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偉
摘 要:本文介紹了核電廠運行前輻射本底調查工作的定義、目的、調查內容和工作要求,以及相關調查大綱、報告等的主要內容和格式。
關鍵詞:核電廠;輻射本底;放射性核素
中圖分類號:TM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3-0119-02
1 環境輻射本底調查的定義
在核電廠運行前對制定范圍內的放射性本底進行測量分析以及基于評價目的而對其他相關資料進行收集的活動。
2 核電廠運行前輻射本底調查工作的內容
核電廠在首次裝料運行前通過監測,取得核電廠周圍環境γ輻射水平和空氣、陸域水、土壤、陸上動植物等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以及海水、海洋生物、海洋沉積物等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的監測數據。
3 開展核電廠運行前輻射本底調查的目的
(1)獲得核電廠運行前的環境輻射和環境介質中重要放射性核素的本底水平及其變化,確定指示生物品種,為核電廠正常運行及事故情況下的環境輻射監測提供可供比較和解釋的本底數據。(2)掌握必要的環境輻射監測技術,為制定核電廠運行后的環境輻射監測方法和程序奠定技術基礎。(3)收集確定關鍵核素、關鍵途徑和關鍵人群的相關參考數據,以利于核電廠運行后監測計劃的確定及公眾的劑量評價。
4 開展核電廠運行前輻射本底調查的意義
《核動力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GB6249-2011)中9.1.1的要求:“在核動力廠廠址首臺機組首次裝料前,營運單位必須完成環境本底輻射水平的調查,至少應獲得最近兩年的調查數據。同一廠址后續建造的機組應至少獲得最近一年的輻射環境水平現狀調查數據。”這些數據是評估核電廠安全性的必備資料,也能夠評價核電廠對周圍輻射環境的影響。當核電廠發生事故時,需要以輻射環境本底調查數據為參考依據判斷事故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因此,開展運行前輻射本底調查工作對核電廠的建設和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5 核電廠輻射環境本底調查的特點
(1)周期長,需要進行連續兩年監測。(2)監測對象復雜多樣。主要包括空氣γ吸收劑量率、氣溶膠、沉降物、空氣中的3H和空氣14C、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河流湖泊沉積物、動植物、海水、海洋生物、海底泥、潮間帶土等。(3)監測項目多且對檢出限要求高。目前的監測實踐中監測項目主要包括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TLD、總α、總β、238U、232Th、226Ra、40K、3H(電解濃集)、90Sr、γ核素(主要分析58Co、60Co、134Cs、137Cs、54Mn幾種核素,氣溶膠和沉降物樣品加測7Be,海水、海洋指示生物樣品加測110Ag)等。(4)現場采樣和實驗室樣品分析工作量大。需要進行現場采樣在實驗室測量和分析的樣品數量大,樣品采集有一定的難度,樣品需做大量前處理工作;由于環境樣品對探測下限要求高,所以實驗室放化分析復雜且精度要求高、儀器所需測量時間較長。(5)質量保證要求高。為保證本底調查數據的準確性,除了實驗室一般需要遵守的質量控制,還必須建立相應的質保管理體系,并保證質控(包括平行樣、復測樣、加標樣、第三方檢驗對比樣)樣不少于20%。當某類樣品數少于10個時,至少有1個質控樣。在監測過程中還要求進行不同實驗室之間的比對,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6 《核電站輻射環境本底調查大綱》主要內容
根據上述相關標準、規范的要求,結合實際工作的情況,《核電站輻射環境本底調查大綱》應包含以下主要章節和內容:
(1)調查任務來源:說明項目來源依據和項目委托單位。(2)調查目的:從了解現狀、為運行服務的角度闡明調查目的。(3)調查范圍:根據相關法規有針對性的確定調查范圍(環境γ輻射水平的調查范圍取以核電廠為中心半徑50km,環境介質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的調查范圍一般以核電廠為中心半徑20-30km)。(4)調查時段:連續不得少于兩年并應在核電廠投入運行前一年完成。(5)調查依據:列出國家和地方涉及核電站本底調查的相關法律、法規。(6)核電廠工程及環境概況核電廠工程及環境概況主要內容應包括:地理位置、廠址附近重要居民點、人口數和生活習性、氣象狀況、水文狀況、核電廠規劃及廠區平面布置、文化及旅游設施、居民點和農牧場、農副業資源及陸生資源概況、可能的“三關鍵”分析。