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正

劉瑞玉(1922.11.4-2012.7.12),河北樂亭人,甲殼動物學家、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家和海水養殖生物學家,中國海洋甲殼動物生物學和底棲生物生態學研究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和中國甲殼動物學會理事長。
一、成就,基于良好的教育和執著的追求
劉瑞玉,1936年畢業于樂亭縣立第一小學,193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讀初中,次年轉入昌黎匯文中學學習。1938-1941年在北平省立高級中學就讀。當時該校授課水平高,特別是生物學老師陳錫五的講課和試驗,使青年劉瑞玉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于1941年考入輔仁大學攻讀生物學,于1945年畢業并獲理學學士學位。
1945-1946年,劉瑞玉經李良慶教授介紹到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任助教。194年,華北最高研究機構國立北平研究院由昆明迂回北平,劉瑞玉在楊扶清先生幫助下進入該院動物學研究所任助理員,跟隨著名甲殼動物學家沈嘉瑞教授從事甲殼動物分類學和生活史的研究。1949年,國家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改組為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后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瑞玉在該所仍任助理員。
1950年,童第周、張璽、曾呈奎等人一起籌備建立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1954年該室獨立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7年擴大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1959年成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室/所組建伊始的1950年夏天,作為原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所長的張璽教授,帶領著他1935年至1936年北平研究院與青島市政府聯合組成的“膠州灣海產動物采集團”的原班人馬,也就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海洋動物專業的人員,攜全部圖書儀器來到青島,成為海洋生物研究室的主要部分。人員中就包括齊鐘彥、劉瑞玉等人。劉瑞玉在該研究室繼續甲殼動物分類和資源調查研究,先后任助理員、助理研究員,1956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57年,我國第一艘綜合海洋考察船“金星”號開始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服役,展開了北黃海渤海綜合海洋調查研究,曾呈奎教授分配劉瑞玉開展底棲生物生態研究以填補研究空白。
1959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開展的海洋學科涵蓋了海洋生物學、物理海洋學、化學海洋學和海洋地質學,成為多學科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所,劉瑞玉被任命為該研究所的副學術秘書。1966年,劉瑞玉被任命為無脊椎動物研究室副主任,1972年升任主任。1978年曾呈奎教授接替童第周教授任海洋研究所所長時,劉瑞玉任副所長;1984-1987年任所長兼任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任所學位委員會主任。在這些歲月里,他孜孜不倦地為海洋所的發展傾注著全部精力,在底棲生物生態學和甲殼動物分類與生物學領域取得了全面發展。劉瑞玉于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7月因病去世。
二、開拓,為了國家的海洋生物學發展和經濟建設
劉瑞玉的研究領域涉及海洋生物學多個學科。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他和他的學生開拓了對蝦類、真蝦類、蟹類、蔓足類、端足類、口足類、糠蝦類等多個甲殼動物類群的分類學研究,掌握種類組成、分布和多樣性特點。
“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不僅體現在劉瑞玉的甲殼動物分類學研究中,而且還體現在他的甲殼動物生物學研究中。對于中國特有種中國對蝦(Penaeus Chinensis)具有越冬和產卵洄游習性及隔離分布的不同種群這一令人困惑的生態學問題,自1952年年初開始,劉瑞玉與吳尚勤就竭盡全力地對中國對蝦的生活史、幼蟲發育過程和生殖生物學和仔稚蝦生態分布開展了首創性研究,首次搞清中國對蝦在渤海灣的繁殖習性、生活史,報告幼體發育期和仔蝦進入河口的習性。他認為,作為暖水性對蝦屬成員的中國對蝦,在其物種形成及其種群發展過程中對黃渤海沿岸淺水冬季低溫所采取的一種生存適應策略,這種生態特性的形成是這一起源種的渤海種群得以長距離洄游到黃海南部冬季水溫較高的深水區越冬而得以生存與大量發展。這為后來80年代開展的中國對蝦全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打下了生物學基礎。
