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 王茜 戴理平
[摘要]目的 探討超聲引導下面神經阻滯治療疼痛的效果與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面神經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實施超聲引導下面神經阻滯治療,參考組實施傳統神經阻滯方案,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阻滯成功率明顯高于參考組,耗時短于參考組,進針深度小于參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的NRS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的NRS評分低于參考組(P<0.05);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聲引導下面神經阻滯治療疼痛操作簡單,阻滯成功率較高,安全有效。
[關鍵詞]超聲引導;神經阻滯;疼痛
[中圖分類號] R68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8)10(a)-014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value of ultrasound-guided nerve block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facial neuralg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4 to Nov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referenc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ethods,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ultrasound-guided nerve block therapy was performed, and in the reference group, conventional nerve block was us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block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The time consump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depth of needle inser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The NR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NRS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ness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Ultrasound-guided nerve block therapy is simple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 with a high success rate of block, saf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Ultrasound guidance; Nerve block; Pain
面部神經痛又叫“三叉神經痛”,多發于中老年人,具有發病急、疼痛劇烈等特征,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本病呈周期性發作,極少自愈,大部分患者需通過手術治療[1]。以往臨床多采用神經阻滯治療,然而該術式耗時較長,且需大量麻醉藥物,老年患者耐受性差,手術具有一定盲目性,手術風險較高,因此探討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2]。近年來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逐漸在臨床推廣使用,本文選取80例面神經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其治療面部神經痛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面神經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8~80歲,平均(62.31±5.55)歲。參考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7~80歲,平均(64.18±5.4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標準:①經MRI確定外顱內段面神經疾病(腦干腫瘤、感染、運動神經元疾病、血管病變);②非首次發病患者;③精神類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患者。。
1.2方法
仰臥體位,頭部偏向健側,盡可能后仰,充分暴露乳突,膠帶將患側耳垂盡量向上牽引并固定。術者立于患者側方。觀察組超聲引導下行神經阻滯治療。使用器械:飛利浦iu22超聲診斷,探頭頻率12~5 MHZ;23 G Gallini穿刺針。依照肌骨條件,探查面神經顱外段、周圍結構,選擇損傷小、路徑短的穿刺路徑,發現病變神經后,周圍注入藥物。參考組:采用盲穿(傳統穿刺壓迫法)治療,左手食指觸摸按壓乳突尖端,直至阻滯結束;乳突尖端靠近鼻側5 mm處為穿刺入路,藥物局部浸潤。術中麻醉藥物為0.2%羅哌卡因(廣東華潤順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325)10 mg、復方倍他米松(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20093412)1 mg充分溶入0.9%生理鹽水。兩組均阻滯眶下神經、頦神經,若效果不佳則同時阻滯上、下頜神經。每天治療1~2次,直至痊愈。
1.3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阻滯效果:阻滯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疼痛消失為阻滯成功,反之失敗。②觀察兩組阻滯耗時、進針深度。③記錄治療前、后兩組NRS評分[3]:0~10分表示無痛到劇烈疼痛;患者在過去24 h內最嚴重數字上畫圈;0分:無痛;1~3分:輕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3]。④觀察治療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療效判定標準
以NRS評分變化作為治療效果判定的標準。治愈:治療后NRS評分減少≥75%;顯效:治療后NRS評分減少50~74%;有效:治療后NRS評分減少25%~49%;無效:治療后NRS評分減少<25%。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4]。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阻滯成功率的比較
觀察組阻滯成功38例,失敗2例,阻滯成功率為95%,參考組阻滯成功24例,失敗16例,阻滯成功率為6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050,P=0.000)。
2.2兩組患者耗時、進針深度的比較
觀察組阻滯耗時明顯短于參考組,進針深度小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RS評分的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的NRS評分為(8.25±1.69)分,參考組的NRS評分為(8.17±1.35)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34,P=0.408);治療后,觀察組的NRS評分為(1.36±0.55)分,參考組的NRS評分為(4.44±0.83)分,與治療前比較,兩組評分均有所下降(t1=24.519、t2=16.650,P1=0.000、P2=0.000),且觀察組的NRS評分低于參考組(t=19.564,P=0.000)。
