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秋
近年來,沈陽市教育督導部門積極開展對區縣(市)政府履行教育職能的全面督導,瞄準關鍵方向,盯住關鍵點位,采取關鍵措施,打造關鍵能力,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不斷推動沈陽市教育督導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鎖定工作對象,強化政府主體責任
就督政而言,市級教育督導部門的主要工作對象是區縣政府。因此,市級督導部門能否準確、有效、持續地督政,是區縣政府能否有效行使職責的關鍵所在。
督政的主要工作對象是政府。我們從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的角度,厘清區縣(市)政府管理教育的主要職責。在對區縣(市)政府績效考評和重大教育項目評估驗收中,我們重點關注:區縣政府是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是否對區域教育發展進行合理規劃,是否依法保障教育投入,是否對學校的布局調整、發展規模、師資隊伍建設制定了明確的發展目標。通過宏觀把控,保障區縣政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
督政工作的著眼點在學校。在工作中,我們通過學校看政府,而不是越過政府查學校;看學校要用硬標準,督“硬通貨”,不走過場、不搞形式;通過深入學校,查看政府能否保證及時足額撥付生均公用經費、能否保障區縣重大教育項目的配套資金到位、能否合理依規使用上級政府轉移支付的教育經費,同時也要檢查區縣政府是否將指導學校發展的目標落在實處。這樣開展督政工作的針對性更強,可以避免政府看得粗、學校看得細的現象,從而促進各項教育政策能夠落到實處。
把握工作節奏,助推沈陽教育發展
教育督導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成工作目標讓區縣(市)政府盲目突擊指標,而是要引導其尋找最適合的發展軌跡與節奏,譜出教育最美的和諧樂章。
把握“點”的節奏。將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中涉及教育的部分,作為我們年度督政工作的重點。年初把重點教育工作用指標細化,形成考核細則印發至區縣(市)政府;在半年和第三季度兩個時間節點跟進區縣(市)政府工作完成情況;年底通過年度教育工作督查考核與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標績效考核“兩考合一”的方式,對各區縣(市)政府的教育工作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按考核結果排名報市績效考評辦。這樣的督導方式,提升了教育督導工作的地位與權威性。
譜好“線”的節奏。沈陽市教育督導工作按照時間軸線,緊跟教育發展的節奏,分步驟實施,推動沈陽教育實現中長期發展目標。督政工作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工作任務:“十一五”期間,我們重點推進了沈陽市的“雙高普九”工作;“十二五”期間,我們開展“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達標”和教育強區縣(市)的創建評估工作;“十三五”期間,我們又把工作重點放在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上。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沈陽教育督導實施了“三步走”戰略,即將教育現代化建設過程分為三步進行:資格準入為第一步,教育信息化建設為第二步,全面教育現代化建設為第三步。每一步都按標準分步進行評估驗收,驗收后區縣無須再申請,自動轉入下一階段建設。通過“三步走”的引領與推動,加速教育現代化進程,不斷滿足百姓的教育需求,助推沈陽教育科學持續發展。
奏出“趕”的節奏。對照國家對教育督導的要求,對標先進地區的教育督導經驗,客觀分析,找出差距,迎頭趕上。在督學責任區和責任區督學掛牌督導工作方面,沈陽市起步并不早,但我們抓住了創建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市、區)的契機,對區縣(市)政府提出明確要求,要求區縣(市)政府創造條件,全力達標。截止到2017年年底,沈陽市下轄的13個區縣(市)中,有9個達到了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市、區)的標準。
善用工作抓手,做實督導激勵機制
提高教育督導工作的效度,僅有督導過程的專業性和督導報告的權威性還不夠,還要讓督導報告起到應有的重要作用,這需要制定與之配套的措施。比如,在一份督導報告中,我們在詳實的定量定性分析之后增加了具體的措施:向某區撥付項目專項經費1000萬元。這樣明確的制度,為提升沈陽市教育督導的工作效能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首先,這是一項制度設計。近年來,沈陽市開展的教育強區縣(市)義務教育國家基本均衡縣申報、教育現代化資格準入、教育信息化等項目的評估驗收等工作,均設立專項督導獎勵經費,以獎代撥。其實,這是財權的再分配,是通過制度保證教育督導話語權的提升。
其次,這是一種激勵機制。督導評估和以獎代撥的過程產生了明確的激勵效應,既保證了錢花到必須花的地方,又調動了區縣的積極性。
第三,會產生示范效應。第一個以獎代撥的項目做實了,就會產生良好的示范效應。例如,在教育強區縣(市)義務教育國家基本均衡縣的創建過程中,我們用市里獎補的1.3億帶動了區縣政府48億的教育投入;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我們用市里1.3億的專項獎勵,調動了各區縣(市)政府11億的專項投入。在產生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的同時,這個做法也推動了區縣督導部門在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方面的探索。
