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三珊
【摘 要】廣西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專業通過十幾年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樹”狀結構的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樹根”、“樹干”、“樹冠”三者的具體內涵體現了該體系的專業性、實效性及深度與廣度,“樹”狀結構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共生邏輯關系。
【關鍵詞】社會工作 實踐教學體系 “樹”狀結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024
社會工作專業教學過分強調理論說教、忽視實踐應用會割裂其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性,造成教學效果低下,邁向實踐特質的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已成為當務之急[1]。確切來說社會工作教育應以實踐為導向,力求學以致用。離開了實踐性,社會工作就無法成就其“助人”的服務本質[2]。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過程中,師生應合力構建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廣西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專業通過十幾年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樹”狀結構的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由“樹根”、“樹干”和“樹冠”組成,三部分之間存在著共生邏輯關系。
一、樹之根:實踐資源奠基與實踐精神的培育
“樹”的根部包括:實踐基地及合作單位的建設、教師實踐精神與行動的引導、學生實踐興趣與動力的挖掘。系部在廣東、柳州等地建立了近20家實習教學基地,主要是專業社會工作機構,還包括市團委、市婦聯、福利院、各街道及社區、幫教小組等,與其中多數單位互為實踐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還有一批較為穩定的合作單位在籌建基地。學院重視實踐基地的數量、類別和質量,為實踐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專業教師們成立了社會工作機構,近兩年承接了市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的運營、市低保核查試點工作、三區計劃、柳州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項目的督導與評估工作、各種社區服務項目等。教師全面投入、勇于探索與創新,帶動大部分學生參與到項目中,并將實務經驗與反思帶進課堂,激發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融的興趣與動力。學生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也有利于其自身綜合素質提升,并將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聯結起來。教師還通過課堂感染、實習動員、實習分享會等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
二、樹之干:循序漸進的專業主干實習設置
“樹”的主干是由教師主導安排的三項循序漸進的主題實習:大二第一學期的“社會調查及專業認識實習”、大三第一學期的“專業課程實習與學年論文”、大四第一學期的“社工服務機構頂崗式實習”。實習大綱、方案齊全,校內外雙督導配備,考核方式多樣,包括總結、調查報告、小組工作手冊、項目介紹與反思報告、實習周記、匯報PPT等。
社會調查及專業認識實習將大二學生分派到柳州市內各相關單位,觀察和了解單位的機構構成、服務理念、目標、政策和策略以及主要功能。要求學生從社會工作專業視角去觀察、思考和發現問題,了解當前社會工作在本土具體領域中的發展現狀。運用社會調查方法,根據實習單位和實習內容的特點,結合個人能力與興趣,選擇適合的切入點進行調查研究。
專業課程實習與學年論文安排學生以“實習社會工作者”的身份進入到校內各學院新生班級,運用所學專業方法、心理學和社會學基礎以及學校、青少年社會工作等知識與技能開展實踐。重點要嘗試帶領班級小組活動,提升班級凝聚力、創造良好班級氛圍;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協助其解決個人自我認知、人際交往、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困惑。
社工服務機構頂崗式實習中,學生在廣西區內或省外的社工機構擔任一線社工或行政社工。參與觀察或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工行政等方法。了解機構正在運作的一些項目,學習項目策劃和運作的方法。通過訪談項目負責人、開展者和服務對象,或切身參與項目實施過程,進行專業反思。了解、分析社工行業發展的前沿狀況,對經驗、問題和前景進行本土化的反思。為畢業論文選題、畢業求職、生涯規劃做準備。
三、樹之冠:實踐范疇的豐富化與個性化
“樹”的枝葉是更為廣泛的實踐內容,包括:各門專業課程的實踐訓練環節、由學校統一監管但由學生自主選擇的分散性畢業實習、學生課余自主參與或開拓的各項社會實踐。
在專業核心課程和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中,均設置適當的實踐學時,采用外出參觀、實驗室內工作場景模擬、社會調研平臺運用、案例討論和專題小組分享等方式。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專業情境,手把手訓練專業方法的操作技巧。
大四第二學期的畢業實習,因為學生臨近畢業,即將走向自己的職業生涯,教師不做過多限制,由實習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資源和就業傾向自主選擇單位。期望學生投入、好學,增強職業意識,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力爭獲得就業機會。
大學期間,除了各項課程實踐和主干實習環節,還鼓勵學生利用課余和假期積極擴充實踐領域,如社工系青協要加強與專業相關的項目開發,調動學生參與;教師指導學生依據興趣組隊參加各種實踐與研究賽事、立項;參與暑期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等。使實踐體系具有連續性和補充性,實踐內容充實化、個性化。
四、“樹”狀結構之間的共生邏輯關系
“樹”的根部為學生實踐提供資源能量與精神養分,促進實踐之樹主干粗壯、枝繁葉茂。“樹”的主干節節向上,體現出實踐體系的專業化與職業化進程。促使學生逐步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擴大視野、了解專業發展、培養基本能力;進而應用具體的專業知識和方法服務身邊的群體,并訓練專業文書寫作能力;最終進駐社工機構崗位,綜合應用專業所學,融入社工項目實務,反思自己的職業能力和興趣,甚至實現訂單式培養。“樹”的枝葉吸收實踐生態環境中的“陽光雨露”,為學生實踐延伸廣度,使實踐體系豐富化、個性化,從而促進實踐之樹根部的扎實和主干的發育。
參考文獻
[1]張軍,王邦虎.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中的實踐特質與本土化轉向[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9).
[2]夏學鑾.社會工作的三維性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