劉瑞玉首次劃分中國近海底棲生物群落,指出群落結構及分布特點:他首次發現黃海深水區由于受冷水團保護而使冷水群落居優勢,指出冷水團底棲生物群落屬北太平洋溫帶區系,完全不同于暖水種居優勢的東海、南海群落所屬的印度一西太平洋暖水區系;二區系間分界線自長江口經濟州島至日本本州北部:而中國大陸近岸熱帶與亞熱帶動物區系間的分界線在海南島最南端至臺灣島南部珊瑚礁海岸間,向東至琉球群島北部。他發現在中國海域幾乎所有溫帶冷水種蝦蟹都是中國海域和日本海域的共有種,而中國黃海冷水動物區系僅僅是日本冷水動物區系在物種組成上簡化而已。他認為,黃海現在所處的地域在晚更新世冰期海面降低時曾經是陸地,黃海是在最后一個冰期以后隨著海平面上升而形成的,現在動物區系形成相對較晚,冷水地方特有種在黃海的許多生物類群始終未出現過。這些現象都說明黃海冷水動物區系由于全球變暖水溫增高而在衰退之中,一些冷水種卻由于受到黃海冷水團低溫的保護而得以幸運地生存下來。
三、發奮,為提升中國的海洋科學水平不遺余力
劉瑞玉先后主持領導了“中越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1959-1960,1962)、“全國海岸帶和灘涂資源綜合調查”(1981-1987)、“中韓黃海海洋學聯合研究”(1990-1992)等項目,積極推動中國與俄羅斯、越南、韓國、德國等開展國際海洋科學合作研究。他通過自己科研項目的實際工作和招收研究生,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養了一批從事海洋動植物主要類群的分類學、生物地理學、底棲生物生態學、污損生物生態學、海洋生物資源增殖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研究團隊。劉瑞玉實踐了“為海洋所壯大和發展,鞠躬盡瘁,死而無憾”的諾言,成為同仁們敬仰的典范。
他主編的《中國海洋生物名錄》被國際同行譽為里程碑式的專著。他在中國對蝦蝦苗“標志放流”增殖實踐中資源增殖和增產連續獲得成功;他先后主持、參加了多項海洋學綜合調查研究。他的研究活動成果推動了中國甲殼動物學、底棲生物生態學、海洋動物地理學的發展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及資源保護研究。
四、熱心,推動學科發展
劉瑞玉教授熱心學術活動,先后擔任過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的秘書長、副理事長和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水產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甲殼動物學會理事長,中國生態學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以及中國自然資源研究會的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科協副主席、中國動物學會常務理事。劉瑞玉還是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山東省委員會常委、青島市政協副主席。他曾任國家重要專業刊物《海洋與湖沼》和《海洋科學集刊》的主編以及《海洋學報》的副編多年,也是《中國科學》《科學通報》、世界著名刊物英國的《河口、海岸、陸架科學》和荷蘭的《水產養殖》等國內外7種刊物的編委。他還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卷的編委兼海洋生物學的副主編、生物學卷的編委兼無脊椎動物學副主編以及水產卷的編委。
五、著述,豐厚成果的紀錄
劉瑞玉發表了甲殼動物分類學和生物學的論著93篇(部)、海洋生態學論著74篇(部)和海洋生物資源增殖學論著43篇(部),其內容既涉及甲殼動物的分類學、生物地理學、主要經濟蝦蟹類的種群生物學和資源增殖生物學以及養殖生物學,又涉及中國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動物地理區劃以及底棲生物生態學,還涉及全國海洋綜合調查和國家海岸帶與灘涂資源的綜合調查以及調查規范的制定、實施和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
在60多年的科學活動中,劉瑞玉主編了《渤黃東海漁撈海圖·海洋學圖集》(1960,該圖集系中國第一部漁撈海圖)、《中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海洋生物報告集——中國海岸帶生物》(1997)、《山東省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報告集》(1990)、《青島區海岸帶綜合調查》(1989),并主編中韓合作的《Yellow Sea Atlas》(1998,英文版)。劉瑞玉教授主編的分類學專著有《中國北部經濟蝦類》(1955)、《南海對蝦類》(1988,劉瑞玉、鐘振如等),以及多部甲殼類動物,等等。
六、榮譽,實至名歸
《中國北部經濟蝦類》是國內甲殼動物分類學、無脊椎動物學領域著名的參考文獻,其中的插圖被廣泛引用,榮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中越北部灣海洋綜合調查資料整理和研究報告”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1965,第一名)。“西沙群島海洋生物調查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9,第二名)。“長江三峽工程對河口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第一名),等等。在規模巨大的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項目中,劉瑞玉擔任全國技術指導組組長,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9年榮獲青島市科技最高獎。基于劉瑞玉教授作為一個畢生對甲殼動物研究作出了杰出貢獻的科學家而令世界矚目,世界甲殼動物學會于2007年特向劉瑞玉教授頒發了“杰出研究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