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玲
回首2016,“聚寶盆”的發展激情四射,壯闊秀美的土地上碩果累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7億元,完成地區固定資產投資560億元,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5.2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7720元、11539元,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3500萬美元。
有一種歷史重任叫扎扎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海西州按照中央、省委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扎實推進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創新發展,經濟社會邁開了新步伐。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物質循環利用、高效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海西州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提出的“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和在鹽湖碼頭關于“鹽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全國最重要的資源”,以及省委提出的“四個轉變”新思路和州委“五個千”產業總體布局要求,立足海西實際,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把發展循環經濟更加深刻地貫穿到全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各個方面,切實發揮出發展循環經濟的示范引領作用。目前,已初步構建起了以鹽湖化工、油氣化工、煤炭綜合利用、金屬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為主的七大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建設框架,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烏蘭四個工業園建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一區四園”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
每每提及海西這片土地,蒼涼與大美共存、荒寂與寶藏同生的浩瀚戈壁便會在人們腦海中映現。時過境遷,原來的茫茫戈壁灘上一座座工業廠房拔地而起,并攜乘“柴達木巨輪”致力遠行。而當我們驚嘆于柴達木盆地遍野的“富礦”時,這些年來,特色農牧業的落地生根鋪就了海西向綠色生態發展的另一條“康莊大道”。
以“柴達木枸杞”領軍的特色農牧產業持續發力,書寫下篇篇華章。尤其是在兩年前經濟下行壓力下,特色農牧業為海西州經濟發展注入了一股“暖流”。農牧業生產連獲豐收,農牧業經濟保持穩步增長,農牧業生產總值、增加值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均完成“十二五”規劃預期目標。同時,海西以建設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為契機,大力發展草牧業,加大草地圍欄、畜用暖棚、人畜飲水和飼草料種植基地等建設,加快柴達木福牛、高原牦牛、藏羊、絨山羊、半細毛羊等生態畜牧業養殖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設,努力打造“百億元”生態畜牧業產業體系。
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
莊子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柴達木以“聚寶盆”自居外,還以其多樣的地形與獨特的地理位置,締造了廣袤粗獷的原始美。牧歌悠揚的情人湖畔、巍巍昆侖之萬山之祖、浪漫怡人的天空之鏡茶卡鹽湖、置身天地交融線觀瀚海雅丹、找尋雪山溫泉遠在地角的戀人、民族風情畫卷里的陶醉……無不鐫刻著柴達木悠久的歷史、醇厚的文化、大美的風光。
2016年,全州接待游客1105.8萬人次,同比增長48%;旅游收入58億元,同比增長59%,首次突破人次超千萬、收入過半億大關,提前并超額完成省級年度目標任務。
今年初,海西州旅游局制定了“發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海西”的發展戰略目標,按照“全域旅游”、“全季旅游”的發展新理念,將繼續發揮海西地域特色,打造精品旅游產品,推動海西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努力實現以線串景,處處是景的目標,力爭海西旅游業再創佳績。
大力優化發展軟環境
近年來,海西州以“一帶一路”帶為契機,深入挖掘海西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潛力,多維度加大海西開放力度,全方位構建海西的“朋友圈”,全力打造向西向南開放“橋頭堡”。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和對口支援工作,招引一批旗艦型、龍頭型、基地型產業項目,積極尋求智力和產業幫扶,推動形成開放包容、百舸爭流、千帆竟渡的高層次開放型經濟。開展全方位招商引資,2016年,海西州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24個省市區簽訂框架協議204個,簽約金額達1236億元。
大力補齊發展短板
深入實施“十萬百千”人才戰略,廣納天下英才。以建立完善人才配套政策為基礎,完善重點人才項目支持體系,推行緊缺專門人才動態目錄制度,建設省外柴達木人才匯集中心。以引進高層人才為抓手,大力引進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急需緊缺專門人才。以加大本土人才培養為重點,大力培養本土“工匠式”專業技術人才和產業工人。突出以用為本,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觀念,真正做到人盡其才。
一歲盡時,春意動。2017年,新的征程已開始,讓我們把更加堅定的信念化作一粒飽滿充實的種子,埋入這32.5萬平方公里浸透了柴達木各族兒女汗水和希望的土地上。我們有理由深信,春回大地時,它必將催發出海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枝嫩葉,帶給我們又一度的春華秋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