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善永
近年來,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乳腺癌的預防和早期發現,加強乳腺癌癌前病變的研究,“不治已病治未病”。現在大多數學者將乳腺組織不典型增生、導管內乳頭狀瘤及乳腺囊性增生視為乳腺癌的癌前病變。從癌前病變發展到乳腺癌,是一個在致癌因子的長期作用下,由量變到質變的漫長演變過程。它所需的時間在15~35年。如何在這一漫長的癌變過程中,將其扼殺于萌芽階段,有效地防止癌前病變惡化?
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隨著現代女性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以及環境因素的變化,一些新的女性生理特點相應出現,這為乳腺癌癌前病變的發病提供了溫床。遵循“低脂高纖”飲食原則,多吃全麥食品、豆類和蔬菜,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增加人體代謝途徑,減少乳腺受到的不良刺激。控制動物蛋白攝入,以免雌激素過多,促進癌前病變進展。此外,還要保持樂觀情緒,避免精神壓力過大,少熬夜,不要生悶氣,切忌發怒。多運動或參加適當的社交活動,內衣應寬松適度,保持乳房清潔,保持夫妻生活和睦。
每月進行一次乳房自檢女性應該每月進行一次乳房自檢,最好在每個月的同一時間,以便進行比較。宜選擇在月經后5~7天,此時雌激素對乳腺的影響最小,乳腺處于相對靜止狀態,乳腺的病變或異常容易被發現。具體方法為:站在鏡前,雙手叉腰向右向左慢慢旋轉身體,查看雙側乳房是否對稱,乳頭及乳房是否有凹陷、紅腫或皮膚損害,顏色是否異常、有無橘皮樣等改變。再將雙手掌撐在臀部并使勁向下壓,同時轉動身體,這樣會使乳房的輪廓顯得清晰,觀察乳房外觀,注意看輪廓有無異常。然后站立,手指并攏平摸,上臂伸過頭部查乳腺內半部,上臂垂下查乳腺外半部,從乳房上方順時針逐漸移動檢查,按照外上、外下、內下、內上、腋下的順序進行,仔細全面地檢查是否有腫塊,并壓迫乳暈,看是否有液體排出,觸摸腋窩和鎖骨上窩有無腫大的淋巴結。
定期檢查建議有癌前病變的患者每半年檢查一次彩超,觀察BI-RADS分級有無變化,病變是否發展。當然,隨訪過程當中也可以選擇鉬靶,因為有時候病變出現鈣化,超聲難以判斷。但是鉬靶也不能做的次數太多。因為鉬靶檢查有X線,做多了對健康還是有影響的。核磁共振沒有X線,不會有刺激作用,但核磁共振比較貴,有條件的患者也可以選擇。
藥物預防如果有高危因素(如攜帶BRCA1突變基因)或者有家族史,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在醫師的指導下口服藥預防(如三苯氧胺或芳香化酶抑制劑等)。三苯氧胺和芳香化酶抑制劑都有預防乳腺癌的作用,按照標準的療程通常是連續服用5年,但中國患者很難堅持,一般吃兩三年就堅持不下去了;國外患者的依從性比較好,80%多的人能夠堅持吃下來,而堅持下來的人能減少5%的癌變風險,這個數據還是很可觀的。
穿刺活檢或手術切除乳腺癌癌前病變屬于病理組織學診斷范疇,在臨床上并無特殊表現,早期診斷有一定困難。但在乳腺癌的普查過程中,較嚴重的高危者是需要重點監測的。對高度可疑者穿刺有可能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如果影像學評級是4級或5級,要及時做穿刺活檢。部分3級要根據臨床需要,比如說,這個病人已經四五十歲了,患癌風險比較高,也可以選擇做穿刺活檢;對于評估是3級的病人,建議選擇密切觀察,一般3~6個月復查一下超聲,如果發現乳房突然增大或者出現4級征象,此時應及時活檢。一旦獲得病理證據,臨床醫師應詳細了解它的組織學類型,作出相應的危險性分析,并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措施。
如有廣泛的癌前病變,治療上應選擇適當的切除手術,避免病變的發生,或密切追蹤,以期發現早期的癌變。當然,如果不典型增生病變非常廣泛,自己心理壓力很大,可以做全乳切除、乳房重建,這種方法在國外用得比較多。治療癌前病變的最有效方法是手術切除,但是必須權衡手術范圍與外形美觀之間的矛盾,既不要切除范圍過大,造成不必要的組織缺失,也不要切除范圍過小而留下復發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