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時下還有客家學嗎?

2018-01-15 10:28:32譚元亨
粵海風 2018年2期
關鍵詞:文化

譚元亨

現在還有客家學嗎?

時下,客家研究可說是眾聲喧嘩,此起彼伏,一個聲音高過一個聲音,尤其是高校里,更是熱鬧非凡,幾乎所有的客家研究所都升格為“研究院”了,似乎不叫院就不夠響亮,不夠規格,不夠……級別。而各種客家的學術著作,每本都洋洋上十萬字,用來“拍磚”都令人恐怖。所謂的大師更拿到了一個個課題,滋養得腦滿肥腸,經費用不完——憑此,能不說客家學在興旺發達,凱歌高奏么?

卻偏偏有人不識時務,質疑客家學的有無。

而質疑者,偏偏還是白發蒼蒼、學富五車的老學者,當然,也不乏對當前客家研究頗為關注的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客家社團。

一個似乎不成問題的問題,竟可以成大問題了么?

猝然遭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開始,我似乎也有點發懵了,怎么現在就沒有了客家學了呢?

要問現在還有沒有客家學,當然得搞清楚,客家學是什么?它又是怎么來的?

剛進入19世紀,因珠江三角洲周遭發生的土客矛盾,和平縣人徐旭曾寫了篇《豐湖雜記》,被視為“客家宣言”,最早提出客家人來自中原。而后,增城人賴際熙在20世紀初創立最早客家社團“崇正總會”時,更有一篇頗為詳盡的《崇正同人譜 源流》闡述了客家的形成、遷徙,[1]到30年代,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及其后的《客家源流考》則最終奠定了客家學的基礎,為客家人的民族歸屬正名,以“大遷徙”歷史確立客家的移民屬性。

當然,不少客家學者,如古直、溫仲和、溫廷敬、鄒魯、鐘用和,還有非客籍學者章太炎、羅常培等對建立客家學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丘逢甲、黃遵憲,乃至陳寅恪等客籍大家更提升了客家影響力。而太平天國的發生,瑞典人韓山文親撰的《太平天國起義記》(中譯名)更讓世界知道了客家,這是19世紀60年代,也就是這時,外國傳教士紛紛進入客屬地,不約而同地對客家人予以頗高的評價——恰恰與土客矛盾引發的對客家人的污名化成鮮明對照。

客家學的建構,其核心價值,當因此形成。

其實,從命名便可以基本了解。“客”者,外來者,也就是移民,所以人們常把客家人與猶太人等族群相比較,移民便是最根本的屬性,相對于原住民土著而言,否則,何以為“客”?況且,近千年來,這個族群形成之后,也不曾停止過腳步:走得出去是條龍,走不出去是條蟲,這是基本的生存觀;而“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則是移民屬性引伸出來的文化價值觀,如同猶太人敬重“教書先生”一樣。抽掉了移民屬性,也就沒有了客家人——這正是客家學之本。

而漢民族身份的認同,也就是客家學的核心,即“中原說”,客家人來自中原,姑且不論是否“華夏貴胄”“衣冠士族”,但族源是不可改變的。當年,客家人的正名,正是由此而起,這關系到民族自尊、歷史擔當,尤其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正統觀念——承襲這種觀念,本身就是客家人對自己漢民族的身份的強調,不愿被邊緣化、不愿作化外之民,不愿被貶抑、被排斥。無論是漢族身份,還是中原之源,這都是客家學創立時的根基。

我們更不難發現,無論“貴胄”“士族”是否涵蓋全體客家人,客家學強調的中原文化,無論是山歌、圍屋,還是習俗、文藝,均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尤其是近現代出現了那么多的文化名人、將軍領袖,都在證明其高素質、高品位與所謂不開化的土著拉開距離,把自身塑造成形而上的,精神高貴的族群——這在相鄰的族群中幾乎沒有,強調到了近乎病態。這也是客家學形成之際的歷史背景所造就的,但也與近千年,尤其是近現代客家人的歷史主動精神所分不開的。

