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玲+羅永紅
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提出的“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青海省委書記王國生在省委十二屆十三次全會上提出了“四個轉變”。“四個轉變”是貫徹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使中央精神具體化、實踐化的重要舉措,是結合青海實際,推動“四個扎扎實實”落地生根的根本思路。
圍繞“四個轉變”,青海省委書記王國生在海西州調研時,對海西提出了“四個走在全省前列”的明確要求。這是立足海西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對海西提出的更高要求。這對海西各級干部而言,是挑戰,是機遇,更是動力。
一、深刻理解“四個轉變”的內涵
(一)努力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的轉變
2016年,我國GDP為74.41萬億元,青海省為2572.49億元。占全國比重的0.35%,全省GDP只相當于一個地級市——湛江市(2584.78億元)。因此說青海是經濟小省。那青海的價值在哪?在生態。
西部大開發以來,全省上下對青海生態地位的認識更加清晰,確立了生態建設在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下,青海真正能為全國發展作出的最大貢獻,就是保護和建設好這里獨特的生態環境,這也是青海在全國能夠立得住、打得響的區域品牌之一。
2006年,取消了三江源地區GDP考核,不再提工業化口號;2007年,提出了生態立省戰略;2014年,青海省列入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和《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實施,全省國土面積的近9成被列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2015年,青海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明確了青海的價值: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這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
2015年12月,海西州出臺《海西州生態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按照“三年打基礎、八年見成效”兩個階段分布實施。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75%;在德令哈、格爾木兩市建設環境空氣質量PM10和PM2.5自動監測站點,開展顆粒物污染源解析,定期對外公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75%以上;將德令哈市、格爾木市建設成為省級生態城市等。
2016年,海西州投入6億元,落實生態項目42個。完成封山育林23萬畝,黑土灘治理13.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5萬畝,濕地保護21萬畝,荒漠化土地治理2萬畝,公益林管護2145.4萬畝,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國家專家組評估。節能減排專項行動有序開展,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7%。積極配合國家林業局規劃院編制完成《柴達木生態綜合治理和綠色發展規劃》,爭取納入國家規劃。
2017年,海西州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實施“藍天、碧水、凈土、復綠”四大生態修復治理行動,完成造林10萬畝。
繼續推進木里礦區生態修復,爭取早日復工生產。加大“三廢”整治力度,狠抓石化及水泥行業技術改造和“清潔生產”,推動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探索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實施好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節能減排科技行動。確保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控制在省定目標以內。
(二)從人口小省向民族團結進步大省轉變
青海省面積72.1萬平方公里,201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93.5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8.2人。我國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為143人,青海是全國人口平均密度的5.7%,人口密度很低,人口總量很少,所以說青海是人口小省。
青海省少數民族人口有283.14萬人,占總人口的47.71%,是典型的民族地區。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推進民族地區發展,最關鍵的是要搞好民族團結。并給出了對策,要繼續深化創建活動,解決深層次問題,堅決遏制和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進行的分裂、滲透、破壞活動,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海西州委書記文國棟在州委十二屆二次全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依法治州、維護穩定最終的落腳點就是民族團結創建……今年7月,在德令哈召開“第三屆全國民族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驗交流現場會”,同時國家民委對海西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州舉行掛牌儀式……所以說,一定要竭盡全力爭取,務必把民族團結這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好。
海西州委副書記、州長孟海在州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強調,使海西成為貫徹落實民族宗教政策的典范、宗教事務規范化管理的樣板、民族地區平安建設的標兵、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高地,成為藏區最為安寧、最為和諧的地區。
(三)從研究地方發展戰略向融入國家戰略的轉變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以創新為首的“五大發展理念”。創造性地回答了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海西、海東以及西寧調研考察。明確提出,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創新謀發展新路、布發展新局。推動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1.推動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
一是大眾創業。2016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措施的意見》明確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是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的根本舉措,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的有效途徑。
州十二次黨代會指出,創業活力不足是海西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要用政策、杠桿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大力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科研和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實施“千名本地民營企業家”培養計劃。
2015年起,海西州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創業就業專項資金鼓勵大眾創業,重點支持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城鎮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等人員創業。endprint
二是“互聯網+”。促進互聯網與產業發展深度結合。把電子商務與特色農牧產品、生物制品等產業緊密結合起來。“柴達木電商綠洲體驗店”已經推廣開設到西安、成都、南昌等10多個城市。在格爾木市、德令哈市以及都蘭縣、烏蘭縣建成50個農村電商綜合服務點,2個社區電商服務站,2個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2016年,海西州電子商務線上交易額達到1.3億元,同比增長82.6%。烏蘭縣成功入選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爭取國家項目資金1500萬元。都蘭、烏蘭縣開展電商扶貧試點工作,分別建成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
