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森
近日,一則關于兩名90后年輕人拒絕服兵役而受到處罰的新聞引起網民熱議。事情的關注點在于,兩名青年應征入伍后因怕苦怕累,無正當理由強烈拒絕服兵役,經多次教育卻均無轉變,被部隊退回。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及各省市自治區征兵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兩人受到應有的處罰。
在處罰措施中,個人戶籍“服役欄”備注“拒服兵役”永久字樣可謂警示教育作用深刻。因為,在個人戶籍上標注“拒服兵役”意味著讓這段當逃兵的不光彩歷史永遠釘在人生履歷中。另外,對于違反兵役法的個人在工作、福利等方面給予處罰,教育、出入境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目的不僅是對個人形成警示作用,也在于維護兵役制度的嚴肅性,教育全社會適齡青年遵守法律法規和誠信守諾。
很多人都知道,“依法服兵役是每名公民應盡的光榮義務,保家衛國是每一個熱血男兒應盡的責任”。但是,有不少人卻不知道,害怕吃苦受累,逃避兵役則是違法行為,原本就應受到懲罰。
拒服兵役,其實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受到嚴厲的法律制裁,為民眾唾棄。例如韓國兵役法規定,逃避兵役者將面臨5年或5年以下有期徒刑。韓國歌手劉承俊以申請美國綠卡的方式逃避服兵役,引起舉國震怒。德國、俄羅斯等國法律規定,對逃避和拒服兵役者都會處以監禁和經濟處罰。
可見,不只是中國,世界各國都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保證公民依法服兵役。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震懾性,告誡全社會不遵守責任義務、違法失信必然會受到懲罰。
許多人熱淚盈眶依依不舍地離開部隊,許多人夢想扛上鋼槍,卻苦于各種原因與軍裝無緣。有幸得到這個機會,有的人卻不珍惜,看到了綠色方陣的威武卻忽略了其背后的艱辛,因為一己之私而逃避軍人職責。殊不知,“逃兵”這兩個字成為了一生的烙印。
決定參軍報國、來到軍營,這應該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這是一個承諾,而不是一句戲言。軍隊的榮譽、軍人的使命與自己息息相關,當忍受不了磨礪與鍛煉,決定離開的時候,就意味著放棄承諾。在和平年代,這是對法律的褻瀆、對軍隊的不尊重和自己的不負責;在古代當逃兵要被殺頭;在戰爭年代,當逃兵意味著背棄信仰和忠誠,茍且偷生。
我國人口基數大,許多適齡青年踴躍報名參軍,因此每年兵員需求矛盾不突出。過去,我們對年輕人參軍多以獎勵、優撫的方式,而對于以各種理由逃避兵役的,處罰的不多,法律也沒有做到出現一例追究一例。
筆者認為,在向世界一流軍隊的發展建設中,我軍迫切需要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高學歷、高素質兵員,為建設現代化的軍隊提供強大支撐。因此,在征召新兵工作中,既要堅持獎勵和優撫,又要針對破壞《兵役法》的人員和現象,依照法律懲戒,警示全社會。兩手結合,都要過硬。除了兵役機關進一步加強國防法規宣傳外,政府各級教育部門也應加大將國防和兵役法規教育納入課堂的力度,讓更多年輕人知道這個承諾的嚴肅性。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試想,一個僅會享受和平紅利的人如何做到有擔當,又怎能談得上堪當大任?青春是用來奮斗和吃苦的,而不是享受和消磨的。軍營是有志青年奮斗的大舞臺,軍旅青春是屬于年輕人的詩和遠方。▲
(作者是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