作為客家學這樣一門學問,當今已成為“顯學”,它所跨的學科,不僅僅是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還有經濟學、文化學、語言學,以及中國傳統說的不分家的文史哲。再分,則與遷徙史、革命史、文明史密切相連,而從精神領域上看,客家人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乃到生命觀,都值得深入探究。應當站在更高的層面,更廣的視野去審視這一門學問。尤其是它與其他同類學問的不同之處,從而有所鑒別,區分。

上面幾點,當是學者的共識,同樣,也是普通老百姓所認可的,這是顯而易見的,可歸于常識之列。

可這樣的眾所周知的常識,如今卻被那些故作高深、玩弄辭藻的象牙塔中的“高手”弄得似是而非,不知所云了。這才有文前不少人提出的問題:現在還有客家學么?

是提問者故作驚人之詞,還是被提問者的裝腔作勢?

當常識受到質疑時,則意味著這個世界——至少是學術界已顛三倒四了。

先從客家一致公認的標準——非地域性文化說起。這本來就不是問題,作為一個移民族群,近千年一直在流動之中,從中原,到近海的山區,從山區到濱海,從鄉村到都市,從海內到海外,直至全世界。移民文化自然也是非區域文化,其文化正是在移動即遷徙中形成與發展,并與沿途不同的文化發生交織,“客”字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但是,這表述十分清晰的非區域文化,卻一下子被顛覆為區域文化,乍一聽,簡直匪夷所思。畢竟,南方十一個省都有客家人,不可能用一個統一的地域稱呼。不過,偷換概念每每是學術高手所擅長的,他們提出來的是,贛閩粵邊聚集有最多的客家人,而這連成一片的三省邊地就可以稱之為其共同的地域,所以客家就是這個地域的文化,客家社會就是這個地域。(其實,廣西客家人口就比這三省之一的福建多上百萬,逼近江西,是否還可以稱“兩廣客家更具地域性”?)以地域為研究的路徑,梳理這個地域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從而通過這個區域的民族源流,早前的民族語言或方言,以及文化深層、外來者與原住民的文化互動、區域開發與地域社會演進的研究,重新探討客家本身的歷史由來。說了這么多,其實就一句話,以此地域作為重新認識、解釋客家的唯一標本,擺脫中原移民觀對客家學的束縛,“突破”,其實是否定羅香林的“中原說”。

于是,就有房學嘉于1994年的“土著說”。土著說論定,南遷的中原漢人,與贛閩粵邊地域的古越遺民混化后才形成新的共同體,這便是客家。所以客家的主體是土著,即古越人,而流落到此地的中原人是少數,末了,他更斷言,所謂中原人南下是“空穴來風”。[2]他的依據是,粵東北考古,已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人類痕跡,而這便是當地客家人的先祖。對此,王東覺得“問題在于,秦以前生活在贛閩粵邊的古越人,就一定是后來的‘客家共同體的主體嗎?他們在血緣和文化上與‘客家共同體具有怎樣內在的聯系?”[3]他認為,房學嘉是不曾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是“不證自明”。而房學嘉的例證,則是南朝時的一位文化名人程旻作為土著先賢,已有了客家意識并用來排解糾紛。

至于程旻是否土著即古越人,而非永嘉之亂南下漢人,恐怕毋須考證。因為在之前粵東(今大埔及其周遭)被稱之為“義招”縣,其義是以“義”招徠眾多已在當地形成的南下中原人的 “流人營”,這是有歷史記載的。只是“客家共同體”可提前這么久么?

