40例,男/女:23 例/17 例,65~79 歲,均值(72.5±2.5)歲;乙組41 例,男/女:23 例/18 例,63~83 歲,均值(73.4±3.1)歲。對2組以上信息作比較,發現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
①老年腹部手術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醫務人員在患者麻醉前30 min予以其肌肉注射0.5 mg阿托品、100mg苯巴比妥鈉;②待靜脈之后予以甲組根據5 mL/(kg·h)持續輸入乳酸林格液,予以乙組同樣根據5 mL/(kg·h)持續輸入琥珀酰明膠注射液。同時選異丙酚、咪達唑侖、維庫銨、芬太尼作誘導麻醉處理,持續輸注瑞芬太尼、異丙酚,間斷靜脈推注肌松藥、芬太尼維持麻醉;③術中,確保患者平均動脈壓超過60 mmHg;若出現低血壓,可予以其血管收縮藥治療,若難以維持循環穩定,可對其作脫失處理;若尿量<0.5 mL/(kg·h)且持續超過2 h,可加入250 mL乳酸林格液;術中若患者失血嚴重且紅細胞壓積小于24%,則需輸紅細胞,若出血超過500 mL,可對其做脫失處理。
醫護人員仔細檢測并記錄下2組麻醉誘導前、誘導后、氣管插管后、切皮前、切皮后2 h、手術結束時等各時段循環功能數據,并在切皮前、切皮后2 h完成動脈血氣分析;術后查看患者有無伴發心率失常、高血壓、惡心嘔吐、肺部感染、高熱等;同時觀察術后康復指標變化。
選SPSS 20.0統計學軟件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率(%)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中,乙組心率于 T4、T5 時點,比甲組低(P<0.05);術中乙組中心靜脈壓,優于甲組;手術結束時比乙組高(P<0.05)。 如表1。
表1 2組麻醉期間循環參數變化比對(±s)

表1 2組麻醉期間循環參數變化比對(±s)
監測項目 分組 麻醉誘導前 誘導后 氣管插管后 切皮前 切皮后2 h 手術結束時心率(次/min)平均動脈壓(mmHg)中心靜脈壓(mmHg)甲組乙組甲組乙組甲組乙組88.5±10.2 84.2±11.3 102.4±11.3 43.1±6.12 3.6±2.2.5±0.6 80.2±12.5 79.6±14.2 70.1±13.2 71.1±14.1 4.1±1.3 3.1±1.5 90.1±11.2 88.6±12.6 98.2±16.5 90.5±16.2 4.4±2.1 4.6±2.1 77.8±12.2 70.2±11.4 69.7±18.2 69.5±10.2 4.1±1.6 3.5±2.6 71.1±10.2 65.1±11.1 78.1±13.6 72.1±10.5 4.8±2.2 6.6±3.1 79.1±13.4 74.2±15.2 81.6±11.2 85.2±13.6 4.4±2.1 6.6±3.1
術中,2組pH值下降明顯,而CO2分壓上升明顯(P>0.05)。 如表2。
表2 2組術中血氣變化比較(±s)

表2 2組術中血氣變化比較(±s)
監測項目 分組 切皮前 切皮后2 h pH值CO2分壓(mmHg)甲組乙組甲組乙組7.35±0.06 7.36±0.08 42.8±4.60 43.1±6.12 7.31±0.08 7.29±0.05 46.3±5.80 46.7±5.52
術后,乙組2例(4.88%)發生并發癥:1例惡心嘔吐、1例高熱;甲組9例(22.50%)發生并發癥:2例心率失常、1例高血壓、3例惡心嘔吐、1例肺部感染、2例高熱;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后,乙組住院時長(14.5±2.2)d、開始排氣時長(4.3±1.5)d、開始排便時長(4.2±1.1)d、拔胃管時長(4.0±0.8)d,與甲組(15.0±2.5)、(4.2±1.3)、(4.3±1.3)、(4.1±0.7)d 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練鎮颮等[1]認為,麻醉中液體治療可維持機體細胞外液與循環容量穩定,將麻醉、術中失血對患者機體產生的影響降到最低,甚至消除。為此,輸液方式選擇在麻醉手術中就顯得很關鍵,尤其在老年腹部手術患者中。有研究指出,手術中輸入乳酸林格液,在術后會伴發白細胞持續增高反應[2]。此次研究發現,乙組術后白細胞計數上述趨勢,優于甲組(P<0.05)。盡管白細胞和局部(全身性)炎癥反應相關,但術后2組康復指標無明顯變化。
術后住院時長、并發癥發生率等均是評估老年腹部手術患者予以液體治療后的主要指標之一,也有臨床研究選膠體液復蘇,治療后患者灌注壓、心臟指數可提高,但很難分析內臟灌注有無明顯改善[3]。為此,精準的晶體液和膠體液比例,可有效維持患者術中循環穩定,防治并發癥。該研究發現,乙組并發癥發生率4.88%,比甲組 22.50%更低(P<0.05),提示老年患者因心臟功能儲備持續下降,輸入膠體液會加大循環容量的負荷,影響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臨床予以晶體液、膠體液治療老年腹部手術患者,均可維持患者術中各項循環功能,術后康復指標無明顯改善,但膠體液術后易引發并發癥,晶體液易增加白細胞。
[1]練鎮颮,項華,周仁實,等.微波療法在腹部手術術后康復中的臨床意義[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5,15(4):439-442.
[2]臧瑋娜.早期活動結合腹部熱按摩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康復的療效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4):17-18.
[3]余騰斌.濕性愈合療法治療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5,12(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