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強
【摘 要】經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經濟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學會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即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描述和解釋經濟現象,預測未來,并提出行動建議。本文通過對經濟學基礎課程情境式教學方法的設計,確立課程改革的目標,并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擴展,期望對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提供幫助和借鑒。
【關鍵詞】經濟學基礎 情境式 模塊化 改革 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026
經濟學就是研究人類社會如何組織,實現高效地生產財富即資源合理配置與利用的一門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怎樣做決策的學問。它所研究的對象,既包括政策制定者如何“經國濟世”的大謀略,也包括一家一戶、攤販廠商怎樣“打醋買鹽”的小計劃。經濟學對人類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加強對經濟學人才的培養是新時期的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的經濟學教學在學院專業中有著重要地位。經濟學基礎課程是財經專業的核心課程,它是財政學、貨幣銀行學、會計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經濟學等應用經濟學的基礎。經濟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應當是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能力。在經濟學教學中,對學生理論水平的提高是基礎性任務,還應該提高學生的綜合經濟能力,進而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提高經濟學教學效果,對經濟學教師來說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課程改革的目標
許多學生對經濟學不感興趣,一些學生主要是依靠死記硬背來獲得較高的考試成績,并未真正學會運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經濟和社會問題。因此,課程改革的目標定位為激發興趣,與生活、工作無縫對接。
二、教學內容的設計
目前,大部分教材內容缺乏內在邏輯一致性、相對穩定性和獨立性、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不夠緊密。因此,應當以改革更新教學內容為核心,壓縮、精講理論,增加、落實好實踐教學。保證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堅決剔除那些陳舊和過時的內容,增強針對性、超前性知識,使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以實用為導向,增加“經濟學家視角”與“生活中的經濟學”兩大模塊,激發學生對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觀點的興趣與認識,掌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論。同時,嵌入職業素養的培養過程,讓學生學會自己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增加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環節,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生活中的經濟學”模塊中可分為:消費中的經濟學、投資中的經濟學、交際中的經濟學、婚戀中的經濟學、職場中的經濟學、管理中的經濟學、經商中的經濟學、熱點中的經濟學。切實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能使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得,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三、情境教學法的設計
(一)現場模擬情境
現場模擬情境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以及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如在課堂上模擬現場拍賣一些東西,讓學生參與到拍賣中來,這樣對于消費者剩余概念學生就能深刻理解。再如在課堂上讓學生分別扮演公交車司機、出租車司機以及乘客,重現學生從學校到市區的情境,看學生平時是如何選擇交通工具的。在這過程中,就能歸納出個人在作出決策時的一般原理。
(二)親歷實境
親歷實境就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和感受相關的情境。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收集學校周圍的經營種類,并對其加以整理和分類。讓學生對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這四種市場結構有所了解。通過這樣的實地調查,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該處的分類不同于傳統的分類方法,如餐飲、理發、服裝等。而是需要學生積極思考與分析,能夠按照產品的差別和廠商的數量來分類。進而需要學生從中選擇一家企業的經營狀況加以分析,對于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中廠商會出現不同的行為,學生便能深刻理解。
