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華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人民醫院護理部,山東菏澤 274400
先天性心臟病是臨床常見的先天畸形,我國新生兒發病率較高,多數患兒在嬰幼兒階段就出現危重征象,應盡早治療。手術治療是根治先天性心臟病的主要療法,但是先天性心臟病圍手術期風險較高,應配合積極有效的臨床護理安全管理措施[1]。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種可靠的質量控制方法,為進一步探索應用于先天性心臟病圍手術期患者安全管理中的護理效果,該次研究選擇2015年4月—2017年2月期間在該院行手術治療的82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護理風險管理的實踐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4月—2017年2月期間在該院行手術治療的82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兩組患兒均符合手術指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該次研究。觀察組中,男24例,女17例,年齡5個月~3歲,平均年齡(1.78±1.25)歲,其中10例房間隔缺損,9例室間隔缺損,6例動脈導管未閉,4例完全性房室間隔通道,3例卵圓孔未閉,右室雙出口、主動脈弓離斷4例,大動脈錯位5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8例,年齡4個月~3歲,平均年齡(1.73±1.31)歲,其中9例房間隔缺損,10例室間隔缺損,5例動脈導管未閉,5例完全性房室間隔通道,4例卵圓孔未閉,右室雙出口、主動脈弓離斷3例,大動脈錯位5例。兩組患兒在疾病構成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兒常規行圍手術期安全護理,包括術前管理、術后監測等。觀察組患兒治療期間,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 抽取科室內骨干護理人員組成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針對先天性心臟病圍手術期護理管理制定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有小組牽頭建立護理風險監控管理網絡,與其他護理人員共同負責質量工作工作。小組結合臨床護理相關制度規范,制定監控系統標準,明確每個護理人員崗位職責,護士長負責統籌工作,小組成員負責指導、監察和質控工作,使每個護理人員參與到安全管理中[2]。
1.2.2 查找護理風險原因和對策 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共同討論先天性心臟病圍手術期潛藏的危險因素,包括護理人員風險意識不足、技術不夠成熟、溝通不足等薄弱環節等。小組匯總各項危險因素包括手術物品準備不足或不符合要求,宣教不到位,護理記錄書寫不及時或漏項,術前、術中、術后清點手術物品有誤,消毒隔離不嚴,并發癥監測不佳等,小組成員一一討論,制定具體應對措施,并落實到具體的負責者中,要求每個護理人員可識別常見護理風險,如患兒術后肺間質水腫、胸腔積液、肺部感染,低氧血癥等并發癥早期征兆等,并提前采取相應護理干預。
1.2.3 定期評估與工作改進 每月科內,對護理風險監控的重點內容進行匯總評估,總結護理風險管理成效,并針對護理過程中出現的不良事件進行討論,分析產生原因,制定整改對策,并監督整改措施落實情況。鼓勵護理人員預見性提出護理問題,討論預防性干預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密切觀察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同時,該院自擬先天性心臟病圍手術期臨床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項目包括:護理技能、基礎護、并發癥護理、心理護理、護理安全等,評分0~100分,該問卷預調查顯示,Cronbach α系數是0.83,表明效信度良好。評分90~100分滿意,評分71~89分為基本滿意,評分60~70分為一般,評分不足60分為不滿意。由專職護理人員負責問卷調查患兒,患兒家屬離院前填寫該問卷,并當場收回問卷,兩組問卷均全部收回,有效率為100%。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 t檢驗;采用 χ2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發生肺間質水腫2例(4.88%)、胸腔積液1例(2.44%)、肺部感染 1例(2.44%),低氧血癥 1例(2.44%)。對照組發生肺間質水腫3例(7.32%)、胸腔積液2例(4.88%)、肺部感染3例(7.33%),低氧血癥3例(7.32%)。觀察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2.19%)顯著低于對照組(26.8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義。
觀察組患兒護理滿意度(97.56%)顯著高于對照組(80.49%),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滿意度比較[n(%)]
近年來,我國心臟外科技術迅速發展,手術治療逐漸趨于漸低齡、低體重化,多數患兒可獲得有效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發病較早,新生兒階段較為危重,因而需盡早開始治療,手術是該病治療的主要手法[3]。先天性心臟病圍手術期患兒需應對各階段的風險,護理護理復雜、搶救頻繁、護理風險較高,需探索一種可靠的風險控制措施[4]。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種現代化護理管理模式,主要適應對象為危重癥、疑難雜癥等臨床護理風險較大的患兒,其管理核心為全面把控風險因素,提升安全管理質量[5]。該次研究結合先天性心臟病圍手術期護理安全管理實際,對護理風險管理進行了適當改進,并落實到臨床護理中,臨床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2.19%)顯著低于對照組(26.8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護理風險管理有效控制了并發癥風險,有助于提高臨床護理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該次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患兒護理滿意度 (97.56%)顯著高于對照組(80.49%),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患兒家屬對于該護理管理模式較為認同,臨床應用可行性較強。護理風險管理可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調動人人參與質控、自控,體現了對患兒負責、對護理質量負責的現代護理原則。
綜上所述,先天性心臟病圍手術期患者安全管理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可有效降低患兒并發癥風險,且家屬滿意度較高,值得推廣借鑒。
[1]李紅莉.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醫藥科學,2015,5(22):115-119.
[2]周付嬌.探討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圍術期肺部并發癥的護理干預措施[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5(14):186-187.
[3]劉曉燕,馬志紅,徐燕茹,等.21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圍手術期護理[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3,10(04):132-133.
[4]洪秀英,肖碧玲,陳凌云,等.護理風險管理在外科圍手術期患兒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4,12(6):913-914.
[5]張晶潔,王智超.前饋控制在兒童先天性心臟手術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5,13(13):2035-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