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世
國家層面已經從體制上做好了架構,為教材新政提供了組織保障。下面我就教材領域主要矛盾及調和策略談談自己的看法。
1.價值中立化趨向與核心價值導向的矛盾與調和
隨著世界互聯的縱深發展,價值中立化趨向已經顯露痕跡,與此同時庸俗哲學觀上位,西方不良價值滲透,“三觀”不正、毀“三觀”的事情時有發生,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教材編寫者中也有價值定力不足者、持價值中立態度者、西化傾向者,他們以迎合的立場從事編寫,必然在價值引導上出問題。作為教材編寫者,必須有意識形態的剛性植入與柔性呈現的意識,編寫前首先考慮的應該是正確價值系統的構建,然后才是內容體系和學生能力發展體系;編寫初稿出來后,首先要對照價值體系表單查看價值觀覆蓋情況及主次落位情況,然后評估價值觀在內容體系中的“隱伏水平”是否能夠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當然,為了落實價值導向,過度改造內容與違反基本邏輯的虛構做法也是不妥當的,雖然它滿足了意識形態教育的要求,卻使內容本身脫形了,造假了,令人反感,效果會適得其反。
2.文化多元化趨向與文化自信導向的矛盾與調和
在信息高頻交流的時代,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碰撞真實地發生著,以尊重多元文化為基點的文化包容性已成共識,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教材出現了“去中國化”問題、學生出現了“文化缺鈣”現象、民間出現了否定中華傳統文化的聲音,這與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導向格格不入。各科教材編寫者首先要在觀念上明確,尊重多元文化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不能忽視甚至放棄與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為此,在編寫之前要系統地拉出與本學科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清單,調和中外文化的比例,國家文科教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然后合理地分配到各冊次;編寫過程中要將文化與學科素養體系有機融合,注重文化的價值導向,多引入正向例證;初稿完成后要再次核定比例,把握呈現方式,警惕夾帶“文化私貨”。
3.多重話語體系間的沖突與調和
教材編寫中有五種形態的話語體系: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官方話語體系)、學科知識話語體系(知識分子話語體系)、學生話語體系、教師話語體系、民間話語體系。現在教材領域的爭論實際上是這些話語體系之間的沖突。作為教材的管理者和編寫者要將這些沖突納入研究視野,在編寫之初就充分考慮五種話語體系的訴求,做好利弊權衡,將價值讀本的崇高性、學科精讀讀本的專業性、學生讀本的淺易性、教師教本的有效性、師生外的第三方讀者讀本貼近生活的預設統統考慮進來,形成新的“教材體”。否則,一旦處理不好,編寫者極有可能成為五種話題體系沖突的矛盾制造者。
4.各種比例關系的沖突與調和
編寫教材就是“帶著鐐銬跳舞”,要做到“隨心所欲不逾規”。“隨心所欲”就是讓教材的內容、結構、版式、表達等鮮活起來,避免給人硬邦邦與冷冰冰的質感。“規”就是各種比例尺,包括核心素養與非核心素養培育,核心價值觀各層級與各類型,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科學與文學,現代文與文言文,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古代、近現代與當代,各類不同的文體,等等。編寫前主編要確定比例及各自的素材取材性質與范疇,在編寫與改編中要不斷地調適,編寫后還要從整體上進行統計與調整。
5.教材新舊功能的沖突與調和
教材新舊功能的沖突表現在:教材與學材的沖突,教材中學習場所的單一時空指向與多時空、大時空指向的沖突,教材線性結構與融合式立體結構的沖突,紙質載體與電子載體的沖突,編寫者學生特征定位的代際差,教與學方式方法翻轉、課程教學整合、從知識單向度傳遞到學以致用背景下的教材供給問題,等等。為此,編寫者要做出以下改變:一是將“利教+利學”的定位改為“利學兼顧利教”的定位,一切從學生立場和視角出發。二是改變教材從知識到知識的傳播理念,將知識還原到學生生活和生產實際中去,設定情境,或者直接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到圖書館,走到學校的其他角落,走到社會大課堂。三是充分發揮教材作為整體性文本的特點,由單線結構發展為明暗兩線各自引導的多線結構,內隱價值系統,外顯內容系統、生活系統。四是加強學科教材內容統整,建立與本學科的“遠親近戚”學科的聯系。五是建立支持多維度學習、多素材類型學習、多環境系統學習、多平臺學習的學習系統,全面建構電子教材體系及標準。
此外,提升編寫者素質,建構完整的審查標準與機制,加強新修訂課程標準中質量標準與核心素養水平標準的教材融入,處理好編寫時間與質量的關系,研究教材對課程其他領域改革的快速反應機制,也是調和各種矛盾的有效路徑,需要協同處理。
編輯 _ 付江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