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德敏
【摘 要】教育改革不斷推進,我們對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導也由過往單一的思想品德教導改為思想品德與法治知識并重。為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對初中生學習法治知識的相關要求,自2016年開始,將初中的“思想品德”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關鍵詞】道德教育 法治教育 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093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社會對初中生的品德要求越來越高,這促使學生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促使學生不斷學習思想道德相關知識。但目前社會內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法律意識淡薄,他們還不懂得法律的莊嚴,也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來保護和約束自己。十八屆四中全會后,教育部門響應政府關于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將傳統的“思想品德”更名為“道德與法治”。我們“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志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樹立相應的法治觀念、遵法守法的意識。
一、教學目標
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與基本的法律知識。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最為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需要老師更多正確的引導。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必須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法律基礎的建立負責,必須嚴格把握課堂進度與課堂秩序,整體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與法律常識。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和交流中樹立相應的自我保護意識,才能做到遵紀守法、維護自己合法利益,才能最終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好公民。
二、學生學習現狀
由于多數初中學生對于過往的“思想品德”課程存在一定的理解誤差,他們認為“思想品德”課程可有可無,學習主要科目的知識才是重要的,覺得這種“豆芽科目”不重要,這就導致了課堂上做其他科作業、講話、睡覺現象普遍存在。加之部分“思想品德”教師教學態度消極,對于這種課堂秩序并不管理約束。最終導致了這門課程越來越不受重視,也使得教育學生樹立良好思想道德觀念的目標沒有達成,使得部分學生在中學畢業后由于沒有強大的思想道德的約束,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在21世紀的現在,正是由于對中學生道德意識建設的不到位、法律意識教育的疏忽才導致校園暴力、校園犯罪的行為層出不窮。目前國家以及學校更加重視對中學生的道德意識建設以及法律意識的確立。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設立之后,我們道德與法治教師便開始制定相應的新的教學方案。
三、教學方案
(一)展開道德認知教學
良好的道德教學需要依靠良好的道德認知作為支撐,只有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認知才能支配自身的道德情感、意志與行為。教師在教授學生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以及學生行為守則規范的同時,還應當通過做適當的案例分析來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讓學生做到明辨是非,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
例如:近幾年校園暴力行為屢屢發生,但是這種行為在最初是極少一部分同學采取的極端手段,通過網上媒體的發酵,傳到部分是非觀不明確的初中學生身邊,便會使得他們認為這種行為很酷,他們甚至覺得別人都沒有受到懲罰自己也不會,因此也就模仿那些極端的同學展開校園暴力、校園霸凌。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有關視頻案例,公示相關涉案學生受到的法律處罰,還應當告知學生遇到相應的事情的解決辦法,并且運用法律知識告訴學生犯法所應當承擔的后果。這樣一方面可以警示學生拒絕校園暴力;另一方面,告誡學生倘若不幸遇到這種事情應當采取正確的手段保護自己。
(二)升華學生道德情感、引發學生道德共鳴
正確的道德認知不是促使學生做出正確道德行為的唯一條件,學生還需要具備具有共鳴性的道德情感的指引。道德情感包含了社會道德的情感還有自身感情情感在內。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不能僅僅靠單薄的理論知識來樹立學生的思想意識,還應當引發學生共鳴,在課程中插入具有情感共鳴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在親身體驗后進行交流思考,在借鑒學習中學會分辨善與惡、美與丑。例如:七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友誼的天空”的第二小節“深深淺淺話友誼”中,教師可以安排真心話環節,讓學生經過充分地時間思考后寫一句話給一個人。最后進行真心話分享會,分享寫的那一句話以及寫給哪一個人。讓學生擁有一次敞開心扉的機會,也讓其他同學在分享的同學的話語中去體會友誼,從而形成道德情感。
(三)開展道德教育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論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得多么生動形象、多么感人肺腑那都是理論,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學生永遠體會不到其中最為直接的感情反映。因此,學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學生空閑之際,鼓勵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例如寒暑假的敬老院助老活動,使學生親密接觸這些年邁的老人,通過與老人的交流與在敬老院內的勞動來提高學生吃苦耐勞的能力、培養學生敬老愛老、熱愛勞動。使學生在實踐反思自身的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的結合表現,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四、開展法治教育專題活動,普及法治相關知識
在我國11周歲至25周歲的犯罪行為都稱為青少年犯罪,且就我國目前的受刑事處罰的年齡來看,年滿十四周歲便可依法定罪量刑。根據有關科學研究表明:14—17周歲是走向犯罪的一個高峰期。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法律意識十分淡薄,倘若沒有正確的法治知識的指導很有可能出現違法越軌等行為卻不自知的情況,且極其容易陷入未滿十八周歲不能被判死刑的漩渦,從而引發犯罪行為。對于我們教師而言在防止學生走向違法犯罪與防止學生成為法盲的雙重要求下,有必要開展相應的法治教育專題活動,傳播基本的法律知識,提高學生相應的法律認知。
對于學生的法治教育不是我們教師單方面的行為,需要我們教師與家長之間形成密切配合,不斷向學生傳播相應的法治知識,給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法治氛圍。例如學校可以開展法治教育專題講座,要求父母與學生共同出席,在幫助學生建立法治知識的同時也使家長意識到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從思想以及行為上防止學生走向違法犯罪。教師還應當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要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思想狀況,教師也應當對學生在家的行為舉止有所了解,這種配合就可以使得學生產生不正確想法時及時得到扼制,減少錯誤的發生。
總而言之,初中的“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作為學校的重點教育工作,對學生的思想素養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對于學生道德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也有利于促進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對于學生的人生發展具有指引性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