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延生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增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新常態的基本特點、科學內涵作了精辟闡釋,對新常態怎么看、新常態下怎么干提出了明確要求。要主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與時俱進抓好經濟工作,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一、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這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出發點。
全面認識和把握新常態,需要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審視我國發展。這是因為,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總是在不斷形成,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個長過程的一個階段,這完全符合事物發展螺旋式上升的運動規律。從時間上看,新常態是我國不同發展階段更替變化的結果。從空間上看,我國出口優勢和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模式面臨新挑戰,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種變化的體現。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是一個新的巨大挑戰。新常態下,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主動得力。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從過去主要看增長速度有多快轉變為主要看質量和效益有多好。
二、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發展才能自強,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面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出現的一系列困難矛盾、風險挑戰,必須更好落實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發展,民生改善、就業充分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活力增強、結構調整有成效的發展。
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是針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出來的。發展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但并不是單純追求增長速度,而是追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實現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必須遵循規律、按規律辦事。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必然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要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實地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的基礎動力在創新,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形成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使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活動,形成新的產品群、產業群。
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個重要判斷有利于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有利于抑制消極腐敗現象。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要講辯證法、兩點論,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用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也不是簡單地讓市場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問題,而是統籌把握,優勢互補,有機結合,協同發力。要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凡屬市場能發揮作用的,政府要簡政放權,要松綁支持,不要去干預。凡屬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政府應當主動補位,該管的要堅決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問題。要善于運用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只告訴市場主體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該做什么,由市場主體根據市場變化作出判斷。要找準市場功能和政府行為的最佳結合點,切實把市場和政府的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色和優勢,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
四、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來實施,就能夠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
從全球范圍看,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國際經濟競爭甚至是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就是創新能力的競爭。誰能在創新上下先手棋,誰就能掌握主動。從國內看,創新驅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塊頭大不等于強,體重大不等于壯,有時是虛胖。”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仍然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樹立強烈的創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把握好基本要求。要緊扣發展大勢,跟蹤全球科技發展方向,堅持問題導向,明確我國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速趕超甚至引領步伐。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繼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進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要強化激勵,大力集聚創新人才,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要擴大開放,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全面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抓緊出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緊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協同攻關。endprint
五、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要解決我國經濟深層次問題,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既是對立又是統一的辯證關系。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經濟政策是以供給側為重點還是以需求側為重點,要依據一國宏觀經濟形勢作出抉擇。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要從生產端入手,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
六、始終把“三農”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破解三農難題、增強創新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讓農業、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注重補農村的短板、揚農村的長處,努力建設美麗鄉村和農民幸福家園。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解決好“地誰來種、新農村誰來建”的問題。
七、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城鎮化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同時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加快改革和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解決好城鎮化的資金保障問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要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按照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
(作者單位: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