茶卡扶貧產業示范園,依托企業銷售體系發展,帶動了當地2000多戶牧民養殖“茶卡羊”。園區規劃集成全產業鏈基地和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為一體,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2016年12月7日,烏蘭縣的“茶卡羊養殖助牧民實現穩定脫貧”項目,榮獲人民網新媒體智庫與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首屆“電商精準扶貧2016年度論壇”“2016年度電商精準扶貧十佳案例”。
三是海西制造。第四次工業革命,由德國首先提出,叫“工業4.0”,美國叫“工業互聯網”,日本叫“機器人計劃”,英國叫“英國制造2050”,我國叫“中國制造2025”。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后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它將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
圍繞“中國制造2025”戰略,海西提出“海西制造”。大力發展光伏、光熱、風電、電動汽車、輕型自行車、無人機、高鐵機車部件、軍用產品、高端裝備為主的制造產業。打造青海特色裝備制造基地。
四是海西“4+5”新業態。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青海調研考察。明確提出:要扎扎實實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方面,要積極改造傳統產業,通過技術升級、產業鏈延長、資源綜合利用、提高附加值等舉措,全面提高傳統產業水平。另一方面,要積極發展特色新興產業,著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等環境友好型特色新興產業。
——轉型升級四大傳統基礎產業
鹽湖化工、油氣化工、煤化工和金屬冶煉是海西四大傳統基礎產業。是海西工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循環經濟發展的根基,只有堅定不移推動四大傳統基礎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才能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四大傳統產業在相當長的時期仍將是海西經濟的基礎和支撐。要堅持優勢資源綜合開發與技術改造提升并重,穩存量、擴增量、調結構、補短板,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換動能、改造升級,全面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
——積極發展特色新興產業
新能源。構建光伏、光熱、風能利用的“裝備制造—發電—負荷消納—向外輸出”產業鏈,建設新能源智能電網及運行體系。海西“十三五”規劃:新能源光伏達到5GW,光熱達到4GW,風電達到3GW,清潔電力能源比重達到80%以上,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產業示范基地。州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打造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產業集群。
新材料。重點打造鎂基合金、鎳鈷材料、鋰系電池材料、烯烴下游高端化工復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晶須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產業集聚區。州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打造千億元新材料產業集群。
信息技術。格爾木市成為首批入選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地區;2016年,工信部把德令哈市確定為全國第二批36個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
生物醫藥。依托枸杞、藜麥、福牛、中藏蒙藥、沙生植物等特色生物資源,著力培育有機食品、生物醫藥等特色生物產業,建設國家有機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州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打造千億元特色生物產業集群。
現代服務業。海西州2016年第一產業增加值28.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26.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32.2億元,一二三產比例為5.8∶67.1∶27.4,一產和三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要促進旅游與文化、體育、商貿深度融合,以此帶動服務業擴大規模和提升水平。2016年,全州接待游客1105.8萬人次,同比增長48%;旅游收入58億元,同比增長59%,首次突破人次超千萬、收入過半億大關,提前并超額完成省級年度目標任務。州十二次黨代會明確,力爭年旅游人數突破2000萬人次,收入突破200億元。
2.構建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
一是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確保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平衡發展;二是加強政策學習,讓推動創新發展的各類政策精準發力;三是“三螺旋”創新模式。亨利·埃茨科威茲博士提出了“三螺旋”創新模式。強調創新活動就需要大學(研究機構)、產業(企業)和政府三方共同參與,共同合作。
2017年3月3日,青海師范大學和格爾木市人民政府以及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鹽湖學院”合作框架協議書》簽約暨青海師范大學鹽湖學院掛牌儀式在格爾木市職業技術學校隆重舉行。這是“三螺旋”創新模式在海西的實踐,有利于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推動鹽湖產業及相關重大工程技術領域的創新發展,是校政企合作共贏的新模式。
(四)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
如何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根本路徑就是由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循環農牧業轉變。現代農業一般是指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至今學術界沒有統一的定義。但現代農業有幾個標準是大家比較認同的: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在80%以上;農產品商品率平均在95%以上;農業投入占當年總產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農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總數比重低于20%。
現代農業基本類型有綠色農業、物理農業、工廠化農業、特色農業、休閑農業、立體農業、訂單農業等。十七屆三中全會對現代農業提出的要求是,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endprint
2017年2月,農業部部署落實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作為主攻方向,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核心目標,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突出綠色發展,聚力質量興農,使農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
農業部同時提出要積極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啟動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青海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互助示范園)經過幾年發展,園區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日益顯現,值得海西借鑒學習。
二、海西“四個走在全省前列”
(一)在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上走在全省前列