2.4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高于參考組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2.5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未見并發癥,參考組3例誤穿透神經外膜,4例神經永久性損傷,并發癥發生率為1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71,P=0.000)。
3討論
現代醫學研究顯示,大部分面神經痛的發生與小腦上動脈壓迫有關,部分患者存在動靜脈扭曲、畸形或動脈瘤等表現[5]。導致面神經痛的原因較多,如脊椎椎間盤退行性病變、腦萎縮、蛛網膜炎、顱底凹陷牽拉神經、拔牙后末梢神經瘤等均可引起本病發生[6]。臨床對面神經痛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認為疼痛與三叉神經通路中某一部分過分興奮病理性沖動有關[7]。在其作用下,三叉神經脊束核、大腦皮層感覺區、丘腦等部位長期處于過度興奮狀態,一旦持續傳入低于痛閾的刺激不斷積累,即可間歇性引起三叉神經中樞的興奮爆發,導致疼痛反復發作。現代醫學技術尚無面神經疼痛的特效治療方法,多以對癥治療為主。有學者認為極度興奮可快速轉為暫時性抑制狀態,疼痛中斷,與癲癇發作癥狀相似,因此主張采用苯妥英、卡馬西平等癲癇治療藥物治療神經痛,從而達到理想的止痛效果[8];然而樣本數據顯示這一方法僅能暫時性壓制疼痛,而無法徹底根除疼痛,效果欠佳。
神經阻滯為頭部、頸部以及上肢等神經血管性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通過擴張血管、阻斷交感神經,消除神經性水腫壓迫、促進腦循環改善,從而達到緩解、改善神經功能性病變的目的。以往神經阻滯治療具有一定盲目性,手術成功與否與麻醉醫生對各個神經解剖位置的熟悉程度有較大關聯[9-10];而穿刺入路的選擇為手術的關鍵,要求患者能夠準確說出疼痛所在的區域。但是在治療中,常見一些解剖位置異常或者肥胖患者,無法保證疼痛區域準確定位,導致手術效果不佳;一旦穿刺部位有腫瘤或感染等,必須改變穿刺體位,這就無法保障阻滯效果,而術中刺破血管、刺傷神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會相應提高[11]。本研究中,參考組患者術后出現3例誤穿透神經外膜、4例神經永久性損傷。近年來神經刺激儀逐漸被用于面神經痛的治療中,提高了診斷準確率,減少了神經損傷的發生,即使麻醉初學者也容易掌握,然而該麻醉方法并不能夠實現神經可視化,導致治療缺乏客觀依據,需要依賴于醫生經驗以及神經干的體表投影,術后仍然有可能發生血腫、神經損傷、局麻藥物中毒等現象。
超聲引導下面神經阻滯近年來在臨床逐漸推廣使用,與傳統阻滯方法或神經刺激儀不同,其經歷了異感-神經刺激儀引導下神經阻滯-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三個階梯發展,效果更加確切。隨著臨床應用的不斷增多,大量學者對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的治療效果進行了隨機對照分析,程曉燕等[12]采用超聲引導下股神經阻滯股神經,結果顯示其阻滯效果明顯優于神經刺激儀,同時所需時間短,術后鎮痛時間延長,提示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確切有效[12]。臨床對于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的安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血腫、神經損傷以及其他神經阻滯方面,查閱近年來臨床試驗可以發現,以往神經阻滯主要并發癥主要表現為穿刺針誤穿神經,分析認為與局部麻醉藥物注入量大、濃度高、作用時間長有關[13-14]。在超聲引導下行神經阻滯術,能夠降低刺針誤入神經的幾率,提高治療安全性[15]。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未見并發癥,提示超聲引導下面神經阻滯的安全性,然而在注射局部麻醉藥物時,要持續保持穿刺針不動難度較大,因此穿刺針誤入神經而引起神經損傷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這就需要臨床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并探討有效的解決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阻滯成功率高達95%,明顯高于參考組(P<0.05),對2例阻滯失敗者原因進行分析顯示,其中1例患者眶下神經有血管瘤,1例患者有軟骨瘤,從而導致神經阻滯失敗。觀察組患者的阻滯時間、進針深度、治療后NRS評分與參考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手術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治療面神經痛可以快速、準確地緩解疼痛等癥狀,提高治療安全性;然而本次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小,同時受到時間限制,未對患者術后復發情況進一步跟蹤隨訪,需要更大規模樣本更加深入地進行研究,以期進一步驗證其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高濤,聶俊杰.星狀神經節阻滯結合高壓氧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治療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6):133-134.
[2]周興,孫鄭春,曹新亮,等.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4):108-109.
[3]曹瑩,李寧怡,任益民.半月神經節射頻熱凝對復發型三叉神經痛的療效[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5,40(10):1087-1089.
[4]馬鋼.顯微血管減壓術后復發三叉神經痛的手術治療[J].中國社區醫師,2015,22(29):79-80.
[5]何科君,齊鐵偉,郭少雷,等.腦動靜脈畸形伴發動脈瘤的臨床特征和治療策略[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4, 40(3):133-137.
[6]吳文佼,張威.三叉神經痛及面肌痙攣的影像學診斷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7,33(11):1894-1896.
[7]段鈺瑾.降鈣素基因相關肽與三叉神經痛關系[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6):521-523.
[8]曲丕盛,萬海方,王振,等.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復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 16(27):2444-2446.
[9]白純.星狀神經節阻滯配合針灸治療面神經炎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8):18-19.
[10]宋國君,顧春杰,律師,等.高位硬膜外神經阻滯聯合星狀神經節激光照射治療面神經麻痹臨床探討[J].河北醫學,2015(7):1170-1172.
[11]李靖,吳成富,于四海.星狀神經節加神經阻滯綜合治療頭面頸肩帶狀皰疹神經痛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a1):77-78.
[12]程曉燕,紀凡層,綦宗才.超聲引導與神經刺激引導下股神經連續阻滯在全膝關節置換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3):193-196.
[13]李靖,吳成富,于四海.星狀神經節加神經阻滯綜合治療頭面頸肩帶狀皰疹神經痛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1):77-78.
[14]劉波,張志海,謝霞,等.星狀神經節阻滯與強的松聯合基礎治療急性面神經炎的比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4):30-32.
[15]佘高明,聶偲,劉育勇,等.超聲引導雙側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在肩周關節松解術中的應用[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5,35(8):1193-1196.
(收稿日期:2018-01-05 本文編輯:閆 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