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玲
如果曾把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了這片土地,那么,這片土地也就會在您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遼闊、富饒、荒涼的土地承載過您的青春、夢想與事業,那么,您對這塊土地,一定會有永久的、深深的眷戀。
我說的,當然是柴達木。
柴達木荒涼而又年輕。青春、熱血、淚水、汗水與歡笑一直承載著楊春貴老人和他的同學為之奮斗過的熱土。
2016年5月初的一天,我們來到北京,探訪《柴達木報》創刊的往事。當我們走進楊春貴老人的家后,老人深藏已久的話匣打開了,仿佛又回到了當年那個激情飛揚的歲月。
80多歲的楊春貴是我們黨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曾任中央黨校副校長。也是較早來到柴達木、開發建設柴達木的先行者。
1958年10月,意氣風發的楊春貴和同樣充滿朝氣的6名北京人民大學新聞系學生一無返顧地走進荒蕪的柴達木。
斗轉星移,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戰斗”在柴達木的影像時常在老人的腦海里不停的翻滾、重現。從老人的言談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對千里之外柴達木的一往深情。那山、那水、那事、那情、那景好像就在眼前。
在楊老家,老人拿出珍藏已久的早期《柴達木報》,上面的新聞報道和一幅幅老柴達木照片,瞬間把我們帶到了那個人煙罕至的荒漠戈壁。
在資源富饒但高寒缺氧的戈壁荒灘上,空中蚊子肆虐,地上群獸出沒,自然條件異常惡劣。五十年代中期,當黨的“開發柴達木、建設柴達木”的號角響徹中華大地時,全國各地的工農商學兵,就像當年抗日戰爭時期千千萬萬熱血青年奔赴延安一樣,從“天府之國”、江南水鄉等繁華之地投向自然環境極其嚴酷的柴達木懷抱。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極其艱苦的生活、工作條件,住地窖、吃冰雪、戰嚴寒、斗風沙,與惡劣環境作斗爭,硬是用鐵鍬、鎬頭等笨重工具靠肩扛、手推等原始勞動,打開了封閉多年的寶藏大門,喚醒了亙古沉睡的戈壁荒灘,揭開了盆地開發建設的新篇章。
從楊老的講述中,我們和建設者們一同回到了早期柴達木盆地。在那視野開闊的草原和戈壁上,可以看到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青年,他們在黨的召喚下,滿懷“戰勝風沙嚴寒,鉆透戈壁高山;讓萬寶為國利用,要煙囪林立沙灘”的豪情,在東起達肯大坂山,北到賽什騰山,西沿阿爾金山,南至昆侖山的千里戈壁上,擂響了躍進的戰鼓,“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畫卷在柴達木的戈壁灘上舒展開來。
1958年10月初,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的7名學生來到了柴達木和當地抽調的8位同志一起,在人少、缺乏機器設備,只有一間辦公室的情況下,開始《柴達木報》創刊籌備工作。
一無所有,怎么辦?一場人人動手、自力更生的創新實踐悄然展開。有的清理鉛字,有的撿標題字,有的刻字……因為不會使用刻刀,一上手就割破了手指,用嘴吮去血汗,接著干。1958年12月1日,在一片歡呼聲中,盆地上的第一張報紙——《柴達木報》誕生了,從此柴達木盆地有了自己的宣傳陣地。
時間就是“油”。盆地里的石油工人決心“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拿下一個大油田。”一個轟轟烈烈的勞動大競賽讓所有的人絞盡了腦汁、挖空了心思,有的鉆井工人自己摸索著安裝井架,有的不是修檢人員也開始探索修理機件,調車沒有,就用人抬、肩扛,沒有照明設施,就點起篝火來代替……一切只為了快速鉆井、找到石油。
寒風中,送報的姑娘,不畏雨雪,跋涉數百里,經常要往鉆井隊、養路道班去送報紙。
露天下,養路工人,戰勝了春天的風沙,戰勝了夏天的蚊蟲,戰勝了冬天的冰封,一年四季戰斗在公路上。
……
不畏懼艱苦,樂于奉獻,樂于犧牲,正是有了老一代柴達木人的艱苦奮斗,才創造了屬于他們的精神家園。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勇于創新、團結奮斗、科學務實”為特征的柴達木精神,在他們和后來者的不懈努力下,得到凝聚和升華,鑄就起新的精神高地。
可以說,沒有柴達木精神的激勵和啟迪,就沒有海西大規模開發建設的今天。
歷史,本就是一出聲情并茂的活劇。
今天,新時代的柴達木人在前輩們的帶領下,自覺成為柴達木精神的傳承者,以這種精神為支撐,把信念的根須如紅柳般深深地扎在這片希望的沃土上,無論歷經了多少春秋,柴達木精神在每一個柴達木人心中永遠不會褪色。
在海拔4867米的青藏鐵路昆侖山隧道,有一支守衛鐵路隧道、巡護大橋、鐵路,確保列車安全通行的部隊——“昆侖山隧道守護中隊”。“過了五道梁,難見爹和娘”。中隊的官兵不僅擔負著青藏鐵路昆侖山隧道的守衛任務,還擔負著從昆侖山到可可西里五道梁長達150公里的鐵路巡護任務。官兵們分成若干巡邏小組,每個小組的巡邏區域達200公里以上,每天要輪換堅持巡邏20多個小時,幾近全天候巡邏。多年來,每每巡邏線段被暴風雪掩埋,整個莽原大漠白茫茫一片,前方巡邏線無處可尋、無路可走時,官兵們就在與小腿等齊甚至在半米深的積雪中開辟出一條路來,然后沿著懸崖,手抓著鐵路防護欄行走,一個個都變成雪人的官兵們停下來,稍稍喘一口或因缺氧猛吸一口氣的時候,就成了可可西里活生生的最為壯美的雕塑。看守五道梁隧道的官兵武偉安,常年駐守昆侖山,直到孩子3歲多了都沒能聽到孩子喊他一聲“爸爸”,但他面對困難坦然一笑,他說無怨無悔。
格爾木郵政局投遞員葛軍,2009年7月格爾木至唐古拉山鎮自辦郵路開通后,他擔負起信使任務。通過郵遞工作,葛軍與沿線軍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成為戰士心中的“葛班長”、沿線生靈的保護者、農牧民的“好朋友”、“五道梁”上的救命人,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愛戴。他用實際行動弘揚了“艱苦創業、團結奉獻、自信自強、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新時代柴達木精神。一個人,一輛車,滿載著報紙、信件、物品,義無反顧上“天路”,默默地將愛心灑向生命禁區的每個角落,成為天路上的“鴻雁”信使。
……
有付出,就有收獲。一批又一批的柴達木建設者,面對嚴酷惡劣的自然環境,發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創造了柴達木發展的奇跡。
昔日“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柴達木盆地,迸發出了勃勃生機。石油基地油龍橫臥,鉀肥基地碧波蕩漾,草原牧歌悠揚,枸杞紅遍山川,青藏公路、鐵路如玉帶飄揚,澀—寧—蘭天然氣管道劃出高原彩虹,自信的柴達木正向世人展示著經濟騰飛的魅力。
如今,游走在柴達木盆地,只見寬闊的道路周道如砥、交織如網,綠茵遍布,車輛穿梭,“銀龍”騰飛……在熙熙攘攘的車流中,在載歌載舞的廣場舞群中,在孩童的歡聲笑語中,映出了“八百里瀚海換新顏”的新貌,展現了秉承“柴達木精神”努力建設柴達木結下的豐盛碩果。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柴達木開發研究》主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