搭建工作平臺,突出督導服務功能
教育督導不能只進行評價,還要把脈診斷、對癥下藥、辨癥施治,為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學校提供全方位服務。為此,我們努力搭建了三個服務平臺。
一是基于大數據的信息服務平臺。我們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和大數據開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工作,時刻關注區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差異系數和發展水平,向區縣解讀遼寧省義務教育發展監測報告,這種精準的監測服務對鞏固沈陽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17年,教育部印發《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后,沈陽市又將監測視角對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數據,根據沈陽市實際情況,把監測重點放在教育資源配置上,做到“一區一測”,并將監測到的數據印制成冊發至各區縣;要求區縣(市)根據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監測數據,拿出本行政區域內學校的“一校一策”,制定本區域達到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用數據說話、依數據評價,為各級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實現了教育督導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基于區縣亮點工作的經驗共享平臺。多年來,我們多項督導評估工作都采取現場觀摩、拉練互學、領跑打樣等開放的方式進行。比如,對區縣教育信息化現場督導評估,市級督導部門組織專家對區縣進行督導評估,其它區縣政府主管領導、教育行政及督導部門主要負責人、學校代表進行現場觀摩;掛牌督導創新縣推進工作也采取了拉練式互評互學的方式,各區縣工作亮點紛呈,經驗分享后的落地生根效果非常顯著。此外,每年督導工作部署會也都采取領跑區縣“打樣”的方式進行,在榜樣的激勵和引領下,更多的“跟跑”區縣成為下一次的“領跑”區縣。
三是面向區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對話溝通平臺。一是建立了通氣制度。定期與教育行政部門就教育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進行磋商。這種對話與溝通平臺,讓教育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二是建立了通報制度。每年將國家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及教育公眾滿意度向區縣進行通報并提出建議。三是建立了約談制度,在信息化建設推進過程中,對推進緩慢的區縣進行約談。
打造督導隊伍,提高督學專業素質
為了更好地發揮督政的職能,我們不斷加強督導隊伍建設,提升督學的專業素質與能力,更好地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服務。
為增強督學的廣泛性和代表性,我們從學校、社會團體、地方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機關,從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學生家長和社區居民中遴選了一批熱衷于教育事業的專業人士擔任督學,組建成為沈陽市的督導專家隊伍。
面對教育督導工作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沈陽市非常重視全市督導隊伍的建設,立足高要求,積聚正能量開展督學全員“分層”培訓,市里每年撥付近30萬專項資金用于督學培訓。一是對新任督學進行培訓,對新參加教育督導工作的人員進行初任培訓和提高培訓,幫助督學實現角色轉換。二是對骨干督學進行培訓。依托沈陽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舉辦骨干責任督學培訓班,邀請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組織骨干督學參加異地培訓,現場學習各地先進的督導經驗;組織開展“跟崗學督”活動,提升督學的理論修養和業務素質。三是對督學開展專業素養培訓。舉辦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學前教育督導等專題培訓,提高督學的專業技能。通過以上培訓活動,我們錘煉了一支素質過硬的教育督導隊伍,切實增強了督政工作的權威性以及服務全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對督政工作的實踐和探索我們已開展多年,雖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仍存在很多困惑和尚待解決的問題。今后,我們將繼續落實好《對省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辦法》,不斷研究探索推動區縣(市)政府更好地履行教育職責的新方式、新方法,為沈陽市教育改革與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