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拉哈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45~59歲為中年人,60~74歲為年輕老年人,75歲以上為老年人。老年人的正常壽命應當在100歲~175歲。世界衛生組織原總干事中島宏說:“許多人是死于疾病,也有一些人是死于無知、愚昧。”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表公告:人類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減少80%心腦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減少50%的癌癥,使平均壽命延長10年。
要想身心健康,就應當懂得一些養生的健康知識。不是只要吃好喝好,或者使用什么祖傳秘方、偏方等,就能保健延壽。健康長壽主要取決于四大因素:遺傳、環境、醫療、生活方式。其中遺傳所占的比例是15%,環境占17%,醫療占8%,生活方式占60%。在生活方式中,合理膳食占13%,心理平衡占30%,其余占17%。因此,保持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很重要的。長壽的老人幾乎全部都有一個好的心態。養生需要注重細節,應遵循科學的生活方式,有規律、適當地運動健身,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所謂健康的心態,就是一個人的認識、情感、感覺、意識、行為、人格等方面保持相對完整與協調,適應社會,并與社會發展保持一致性。心態好是長壽的必要條件。在現實社會中,有一些人社會地位很高,經濟狀況很好,但晚年的精神狀態并不好,生活并不愉快;而有相當一部分普通老年人,經濟狀況很一般,卻生活得很愉快。他們之間的差別就在于心理狀態。
人到老年,不要處處與人攀比。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省吃儉用、為兒女付出;西方人的觀念是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奮斗,子女成年后自食其力。兒孫自有兒孫福,長輩寬心幸福長。心態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體驗的具體表現,與身體健康有重要的關系。悲觀、消極的心態使人在痛苦中度日。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并沒有巨大的差別,但在心態上卻完全不同。我是一個度過95年春秋的老年人,我自己的體會是:養生并不需要十分刻意地去追求,一般來講,只要有一個好的心態、生活科學規律、適當健身、科學飲食、預防疾病,就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持有好的心態并長久保持是很有必要的。
2011年11月,中國老年學會副秘書長王峰介紹說:中國十大老壽星中有6人仍然在繼續勞動;126歲的羅美珍仍能上山打柴,下地拔豬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心態好。
馬寅初先生一生坎坷,歷經磨難,可他處事樂觀,從容自若,遇辱不驚,將人們對他的批判比喻為洗熱水澡,當他得到平反時已經百歲了。張學良將軍被囚禁了54年之久,他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健康長壽地度過了百余歲。
荷蘭伊拉茲馬斯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魯特·維恩霍文分析了美國和歐洲19項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對生活滿意的人會多活7.5年~10年。美國肯得基大學對修女們進行了觀察研究,在這180位修女中,二十世紀30年代申請到神學院當修女時,平均年齡22歲。60年后,在她們的日記中描述對生活開心、滿意喜悅者,比那些憂愁郁悶、心事重重者在存世的要多,前者平均要比后者多活9.4年。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于1991年成立了老年醫學研究小組,專門研究超級壽星(即110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在研究中發現,心態好是超級壽星們的共同特點。他們不講究什么養生之道,也不吃所謂的養生食物,普遍熱愛生活,熱愛勞動與鍛煉。他們性格開朗、心態平和、樂觀向上、與世無爭、知足常樂、善解壓力。
對于老年人來說,面對人際間的那些永無止境的紛爭與矛盾,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寵辱不驚度日月,心靜如水真善良,心態平和壽而康,子女省心家和睦,笑眼喜觀人與物,幸福生活不憂愁,老有所為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