2016年,海西州在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方面,早部署、抓落實、重實效,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從年初開始,“貫徹新理念、引領新常態,海西怎么辦、我要怎么干”、“兩學一做”、“七一講話”、“四個扎扎實實”等理論學習宣講活動依次展開。州委宣傳部“解放思想 創新發展”大家談征文、“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理論研討會,州委政研室“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州理論研討會”等活動,調動起了全州廣大黨員干部學習的熱潮。
“百姓宣講大篷車”是海西的創新品牌。2016年大篷車四下基層,圍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特別是“七一”講話和視察青海講話精神,面向基層黨員、干部、群眾進行宣講。把總書記對青海干部群眾的關懷厚愛傳達到千家萬戶,凝聚起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海西的強大力量。大篷車以基層群眾喜聞樂見的青海曲藝、花兒、民間小調、少數民族語言說唱、歌舞、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黨的聲音傳送到基層。走遍了海西的草原牧區、田間地頭、廠礦企業。2016年10月,被中宣部評為2016年度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
今年初,州委、州政府部署為期半年的圍繞“四個轉變”,推動海西“四個走在全省前列”思想大解放大討論活動,同時開展了“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黨建思想”征文活動。3月,大篷車“春季號”在茫茫雪原中又開進了全州廣大農村牧區,宣講中央一號文件、“四個轉變”和州“兩會”精神等。
(二)在推動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打造“三區”上走在全省前列
海西州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了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和方向:迅速做大經濟總量。前兩年主要經濟指標不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后三年力爭實現兩位數增長,爭取五年時間,地區生產總值躍上千億臺階,地方財政收入達到百億元以上。到建黨一百周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40000元和20000元以上。
調優三次產業結構。在打基礎抓基層強黨建上走在全國前列。培育形成海西精神。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同類地區的前列。建成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州。
在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州方面,海西州已走上了法治化道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條例》于2016年5月25日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批準施行。《條例》明確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自治州內一切單位、組織和各民族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重點對全州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的主要職責進行了規范。為健全保障措施,《條例》專門對目標考核、表彰獎勵作出了具體規定。還規定每年9月為全州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集中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
(三)在全面從嚴治黨上走在全省前列
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組織保證。州十二次黨代會明確,在選拔任用干部方面,明確了“六個重用”,聯動推進“三不為”干部的治理、容錯糾錯機制、能上能下和防止干部帶病提拔四項機制,形成鼓勵干事創業的良好導向。進一步優化領導班子配備,加強后備干部隊伍建設,重視培養和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優秀年輕干部、女干部和黨外干部,推進干部跨部門跨區域交流。
為落實鼓勵干部干事創業、大膽作為機制,海西州制定出臺《關于保護和支持黨員干部干事創業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的意見》。意見鼓勵和支持黨員干部在工作中大膽探索和實踐。工作出發點是為了群眾利益、整體利益,工作方法是按規定程序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工作成效是促進了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產生問題的原因是經驗不足、受客觀因素影響,在沒有明確規定前積極探索的,應按有關規定予以寬容。意見規定,黨員干部因干事創業出現失誤失敗受到追責時,可按干部管理權限向追責問責的機關部門提出免責申請。受理申請的機關部門依申請事項開展調查,出具書面調查報告,作出認定意見。認定結果向申請人反饋,必要時書面報告同級黨委、政府。經確定予以免責的黨員干部,本人提拔任用廉政審查不受影響。
黨內監督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保障。制定出臺了《關于全面落實州紀委向州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的方案》。海西州紀委共設置12個派駐紀檢組,實現對47家州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全覆蓋,確保黨內監督不留死角、沒有空白。并對派駐機構的領導體制、職能調整、主要職責、機構設置、機構調整等作出了明確規定。《方案》的出臺,是海西州委、州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黨建思想、深化紀律檢查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黨內監督的組織制度創新。
(四)在“四個轉變”實踐上走在全省前列
2016年,海西五項經濟指標穩步提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6.96億元,同比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559.97億元,同比增長1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83億元,同比增長10.3%;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5.22億元,同比增長7.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9元,增長9.0%。主要經濟指標均好于預期。這是近三年海西經濟發展形勢最好的一年,是近三年首次全面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一年。
今年的海西州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節能減排、生態環保指標控制在省定目標以內;大力發展休閑農牧業、農牧區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產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確保農牧業增加值達到32億元以上;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確保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0.8%以上,科技進步拉動經濟增長貢獻率52%以上。
三、結語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海西在全國、全省大局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海西的發展任務非常繁重,未來的前景光明。海西在全省大局中的戰略地位從來沒有這么高,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程度從來沒有這么深,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從來沒有這么近,發展的信心從來沒有這么足。全州各級黨員干部要切實增強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積極踐行“海西精神”,鍛造形成“海西工作模式”,強化責任擔當,為“柴達木號”巨輪揚帆提速、行穩致遠匯聚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柴達木日報社;中共海西州委黨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