我們先放下“土著說”。

由于土著說顯而易見的破綻,其追隨者做了很大的修正,但卻走得更遠。

沒有中原漢人的大規模南下,無論哪個時期都是如此,有的是當地的土著。畬、瑤等少數民族廣布贛閩粵邊,這有大量的“峒”“那”的古地名為證。而之所以會形成今日的客家文化,只是歷朝歷代,由中原來的官員,在當地力推儒家文化,教會刀耕火種的畬民使用農具,久而久之,這種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的相結合,才有了“客家”的語言,才有了對中原文明的認同,換句話說,沒有“中原遷徙說”,而只有“土著教化史”進而至“土著歸化史”,所以,如今的畬族、瑤族,大都說的是客家話。早年的韓愈、劉禹錫是明證,后來到宋明,文化人或有文化的官員就更多了,他們“培養”了終于有相應文化品位的客家人。

因此,客家僅僅是一個文化族群,與中原沒有一文錢的關系,更不用提什么血緣、宗族。至于譜牒上的記載,更一言以蔽之,宋之易朝,對文化的毀滅相當徹底,所以,凡是有宋及宋之前的記載,只能是假托與攀附的,“厓門之后無中國”,文化如此,語言如此,族譜也如此。語言學家也認為,客家話已是最后期的古漢語了。

就這樣,客家被徹底地“去中原化”了。

可這似乎還不夠,原先還力主羅香林中原說的王東,在他2007年的《那方山水那方要:客家源流新說》新著中,提出了“方言群”一說。

本來嘛,否定了客家人來自中原后,總得交代一下,客家人原本是哪里的,房學嘉稱的“古越人”未免太久遠了,不那么靠譜,直接說來自畬瑤,又似乎有點“霸王硬上弓”, 人們未必一下子接受得了。

然而,方言群的提法并不新鮮,三、四十年前,臺灣學者麥留芳就有過一部《方言群認同》[4]的專著。只是,他并沒有把海外的客家人視為同一個方言群,而分為閩西汀州、粵東嘉應,還有惠潮等等,至于廣府人,也有三邑、四邑之分,閩南人更有漳泉人、潮汕人等。也可以說,王東與麥留芳的“方言群”不完全是一回事。

王東借用“方言群”這個詞,恐怕自己也沒有搞清楚,而且,他從來沒研究過方言,甚至連方言的概念,以及語言學者考察的科學實證技術都不曾掌握。

以至為此書作序的兩位學者朱政惠、胡逢祥也在序言中不客氣地指出:

對于“方言群”這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以及方言群劃分的相關理論等問題,卻并沒有加以明確的厘定和系統的梳理。再如,作者把客家界定為方言群,但是全書有關客家方言的實證性研究,卻稍顯薄弱。[5]

全書的主要 “創新”主旨被這么一否定,連立足之處都沒有了,

之后,朱、胡不得不安撫一下,扣上大帽子,稱此書“資料豐富,結構嚴謹,視野開闊,結論縝密的學術成果”,“把客家研究推向一個新的學術高度”,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這倒不算什么。

一位語言學教授只直接問了他本人一句::“畬族人大都講客家話,依你的劃分,畬族也應屬于這樣一個方言群了。”

沒有回答,也沒有解釋。

但實際上已經有了回答。

這就是,畬族才是客家的真正族源,至少是主要族源,畬族人講客家話是教化的結果,而這更可證明客家人是原住民,而非南下的中原人。沒有遷徙史,只有歸化史。筆者曾與持同一觀點的學者做調查,發現他每每刻意地追問,這里基本沒有外來人,有的是外來官員與私塾先生,是他們把官方文化或儒家文化灌輸給原住民的,這才讓他們有了文化,這文化,便是如今的客家文化。

的確,在粵北等地,一度有十萬客家人要求恢復自身的少數民族身份——主要是畬族。當時不乏功利的動機,在計劃生育的嚴控下,作為漢族一分子的客家人,只允許生一胎,而作為少數民族,是允許生二胎的。

在整個廣東,無論珠三角及粵西的廣府人,粵東的潮汕人及粵東北的客家人,都與畬族人關系密切,而潮汕人更甚,因鳳凰山在那里,但是,不曾有過把潮汕人當作畬族的說法。而鐘、藍、雷三姓,在廣府、客家、潮汕中都有。盤姓則罕見一些。