(7)監測儀器設備、測量方法和標準:列表給出各個調查項目所用到的監測儀器設備、測量方法和標準。(8)監測方法的探測下限:列表給出各個測量分析項目的典型最小可探測活度濃度。(9)測量結果的表示方法:詳細說明測量結果列表中各類結果表達式的規則和意義。(10)調查方案:1)調查原則:①遵從國家的有關標準和規范,確定調查內容和調查范圍;②重點考慮核電廠的“三關鍵”;③充分考慮核電廠的堆型、功率及三廢排放狀況;核電廠廠址自然環境狀況和社會環境狀況(人口分布,水資源、土地利用狀況等);影響放射性核素在環境重點遷移的各種因素。2)布點原則:樣品和監測數據的代表性、“近密遠疏”的原則、考慮與運行期環境監測布點的銜接。3)調查方案:列表給出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γ輻射累積劑量、陸地介質、海洋介質(如有)等對象的采樣(監測)頻度、采樣(監測)點數、分析項目。經過現場勘察后,初步確定采樣(監測)點位,記錄經緯度、拍攝照片并給出選點理由,做出布點點位圖。(11)樣品采集:確定各種介質(氣溶膠、雨水、沉降灰、氣態氚、地表水、飲用水、地下水、海水、底泥、土壤、蔬菜類、水生物)的采樣設備、材料、方法、采樣量,明確樣品的保存和樣品的管理要求。(12)樣品預處理:確定各種介質樣品預處理方法。(13)質量保證:質量保證是為確保監測結果具有可接受的置信度而采取的有計劃的系統行動,通過對監測過程的全面控制(如監測過程的組織管理,參與人員的素質要求與崗位培訓,儀器設備的管理與維護,樣品采集布點與頻度的設計,分析過程的質量控制,監測數據的記錄、復核與審核等),達到保證監測結果準確、可靠的目的。(14)調查工作進度:列表給出調查工作的時間安排、完成內容和相應的責任人。(15)報告編寫大綱:確定報告書的題目和主要章節、結構。
7 《核電站輻射環境本底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參考)
《核電站輻射環境本底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1)前言(任務來源、項目概述、報告書編制過裎及依據)。(2)周圍環境概況(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居民飲食習慣、農、牧和水產資源、水文、氣象、氣載和液載放射性流出物在大氣和水體中的擴散模擬結果、關鍵居民組、關鍵照射途徑和關鍵核素)。(3)調查目的與任務:調查目的、調查任務。(4)調查方法:監測項目/對象、點位布設、樣品采集和預處理方法、測量儀器和分析方法、數據處理說明、主要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措施簡述。(5)調查結果與討論。(6)結論。
8 質量保證/質量控制報告的主要內容(參考)
(1)組織機構和人員:組織機構、人員資質和培訓考核情況。(2)文件控制。(3)調查過程的質量控制:計量器具/標準物質的檢定、測量儀器的刻度和檢驗、采樣過程的質量控制、野外測量的質量控制、實驗室內分析測量的質量控制、近期與國內外實驗室間測量比對結果。(4)質量記錄:列出在調查過程中形成的反映本底調查工作質量的記錄清單。(5)自查和監查:以時間先后順序列表說明對質保大綱實施過程中的自查和監查的情況。寫出每次自查或監查的日期、檢查內容、結論、存在問題及整改結果。
9 調查報告和質量保證/質量控制報告的編寫要求
(1)報告書前應出示調查任務承擔單位有效資質證書的復印件。(2)應編寫“調查報告”和“質量保證/質量控制報告”。(3)用表格等方式列出監測方案,其中包括監測對象、項目、頻次、采樣點數、監測方法、儀器設備和探測限等。繪出監測采樣點分布示意圖。(4)用文字詳細敘述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并用統計數字和表格等形式給出實施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措施后獲得的結果。(5)顯示監測結果時應列出樣品數、測值范圍、平均值和置信區間;單個樣品的測量值應給出單次測量的標準差。在給出擬合曲線圖、不同時間或不同地點的環境樣品活度濃度的比較圖上,均應畫出各點或各樣品測量值的置信區間。(6)監測報告中所采用的量、單位和符號應采用法定計量單位。(7)如果監測報告中有分包方的監測結果,應當明確地標明。(8)對所獲得的數據,應結合國內外已有的同類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發現監測結果有異常時,應分析其原因,并說明處理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