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忠
【摘 要】企事業食堂經營管理目前模式有兩種,一是外包模式,二是自營模式。前者顯然具有更大的效率優勢,但同時也存在較大的風險。企事業單位食堂(簡稱“單位食堂”)與經營利潤目的的餐飲企業有本質不同,筆者以為,單位食堂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服務于單位人員飲食及安全為使命,因此建議采用“自營+外包”的管理模式,周密監控,做好食堂的運營工作。
【關鍵詞】企事業單位;食堂;外包;優勢;風險;措施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舌尖上的安全,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重點關注的民生問題。2018年9月3日,江西省萬安縣多所中小學爆出“營養餐食材發霉、腐爛”問題,數名學生出現腹痛嘔吐等癥狀。據當地學生家長上傳的網絡視頻顯示,由萬安珍百味餐飲服務有限公司提供的食材中,大量白菜和土豆上出現發霉的黑點、黑斑。9月19日、20日,蕪湖市鳩江區童馨、得得貝兩所幼兒園家長反映幼兒園食堂存在食品安全問題。事件發生后,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專項領導小組,全力推進各項調查處理工作。現已查明,童馨幼兒園使用過期米醋和生蟲大米。9月22日凌晨,公安部門以涉嫌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食品罪,依法對幼兒園股東、園長梁某某刑事拘留。
江西萬安中小學營養餐問題,是承包餐飲服務公司提供的劣質食材所致;安徽蕪湖兩幼兒園廚房里蛆和蟑螂橫行,食品霉變、過期,衛生狀況令人發指,是承包該幼兒園的園長疏于管理和利潤要求所致。
筆者就三種模式存在問題做比較分析。
一、缺乏規范的對外承包存在相當高的安全風險
(一)社會餐飲企業承包單位食堂的門檻低。餐飲(管理)企業相對自營的酒店門檻更低,有項目后人員再招聘,購置設備或臨時搭湊起來的草臺班子等。把職工或學生“舌尖上的安全”交給資質或社會責任缺失的企業,風險是可想而知的。
(二)社會餐飲企業存在著重利益輕衛生的傾向。追求利潤最大化是經營者的內在動力和終極目標,當食品的安全衛生與他們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往往把自己的經營利益放在首位。有報告顯示:“2007年學校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為117起,中毒3773人,死亡6人。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報告起數和中毒人數最多,分別占學校食物中毒總數的47.01%和59.42%。學校食物中毒主要發生在集體食堂,主要是以食物污染或變質以及加工儲存不當引起的中毒為主”。
(三)短期行為,硬件設施投入不到位。承包合同大多是短期合同,社會餐飲企業擔心硬件投入在承包經營期間內無法收回,因此不僅極少更新、添置設備和改善衛生條件,而且掠奪性使用企業配置的設備。
(四)從業人員流動性大。社會餐飲公司為了降低人員成本,聘請的員工大多是當地文化素質較低的臨時工或外來民工,并且頻繁更換,這些人普遍缺乏衛生安全的知識和意識,甚至未經健康檢查即上崗,這些現象和問題增加了衛生安全隱患。
二、相對于將食堂對外承包,單位食堂自己經營的缺點
(一)需承擔廚房廚師及服務等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福利、獎金及工作人員勞保等。承包方式下,這些費用都在合同中。
(二)根據自己公司的實際情況采購,因信息有限,采購到質優價廉的原材料很困難。食堂承包方式采購:統一采購、配送,可降低原材料的成本,保證物美價廉,優化資源配置。
(三)菜譜口味,烹調技術一成不變,無專業人員研究膳食搭配,菜譜單調。食堂承包方式下,由于集合專業人士的研究,可提供花色品種多樣的菜譜,南北口味俱全,滿足不同企業員工的需求。
(四)管理經營,從采購到經營運作管理,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食堂承包方式下,委托公司專業知識統一管理,從中減少浪費,統一采購帶來差價和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率。
三、自營加外包模式
針對單位食堂外包與自營兩種方式存在的缺點,筆者建議從食品安全、成本管理等要素考慮,采用自營+承包方式進行食堂的經營。該種方式概括就是“保姆式”的“清包工”,即承包企業只提供技術及操作安全管理,其他設備購置、食材采購由學校或企業自己負責,以職工或學生的飲食安全為己任,略微盈利或不虧損為經營目標。該方式可以有效的克服食品安全風險及持續經營(成本)問題。具體措施和優點如下:
(一)建立嚴格的食堂經營準入制度,尋求長期合作伙伴
依據相關招標辦法,從企事業單位實際需要出發,建立完善招標規范和食堂承包準入條件,要全面審核投標方的經營管理水平、技術水平、資金能力、資質信譽。通過層層把關把社會上那些資質過硬、經驗豐富、管理規范、信譽良好、業績和口碑俱佳的企業作為合作人,選“保姆”尤其重要。堅決把那些規模小、信譽差、管理混亂、唯利是圖或臨時搭湊起來的草臺班子、一心謀取私利的經營單位或者個體經營戶杜絕在門外。
(二)簽訂一份長期、規范性強的合同
應與中標單位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明確各自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明確食品的安全、質量要求、違約責任和處罰辦法。
(三)單位要建立專職監管機構,健全監管制度,建立公開透明的參與和監督機制,強化監管職能,同時要克服“以包代管”,做“甩手掌柜”
好多單位食堂承包后,將原來的專門機構撤銷,對食堂的日常管理只是由后勤部門某一個人兼職,不定期巡查,是不對的。對單位來講,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餐飲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結合本單位實際,建立健全對承包經營食堂監督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如采購制度、索證辦法、驗收制度以及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等,做到層層把關,責任到人,確保各項規章制度落實到人。不定時的進入單位廚房查看廚房日常操作情況,跟隨采購人員一同去采購食材,建立和實施公開透明的學生或員工常態化參與監督機制,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安全。
(四)規范食品采購和驗收程序,嚴把食品質量關
食品本身的質量是食品安全的根本。該種方式下,可杜絕單位食堂服務企業一味追求食品的成本,降低食品的質量問題,承包企業只對食堂飯菜質量品種負責,單位自身對食品原料實行源頭、定點、統一索證采購。單位對所有食堂材料供應商都實行審查準入制度,對食品供應商的資質提出嚴格的要求(正式注冊、有衛生許可證、具備動植物檢驗的相關材料等)經過資質審查、實地考察后確定為固定供應單位,并備案,各食堂必須購人這些準入單位采購材料,準入單位實行動態管理,定期審查更新。
任何一種經營模式都是在趨利避害,筆者認為,安全是單位和個人最大的利益。食品安全無小事,關系到企事業單位人員的身體健康,馬虎不得。只有企事業單位食堂的管理和經營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只要做到源頭可控,全程可溯,有據可查,嚴格執法,才能讓學生或企業職工等“消費者”放心體驗和感受“舌尖上的幸福”。
【參考文獻】
[1]楊濤.關于單位食堂成本控制管理的幾點思考[J].納稅,2018,12(22):148.
[2]李建平.淺談機關單位食堂財務管理[J].中國集體經濟,2018(16):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