資深的民族學教授吳永章說過,畬族是散居分布的,這與他們的生活方式相關,一個村,一個鄉還好,但要形成一個鎮、一個縣,則很罕見,所以,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自治縣,但畬族是沒有的。因此,畬族除開他們內部有自己的語言,一旦外出,就得說圍繞著他們村子的民族或族群的語言或方言,如周圍是客家人,則必定得說客家話,如是潮汕人,當然得說潮汕話了,憑此,把畬族說成是客家人,或把客家人說成為畬族人,均不足為據。[6]

況且,畬族的生產方式落后,糧食每每匱乏,所居之處自然條件惡劣,且不斷在遷移中,所以,人口的繁衍,比有相對安居的族群要少得多,加上歷朝統治者對少數民族采取的鎮壓方式——這在贛閩粵的史志上記載不少,所以,直到上次人口登記,也不過百萬。請注意,這仍是計劃生育期間,他們是不受計劃生育一胎所限的。較之上8000萬的客家人,僅1%略多點。無論如何,這都不成比例,非要把客家族源說成是畬族,而非經過大遷徙來到南方的中原人——其中相當部分形成客家人,簡直不講道理。

也請大家關注,在不少方志上,都記錄有客家人有嚴格的族規,不與異族通婚,這現象一直持續到1949年共和國建立之前。這也是他們守護其文化邊界的必然舉措,也是客家人的自我保護。不少客家老人都有這樣的遺囑,我們也不難理解他們在歷史上為何會這樣恪守這樣的規則。別說異族,甚至于對鄰近的廣府人等,也一樣。

在臺灣,蕉嶺人,即原鎮平人,比現在的蕉嶺的人數更多,著名的愛國民族志士、大詩人丘逢甲就是蕉嶺人。有人找出若干范例,解釋為何臺灣的蕉嶺人會比原址的多,說的是,當初入冊,原住民因受排斥,所以依附上客家人,而被依附的客家人為幫他們,入冊時把家中不曾來臺的兄弟姓名寫了上去,讓他們去頂。這一來,蕉嶺人在臺灣的人口便超過了原蕉嶺地方上的了。然而,仔細研析,就不難破解,在臺灣,閩南人比客家人多五六倍,原住民是否依附閩南人更多呢?而臺灣蕉嶺人有幾十萬人,能依附上的有多少,比例多大?能超過一半么?其實,這暗含另一重意義,把客家人說成是非大陸人,從而達到“去中國化”。

希望那些在象牙塔中,擺出一付儼然是學術權威面孔的人,真正做到深入實際,做好田野調查,實證研究,實事求是,而不是煞費苦心去證明、附和某種脫離中國歷史與國情的種種外來的“高深”理論。

筆者一直很欽佩從事方言調查工作的專家們,他們幾乎一年到頭都深入到田間地角,認真地、甚至是小心翼翼地捕捉每一個發音,從實證出發,從科學出發,將海量的錄音加以累積、綜合與辨析。為何方言學者如此堅定地主張“中原說”,恐怕,就如語言學家羅常培早年所說的:“如果有人把客家問題徹底地研究清楚,那么,關于中國民族遷徙的途徑和語言演變的歷程,我們就可以認識了多一半。”就已經揭示出來了。

把客家的一部“中原遷徙史”寫成“土著教化史”或“馴化史”“歸化史”,在很多人或許會以為是癡人說夢,可在象牙塔里卻明明白白有人在這么做——當然,只是在他們自己的世界里,而且自以為是在“超越”“突破”“標新立異”,并以主流自居而沾沾自喜。

而他們口口聲聲的“土著說”,自詡的“原生性”“在地化”與“草根精神”,到底有幾許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而方言學家們的努力,一腳水一腳泥,全神貫注的聆聽、辨析,則反而無原生性、本土意義與草根精神嗎?這實在是教人匪夷所思。

既然客家學的支干,漢民族認同與大遷徙的根本特性被抽掉,那么,客家學又何以立起來,還有什么“建構”的必要呢?

