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壘
【摘 要】成功的財會內部控制不但監督企業管理,有效規避市場風險,防止國有財產流失,而且服務企業決策,對增值國有資產、增強國企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指出了國營企業在財會內部控制中的不足指出,并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國營企業;財會;內部控制;意義
國營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肩負著我國經濟騰飛的重任。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國營企業面臨著激烈的國內外競爭,所以,通過現代化企業制度武裝自己,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是國營企業改革的必經之路。其中,國營企業財會內部控制又是企業內部控制管理體系的核心環節。成功的財會內部控制可以做到財務核算真實、可信,不但監督企業管理,有效規避市場風險,防止國有財產流失,而且服務企業決策,對增值國有資產、增強國企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營企業財會內部控制中的不足
1.內部控制結構不完善
造成財會內部控制的結構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國營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完善。部分國企現代化企業結構改制不徹底,董事長和總經理未能分離,職業經理人制沒有落到實處,使得決策權與監督職能混淆不清。不少企業內部領導或股東將控制權、執行權和監督權集于一身,從而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內部控制失去了結構上的制衡,財會部門就會為了保全自身,依附于管理層。在重大決策面前,不能對風險及收益作出客觀判斷,財務信息弄虛作假,最終導致國家和人民蒙受損失。
2.風險控制體系不健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國營企業在生產運作中凸顯出很多問題,其中薄弱的風險意識和遠不健全的風險控制體系是國企經營中的致命傷。從中鋁并購力拓失敗,到中航油石油期貨市場上的巨虧;從中信泰富暴出損失155億元港元,到國航涉及金融衍生品市場而虧損人民幣68億元,世界市場帶給國營企業的傷口仍在隱隱作痛。失去有效的風險控制是造成巨大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絕大多數國營企業并沒有設置專門的風險評估控制部門并聘用專職的風險管理人員,也沒有建立成熟的事前風險預警、事中風險處理、事后風險評估的一整套風險控制體系,無法系統的控制風險。
3.財會內部控制監督職能弱化
財會內部控制系統是指以財會部門為核心,并涉及到包括紀檢部門、生產部門、銷售部門等多個部門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監督工作的有機整體。然而,在生產實踐中,各部門各自為政,部門之間不能進行有效溝通,使得財會部門在進行內部控制時,不能得到全面的信息支持,無法對企業財務做出準確及時的判斷,這樣便弱化了內部控制中賦予財會部門的監督職能。
4.人員管理不到位
國企對財會從業人員素質管理的不到位,直接導致了財會部門不能發揮應有的能效,從而使得國營企業執行力和競爭力的下降。人員素質管理不到位主要體現在:(1)財會從業人員對財務內部控制重要性的意識薄弱。財會人員往往忽略了財務監督控制在企業生產經營決策中的控制職能。單位領導在思想上對財會工作不重視,財會人員就會產生“反正是國家的錢,沒有必要太較真”的想法,如此沒有內部控制的意識,就會無法發揮內部控制的作用。(2)專業素質較低。財會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是基于高素質專業財會人員的有力推動。而我國國企內部的財會人員還不能符合高素質專業人員的要求,是無法進行內部控制工作的。(3)缺乏激勵制度。沒有完善的激勵制度,無法調動起從業人員的積極性與“主人翁”精神。
二、完善國營企業財會內部控制
1.完善企業治理結構
通過清晰的股東會、董事會、監理會和經理層的權責確立,使他們各司其職,各就其位,各負其責,明確職責,相互制衡。將財會部門從對領導層的依附關系中剝離,單獨執行其財會內部控制的職能,同時將企業風險與收益與財會部門效績直接掛鉤,從而激活財會部門的主管能動性。
2.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系統
風險控制系統是財會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系統,是財會內部控制機能發揮效用的有力保障。通過風險預警,識別企業內部所有重要業務流程進行中的隱患,處理和控制不利事件中的主要風險,并利用風險評估機制收集整理相關信息指導以后的生產經營。
3.優化人員管理
通過組織思想學習,強調財務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從領導層開始,將財務內部控制的實施與效績掛鉤,做到財務內部控制切實的落到實處。企業一方面,建立起“終生培養”的培訓制度,讓財會從業人員能夠通過培訓增強自身專業技能,提升綜合素質,從而達到財務內部控制實施貫徹的基本要求。另一方,建立激勵與淘汰制度,營造積極向上的企業內部環境,刺激員工主動改善和維護財務內部控制。通過責任到人,賞罰分明的現代化人員管理機制,使得所有人員素質在內部控制的大環境下得以管制和提升。
4.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系統
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溝通系統,才能強化財會部門的內部控制職能。建立一個良好的信息溝通系統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硬件方面是進行電算化信息系統改造,利用計算機技術能夠對企業內外的財會信息及時識別、評估、獲取和加工,并在企業內部形成有效傳遞,從客觀上促進企業各部門相互交流和監督,同時強化財會部門對財務信息的監管,財會部門內部控制職能得以體現。軟件方面是強化企業內部溝通渠道的建立,形成相關規定,通過定期進行不同級別的交流會、反映會,并規定在會期間管理層必須切實解決問題。使企業各級在生產運營中產生的問題得以有效回饋與解決,各部門間的隔閡通過交流得以化解。從而暢通的信息溝通,強化財會內部控制。
【參考文獻】
[1]蔡燕波,完善國企內部控制體系的幾點建議[J]新會計,2009(7):9-11
[2]蘇怡,國企財務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09(27、:225
[3]鄭紹祖,國企內部控制環境不佳原因初探[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07(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