(三)日常生活情境教學
創設相關的日常生活情境,運用學生已有的感性生活經驗,討論各種相關的經濟話題,可以拉近學生與經濟理論的距離,化嚴肅為通俗,將經驗有效提升。校園中的日常經驗。如我校學生人手一張“校園卡”、“銀行卡”,寄宿生自己支配的生活開支、走讀生的零花錢、班費的收入與支出、學生人情往來費用等等,都涉及到消費現象和價值規律、經濟觀念等,有關信用卡和儲蓄存款、商業銀行的知識,物價和收入、消費觀和金錢觀等等知識可與日常經驗嫁接。
(四)主題活動情境教學
在校園內創設精彩的主題活動情境,將嚴肅的經濟理論探討與通俗活潑的活動經驗嫁接,將學生尚未思考過的系統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是教學收到實效的重要路徑。比如經濟學專業教師指導開展模擬營銷活動。這種活動要事先分組,做好資金籌集,寫好活動報告并作成績記載。還可以開設相關經濟講座活動,這類講座一定要照顧到學生的年齡、心理、知識儲備等特點。還可以舉辦以班級為代表參加的財富故事會,也可以開展經濟話題討論會等,比如“豬肉還會漲價嗎?”“人民幣升值好還是貶值好?”話題緊扣教材,富有爭議,啟發思維。全校性的或年級性的活動往往能營造一種集體的富于感染力的情境。
(五)媒體文化情境教學
借助媒體手段營造經濟教學中的文化情境,使得學生的身心濡染其中,獲得體驗、感悟,學習經濟倫理文明。
1.課件情境。課堂精心設計課件,將信息資源整合,提供電子化形象場景,幫助學生觀察時代經濟風云,感知經濟冷暖變化。各種經濟熱點話題可以整合到教學資源中:從大頭娃娃到三聚氫胺奶粉污染事件,從房價飛漲到金融危機,股票、油價、糧價,成人世界的經濟話題學生們未必不關心,但簡單地搬來學生們不一定理解。
2.網絡情境。在計算機房中,指導學生利用網絡學習,將創設情境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搜索:金融危機為什么會發生,全球化時代的金融危機究竟對中國有什么影響?中國究竟靠什么在拉動GDP?為什么有人說“中國成為世界的制造工廠”?也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博客文章:如中美物價的比較、中日日常生活的經濟學比較、新加坡的年終紅包等等。借助于虛擬工具,讓學生體會虛擬經濟生活,比如了解網上購物、網上開店的流程,討論虛擬貨幣,讓學生們徜徉在網絡情境中,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endprint
(六)思維對話情境教學
建立一種相對寬松的對話情境,自由思維,讓思想激發思想。1.問題對話。“個人收入的投資理財方式有哪些?”每次問這樣的問題,總有學生脫口而出:“去創業。”經常有學生爭論,認為教科書沒有把創業理財寫進去,要么鼓勵人保守地存錢、買保險,要么鼓勵人冒高風險,去投資股票債券,為什么不鼓勵人們踏踏實實地創業賺錢呢?有的學生甚至問我:我可不可以邊上學邊開小吃店?以后邊做一份工邊創業?還有學生問:“如果國家沒有很好地管好財政收入,那我們要不要規規矩矩地給它交稅?”這一問題激發了其他同學的思維,問題接踵而至:“如果人人都不想納稅,那我們的國家資金從何而來?”“我們能不能監督政府?”學生的思維雖然跳躍,不乏偏激幼稚和理想化,但其中已經閃爍著思維的智慧火花。在整門課的講述中,教師需要經常回應學生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2.事件對話。校園生活中經常發生一些學生集體關注的事件。比如,在我校食堂未進行改造之前,有的學生提出,食堂飯菜價高質次,出去買東西吃又不安全。這件事究竟怎么處理?師生可以展開對話。再比如,全校集體購買班服事件。要不要買、款式、價格等等都是學生們爭論不休的話題。課上我們可以根據相關教材知識來討論,如果購買,怎么挑選,怎么談價,出現問題怎么處理。在這些事件中,學生迅速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經濟生活技能。
3.文本對話。經典文本,目前是最簡便有效的教學工具。恰當地運用文本,通過閱讀得到人文的濡染,通過對話獲得心靈的啟迪,通過思考確立進步的經濟價值觀,這是經濟學課堂上較常用的方法之一。選用經典經濟學讀物,選用時尚經濟名人的創業經驗文本,選用世界名企的成長傳記等作為教學輔助材料。課上選用如馬云、潘石屹、史玉柱、張瑞敏等名人書籍中的精彩段落,既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更能迅速傳播一種創業價值觀。圍繞這些文本的對話,學生們總是很感興趣:為什么李嘉誠能成為香港首富,人人都想發財嗎,如果有錢了,那用錢來做什么,有限的資源如何能發揮最大的效用,等等。
經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經濟學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學會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即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描述和解釋經濟現象,預測未來,并提出行動建議。希望通過教學改革,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經濟學思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養成良好的經濟學的眼光和方法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
參考文獻
[1]夏超.關于高職《經濟學基礎》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教縱橫,2012,(12).
[2]楊新會.對高職院校《經濟學基礎》教學改革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