似乎,自徐旭曾、賴際熙、羅香林而來的客家學,該到此終結了。

于是,終結者來了。

轟然倒塌,只要再加一把力了。

先是陳支平的《客家源流新論》,“新”在于,他以鋪陳比羅香林[7]更詳盡得多的譜牒——這也是他涉獵客家研究之前見長的學術方向,以譜牒中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于閩南人以及廣府人屬地為記載依據,從而證明客家民系本就是包括廣府、閩南人在內的“南方各民系相融合而成”,所以,客家源流與南方的閩、粵、贛各民系無本質上的差別。如果換個角度,也可以說,閩南人、廣府人族譜中也有祖先來自客家地域的記載,所以,他們同樣也是因與客家一樣的遷移與融合而成。

筆者做了較深入的廣府研究,不錯,珠璣巷南下的廣府人,以羅貴為首的36姓97家中,包括羅姓在內,也有不少后人遷入潮汕及客屬地,成為潮人或客家人。更早一點,唐代遷入番禺的孔姓,在那里也建了個“闕里南宗”的大宗祠,后人分十一個房,向東南西北分進,如今,每年各房來拜祖先的,不僅有講廣府話,也有講客家話、潮汕話的。36姓如此,羅、孔、單姓也如此,然而,憑此能得出陳支平這樣的結論么?

照此結論,客、廣、閩、贛各族群,均無本質區別,那么,獨立的客家或廣府什么的,事實上并不存在,可以一概而論了,從而把南方各大族群統統消解了。

只是陳支平還沒說這么“透”。

與他同一所大學的劉鎮發,索性推出了一部學術專著,書名就叫作《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最終取消了客家的存在。[8]

頗有意味的是,他也從廣府方言、客家方言作為一方入手,也就是方言群切入,以此“庖丁解牛”,把客方言解構掉,最后否定了客家,認為這是一個“歷史的誤會”——本就沒有這樣一個族群!

他倒是不似王東那樣一知半解,而且能依照方言研究的技術路線一步步證實:“客家話跟廣州話最像——所選的基本詞中有79%相同,而單音節中,則有40%相同;嘉應方言在聲、韻、調、詞匯、語法各方面都較接近廣州話或臺山話”……由于“客家民系的共同特征只有客家話”,而客家話作為方言被他歸入了廣府話,那客家區別于廣府或其他族群的特質也就蕩然無存了。

不能不說劉鎮發引證了很多的材料包括遺傳、體態特征等,作為歷史、人類學的證據,但是,他最后的結論,是客家完全是一部誤會的歷史,是學者用想象構建出來的,最后也只會似泡沫一樣被消解,從而消失。頑固堅持客家理論,等同于食古不化的保守人士,最終阻擋不住客家在一兩個世紀內的消亡。

劉鎮發是惠州客家人,又在香港教過書,如今,香港的客家人,四五十歲以下的,不少只會說廣府話了,因為香港的官方語言,在回歸前除英語外,只認可廣府話。在強勢文化的壓力下,對自身文化產生懷疑,對弱勢文化身份產生恐懼,亦不難理解。而惠州與廣府區域相鄰甚至交錯,惠州客家話中受影響或嵌入的廣府詞匯,有幾百個也不足為奇。

但是,整個的理論,則是建立在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之上,這如同“土著說”建立在早期人類學的“愈原始愈正宗”一樣,“誤會說”其實與“土著說”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把客家歸于廣府人的一部分,這才可能最終消除掉“歷史的誤會”,畢竟,“整個客家認同的過程是一個誤會的歷史”。

