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松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集社會性、資源性、活動性為一體的活動課程。活動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愿望和要求,同時創造機會讓學生思考、交流、活動、探索和發現,給予學生充分發展主體地位的時間和空間。
1.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圖、文、聲并茂等特點,把抽象的、難以觸摸的學習內容變得形象、生動,適合小學生的心理年齡,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產生積極的注意傾向,并激起持續高漲的學習情緒。我們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學生進入情感領域,激發學生的強烈興趣。
例如,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美麗的中國結》教學活動時,為了激起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和探究的興趣,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樣式的中國結,給學生的視覺造成沖擊,再依據學生的不同感受適時提出:你對中國結有了什么新的認識?你有什么感想?學生的研究興趣被激發起來,形成了自主實踐探究氛圍。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實踐資源,提高活動實效性
雖然網絡上有大量的資源,但學生一次實踐活動的時間有限,選擇與篩選信息的能力也有限,所以,教師要適當地為學生準備豐富且有層次差別的基礎學習資源。例如,在教學《地球上的水資源》一課前,將與地球水資源相關的數據、表格、背景資料、圖片、相關網址都收入課件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在《走進我們的社區》中,因受條件限制,學生只能分成小組進行社區考察,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我拍攝并制作了不同社區的視頻,在課堂上讓學生一起觀察。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教師指導,引導學生自主活動
基于網絡環境的科學實踐探究,需要教師在編制并發布專題學習網站時,采用講授、自主或協作學習模式進行教學,而多媒體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實現教學活動過程中師生、生生、人機等多方互動提供了可能,同時激發了學生從事科學探究的熱情,促使學生在科學探究中搜集與整理信息,培養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地震》一課時,教學活動開始階段給學生提供了幾個探究問題——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地震發生前有哪些異常現象?發生地震時,應如何自護?學生可以任選一個研究主題,也可以自己確定感興趣的研究主題。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基本步驟:確定主題—收集資料—分類整理—總結—展示。對每一個研究小組成員的角色進行分工,包括組長、紀律委員、匯報員、記錄員。學生各自到網上和有關檔案館查閱資料,最后小組匯總,建立學校的地震預防網站,在校園網上進行交流和展評。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