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氣候寒冷、干燥、多風,或由于室內過于燥熱,或因為穿的太多,或因長時間使用電熱毯,等,最容易導致皮膚水分流失,導致皮膚干燥、粗糙,甚至泛起皮屑。老年人氣血虛衰,更容易引起皮膚干燥。筆者認為,秋冬預防皮膚干燥,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入秋后保濕是護膚重點
皮膚細膩嫩滑的關鍵在于皮膚中的含水量,皮膚表面的皮脂膜起到防止肌膚水分流失的作用。當秋冬肌膚的新陳代謝變得遲緩時,皮脂膜產生的皮脂就會慢慢減少,再加上其他一些外界刺激因素,水分流失增加,皮膚就容易干燥。
經過夏季炎熱氣候的侵擾后,我們的肌膚處于干渴狀態,同時也是皮膚角質層老化的階段,所以秋冬保養的重點就必須從防曬變成保濕。特別是在洗浴之后,應及時使用滋潤性較強的護膚用品。如果護理不當,則皮膚的角質層容易開裂,造成皮膚粗糙甚至出血。
及時補充飲水
不要認為只有夏天才應重視補充飲水,秋冬季節的機體也常處于失水狀態,特別是室內燥熱、穿的過暖或開著電熱毯睡覺,更容易導致失水。因此一定要及時補充飲水,成年人每天不宜少于1 500毫升。補水以礦泉水、白開水、淡熱茶最佳,飲水方法以少量多次法為好(每次200~300毫升)。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
適當多吃有滋陰潤燥作用的食品
秋冬季節氣候寒冷干燥多風,肌膚容易失養,大便容易燥結不通,所以宜適當多吃些有滋陰生冿、潤燥通便作用的食品,如鮮藕、胡蘿卜、白蘿卜、銀耳、番茄、胡桃仁、黑芝麻、乳品、蜂蜜、甘蔗、枸杞子、百合、蘋果、香蕉、柿子、秋梨、荸薺、粥食、新鮮葉類蔬菜等,以滋潤皮膚;宜少吃辛辣刺激性和過于香燥的食品,少吃方便脫水加工的精細食品,少飲烈性白酒,不吸煙,以免影響機體對水分的吸收。
注意居住環境防燥保濕
不管是采取何種方式取暖,都不宜讓居室過于干熱,室溫最好保持在18~20攝氏度。因為燒火爐取暖或長時間開空調取暖容易導致居室過于干燥,引起皮膚失水。可以使用加濕器,或在室內放幾盆清水,或每天用濕拖布擦幾次地,或用礦泉水噴霧來補充水分。睡眠時不要開著電熱毯(在睡前1小時左右打開電熱毯,上床后即將電熱毯關閉)。這些方法都能起到防燥保濕、防止皮膚失水之目的。
溫和沐浴露洗出滑嫩皮膚
秋冬季節應將含涼性和堿性大的洗浴用品收起來,改用滋潤性較強的浴液。洗澡時最好使用偏弱酸性的沐浴乳,避免使用清潔力過強的堿性香皂。因為即使是中性的沐浴用品,相對于人的皮膚來說也是偏堿的。同時要適當減少沐浴次數和縮短洗浴時間,以免水分和脂肪因熱而過多流失。洗澡時不要用力搓洗,因為過熱的水和用力搓澡會洗掉皮膚的皮脂、角質等保護層,容易傷害皮膚,甚至會引起皮膚局部發炎,更加重皮膚瘙癢。
洗浴之后用柔軟潔凈的毛巾輕輕擦拭身體,趁皮膚的水分還沒完全干時,立即涂抹有滋潤護膚作用的沐浴乳(此時人的毛孔還在微微張開,護膚品更容易吸收滲透),尤其是四肢等特別干燥的部位。這樣可幫助皮膚恢復水油平衡,并在皮膚上形成一層薄膜,防止水分過多蒸發。涂好護膚用品后應及時穿好衣服和襪子,以增強對皮膚的保護功效,減少干癢現象。
服用有養血潤燥作用的中藥
平時氣虛血虧者,特別是年高老人,秋冬季節更容易引發皮膚干癢。這些人除采用以上方法護膚外,服用幾劑有滋陰養血、潤燥止癢作用的中藥,大多可取得較理想的功效。筆者多采用下方為基礎方:生、熟地各15克,白芍、當歸、首鳥各12克,肉蓯蓉30克,麥冬、地膚子、秦艽各10克,炙甘草6克。隨癥加減丹參、桃仁、枸杞子、女貞子、黃精、元參、防風、白蒺藜、蛇床子等。若影響睡眠或心中煩躁,可加柏子仁、五味子、炒棗仁、石決明、龍骨等種;若有熱,可加黃芩、梔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