所以,他與陳支平的“新論”并無二致,也許說得更徹底。只是他作為客家人的無奈,與陳支平“他者的眼光”,在心理上有巨大的落差。

這里不想太多闡述文化人類學的理論。

筆者以為,如果我們脫離了一個族群心理上、情感上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上的異同,只作形而下的考察,勢必會走入歧途,無法達到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性。這些,我在眾多的論文――把客家與廣府與潮汕人的比較,以及與湖南人、畬族人的比較,乃至與猶太人的比較等等,已經說得很明白。把“歷史地形成”置換為“想象的共同體”。把羅香林的歷史追溯置換為想象的“歷史的誤會”,這不是什么新思考或新發現,而只是走向死胡同罷了。

其實,要反駁客家=廣府這一荒謬的觀點,有太多的根據。“客人開埠,廣人旺埠”就是一大差異,“廣府人散沙一團,客家人山頭一堆”,亦是。廣府人“頂硬上,鬼叫你窮”,客家人卻“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便是。……還可以列舉沉淀久遠的客家與廣府的民諺與格言。

而廣府方言與客方言的差異,只要一聽就明白了,北方來的,相對而言,會覺得客家話接近些,易懂,但廣府話或白話,就不那么容易聽懂,那么好學了。至于兩種方言交界之處,互有影響,彼此借用,從中挑出幾十個、幾百個詞匯互通,實在是太尋常了,可這能作為兩種方言就是一種的依據么?至少在統計學上是不成立的。

總之,客家這樣一個族群,是歷史地形成的,今天,更是建立在“已然”與“實然”的認識基礎上,也就是說,客家并非由學者的理論、作家的創作而構建起來的,不是西方民族理論中的“想象的共同體”。這個族群有其形成的歷史動因與發展過程。族群認同,并非類似于民族神話的信念,更非虛幻,而是實實在在的文化自信與自尊。

學術界深知,早年人類學“其重點系在史前時代與野蠻民族”,故有“歷史的歷史”之謂,中國一度也被放在文化上較落后的區域與民族上。因此,把客家說成土著,古越人或畬族等不能不說是深受其影響,以批駁早期客家學稱客家人乃“中原貴胄”為由,以“草根”、原生態、本土化來否定,排斥作為陽春白雪的文化藝術、歷史哲學,也就順理成章,更理直氣壯了。

殊不知,當今人類學,已經有了城市人類學、文學人類學乃至哲學人類學的高點,這種排斥,才是真正的食古不化了。而大遷徙引起的文化變異、互動、融洽、調節等等,同樣是文化人類學的重中之重,唯西方理論馬首是瞻者,對此是否心有戚戚?

閹割了一個族群的精神,也就可以任其擺布了,當然,這是“去中原化”的必然結果,更是反“漢民族認同”的最終歸宿。

當客家人不再是從中原萬里長旋遷徙而來,其漢民族身份受到懷疑直至否定,那古老的、一度先進的并仍在更新、進步的中原文化,那歷幾千年形成高素質、優品格的龍的傳人,炎黃子孫之漢族身份,還能剩下什么?客還是客嗎?

我們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也絕不會認為自己血統就比他人要高貴,我們堅守“中原說”,不僅僅為的學術底線,為的實事求是,尊重歷史。

還客家學一片凈土!

讓客家學守住自己的根基與靈魂!

[1]賴際熙《崇正同人譜 源流》香港,香港崇正總會1995年影印版

[2]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3]王東《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麥留芳.《方言群認同》,[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14號,1985年

[5]見王東《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序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吳永章《客家傳統文化概說》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7]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

[8]劉鎮發,《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廣州,學術研究雜志社,2001.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免费无码网站| 久久中文电影|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色综合成人|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免费无遮挡AV|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成在线观看 |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97se亚洲综合|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成人在线天堂|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国产网站免费|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玖玖视频| 无码内射在线|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美女国产在线| 毛片在线播放a| 亚洲a级在线观看| 在线看AV天堂|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最新国产在线|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5555国产在线观看|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拍爱|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第页| 色婷婷在线影院|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国产在线视频|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午夜天堂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