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雁萍
一、走出誤區,讓學生參與評價
作文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作為評改這一環節,大多數都是以老師包辦為主。也正因為這樣,學生認為只有老師的評改才具有權威性。但每評改一次作文,老師要花幾節課的時間,耗時,費力,特別是對學生習作的評語,要是每一篇都要寫得認真、點到實處,恐怕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面對多年來習作評改的幾個誤區,《語文課程標準》對此有意作了強化,在不同學段分別提出:“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習作感受,溝通見解。”從以上標準的解讀中我們不難看出,對學生習作的評改不再是教師單方面對學生做出的單一評判,而是要讓學生參與評價,學會發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從而完成對自我的激勵和超越。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要為每一位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讓學生人人參與評價。
二、夯實評改,讓評語道出真情
讓每一個學生成為習作的評改者,采用互評、自評、師評三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對與習作評改的熱情,讓我也嘗到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輕松與快樂。這種能力的長期堅持與培養增強了學生評改的興趣,并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
第一步---互讀互評語真心
課標第三學段對習作的修改提出“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為了體現新課標這一理念,在習作評改課中就讓學生以讀者的身份參與到評改中來。并在閱讀他人習作的同時,養成“不動筆默不讀作品”的習慣。讓學生從老師的習作批改中學習方法,并舍得花時間現場指導學生評改。第一次評改,每個學生手里一篇習作,面對同齡人的作品,我放手讓學生修改,整整用了兩節課的時間學生興趣很濃。第一次以“老師”的身份自居,學生個個很認真,拿著紅筆像模像樣地認真讀著,寫著。因為是第一次,所以一個個“小老師”細到一個標點、錯字也不放過。一個孩子在讀完《我這一家子》后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第一次讀你的作品,感覺你是一個外表文靜但內心卻不像外表,我喜歡你的字,喜歡讀你的作品。但如果能把自己介紹的再詳細一些就更好了。”還有的孩子寫道“平時上課聽你發言頭頭是道,可是讀你的作品有點讓我……可能是你沒有用心寫吧,希望下次能讀到你的好作品。”等我改時,看到學生的評語,我在想,我們面對將近60個孩子的作品,是很難做到批改的這樣細,評語也不會個個寫得這樣認真、周到。是互評讓我看到了學生也具有評價的能力,他們并不比我們遜色,只要引導得當,在習作評語中不乏優秀的評價語。
第二步---自讀自評促提高
在完成第一步后,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拿到自己被修改的習作后,先靜靜地讓學生再讀自己的作品,看別人的評語,并鼓勵學生當即寫下自評。在經歷了互改環節后,面對自己的作品,學生的自評可以反應出以下三個特點。
1、通過互評,在自評中認識到自己習作的不足。
丁琳寫道:“通過互評互改,我覺得自己的習作并不怎么樣,而且錯字挺多,我應該把這個毛病改掉,周楠給我寫的評語很好,我會努力按她指導的去做。”她的第二篇習作《干凈的家---五(1)班》中的錯別字明顯的減少了。在評改完別人的習作,再看到自己的習作后,王立國自評道:“通過互相修改,我知道了我的錯字太多,有的語句也通順,字也太難看了,話也說不清,以后一定得改一改了,否則同學都看不懂,老師怎么看呢?”在初次看到自評后,我突然覺得這種自我教育的方式更能讓孩子認識自己的不足。
2、通過互評,在自評中學會了相互欣賞、增強了自信。
楊帆給楊小龍的評語“讀了你的作品,我敬佩不已,我喜歡你的作文。” 看到同學這樣高的評價,楊小龍自評道:“謝謝你的夸獎,我知道我還需要努力,因為強中自有強中手。”無形中他得到了別人賞識的同時,學會了認清自己,這一點難能可貴。很多孩子面對別人的激勵能做到自謙,其中我班的梁潔同學寫道“人無完人,別把我想的太好,如果再仔細讀一讀,你會發現我的缺點,可還是要說謝謝你做我忠實的讀者”。通過相互評價,他們得到了更多的認可,更多的賞識。這是老師在眾多的習作評改中是難做到的。
3、通過互評,在自評中學生學會了相互爭議
左鈺龍修改完給郭夢的習作《疲憊中的快樂》后寫道“你的習作寫得十分詳細,就是不太精彩,你只要放開膽去寫就十全十美了。”郭夢看后反饋道“我的作文的確不太精彩,但我不知道怎樣才能精彩,如果你能在修改時加上一些精彩的語句,才能讓我心服口服。”這可是兩個小對頭,無巧不成書,第二次修改時,又是左鈺龍評改:“你的作文不經典,但講的很細,如果能講一些與眾不同的有驚險的事就更好了”郭夢反評“我覺得寫童年趣事重點在于有童趣、天真,不在于驚險,可能我們性格不同吧,我寫的可能有些不經典,我會努力寫好。”當然在眾多的互評中我更珍視孩子敢于說實話,這一點我很尊重他們。
第三步---師讀師評情更真
但一味的依靠學生來完成習作的評改是不符合習作評改要求的,因為孩子畢竟小,在評改中他們更多的只是淺層次地進行修改。給學生評改作文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語法規范,句讀規范,用詞規范,這些還是必須讓學生正確掌握,使用的。到了小學高段后,已經從“放膽文”過渡到“小心文”習作的選材、寫作方法的指導,在孩子的視線里是模糊的,所以,在評價作文時,這要作為基礎知識進行批改與強化。“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語文的規范,學生的作文是很難成形的。因此為學生習作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還必須要以嚴謹的態度來為學生做最后的評價,作為教師要做好這一步。這既是對學生習作的評定,也是對學生互評,自評的肯定,并找出學生評價中的優缺點,以便在習作講評和二次修改中做到有目的,有針對性的修改。
三、珍視成果,讓師生共享樂趣
在經歷了三評環節后,作為教師以“合作者”、“參與者”自居,不是把個人意志凌駕于學生之上,而是師生、生生互議互評,充分刺激學生的參與欲,發揮學生個性互補的優勢,引導學生彼此啟發,相互傾聽,在思考中評價,在評價中思考。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主動探索,積極體驗,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相互影響,相互賞識,從而啟迪學生思辯的靈感,激活學生積累的語言和積淀的語感,實現共識共享共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