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敏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在語文教育中滲透科學素養的培育,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學習科學知識,傳承科學精神,養成學科學、愛科學的意識,提升科學素養。
1.分析教材,用足教材,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挖掘教材因素,積累科學知識。語文課文中涉及的其他學科知識極其豐富廣泛,包括天文、地理、歷史、科技等。如《風睡著了》是一篇保護環境的童話故事,告訴學生植草種樹可以防風、防沙塵。
遵循文體特點,掌握科學方法。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寫法,這就需要科學的方法。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寫作方法,同時也具有不同的閱讀方法,要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掌握科學閱讀的方法。例如,說明文教學應該抓住說明的對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說”的,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和說明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還要運用分析、比較、綜合、歸納、分類等科學方法,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收集、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提高信息處理的能力。
自主體驗探究,激發科學情趣。語文教材不像科學教材那樣直接地傳授科學知識,而是更具有情境性、趣味性。有的是用故事的方式講述科普知識,有的是在童話中蘊含科學的道理,有的是講述科學探究的方法。教師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樂趣,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探究的習慣。
品味人物形象,學習科學精神。在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寫人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彰顯著人物的精神之美。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感悟人物的精神世界,學習人物的科學精神,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行為得以內化。
2.精心設計,多法并用,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結合教材內容,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想象,可以根據語言想象畫面,也可以根據畫面進行語言描述,在描述過程中豐富畫面內容。引導學生在情節的空白點進行想象,在續編故事中進行想象,還可以提出與作者不同的意見,大膽進行創造性的想象。
巧妙設計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力。如《奇異的琥珀》一課,在開始了解這塊奇異的琥珀的形成過程時,引導學生發現作者的合理想象,用思維導圖畫出推測、想象的過程,不僅讓學生理清作者推理的過程,而且養成有依有據進行判斷的習慣,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從題目入手質疑、抓住關鍵詞句質疑、抓住含義深刻的語句質疑、抓住空白質疑、抓住矛盾處質疑、抓住反復處質疑、利用主客體的矛盾質疑、抓住寫作上的特點質疑。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對象的不同性質采用不同的解疑方法,通過換位思考、豐富的想象來解決問題。
編輯 _ 于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