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焱 梁樹邦 馬俊
【摘 要】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新媒體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在這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使得目前很多大學生缺乏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意識較為薄弱。因此,在這種環境下,如何堅持紅色引領,加強推進愛國主義進入校園就變得十分重要。而本文則重點闡述推進愛國主義教育進校園的載體創新。
【關鍵詞】愛國主義;載體;創新
自古以來,愛國主義精神就是我們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時也是我們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愛國主義精神作為我國的民族精神,支撐著我們民族與國家千百年來的進步與發展。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都記錄著我們祖先艱苦奮斗的偉大故事,記載著黨和國家近百年來的豐功偉績,積極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可以幫助大學生群體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從而推動國家的發展與進步。
一、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特點
(一)愛國主義的教育形式更加豐富
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下,我國高校的教育模式都發生了十分重大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愛國主義形式也變得更加豐富,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征。愛國主義教育在傳統課堂教育的基礎上,更加貼近時事熱點,結合當前的國際形勢或社會熱點舉辦相應的活動。
例如,在舉辦冬奧會等國際活動時,采取多種形式來喚醒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南海問題出現爭議時,舉辦講座活動,提高學生對國家安全問題的認知。在一些特殊的節日舉辦對應的活動,如清明節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烈士的紀念館,或組織學生掃墓;在國慶節組織統一觀看閱兵儀式,感受祖國的強大。總而言之,很多高校都盡可能地利用各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更受重視
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心的黨中央對愛國主義教育越來越重視。愛國主要精神是推動我國發展的不懈動力,也是激勵我國各民族不斷進步的強大力量。而愛國主義的培養要從青少年開始抓起,因此,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十分重要。如今,各個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已成為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并且各類愛國主義活動也越來越豐富多彩。
(三)大學生的愛國行為更加自覺
在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中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使得許多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面,而沒有付諸行動,導致愛國主義教育只是流于表面。但是伴隨著國家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從而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認識到愛國主義的真正內涵,并投入到具體的行動當中。當國家面臨一些重大問題時,大學生的參與意識越來越強,愛國行為也更加自覺。
例如,在國家舉辦一些重要會議時,很多大學生自愿參與到志愿服務當中,踴躍參與翻譯、接待等服務工作,為會議的圓滿召開付出自己的力量。同時,還有很多大學生在畢業之后都積極投身到國家的基層、偏遠地區,為祖國奉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建設國家困難地區。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國家的青少年也開始承擔建設國家的責任,積極投身愛國主義行動之中。
二、新形勢下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已經悄然來臨。眾所周知,新媒體擁有著諸多的優點,例如互動性強、覆蓋率高、傳播渠道廣、傳播形式多樣等等。
但是與此同時,新媒體的發展也為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十分嚴峻的挑戰。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碎片化、海量化以及即時性等特點,使得很多信息未經篩選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之中,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傳播。其次,開放的網絡環境也對信息管理產生了很大挑戰,新媒體信息傳播中的匿名性特點極易導致不理性的言論傳播,網絡監管面臨著巨大的威脅,這些對愛國主義教育也是極大的挑戰。
另外,在互聯網盛行的時代,信息傳輸十分方便,但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隱患。在國際互聯網之中,由于我國互聯網發展起步較晚,很大一部分的網路服務都是其他國家來提供的,這就導致我國的網絡信息安全面臨著極大的威脅,風險性極高,對我國的國家安全也產生了威脅,這對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十分不利的。
三、新形勢下創新愛國主義教育載體的措施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只有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才可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積淀了寶貴的、地域特色明顯的“紅色革命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中蘊含著深邃的思想內涵和教育價值,特別是在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引領方面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優質教育資源。加強“紅色革命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推進“紅色革命文化”及其成果在教育實踐中的運用,對于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首先,可以建立相應的愛國主義網站,建立微博賬號以及微信公眾平臺,利用新媒體為載體進行紅色文化傳播,創建以愛國為主題的網頁、程序、軟件,撰寫相關文章或拍攝圖片,并在以微博、微信為主的社交網站上進行傳播。讓學生在日常的信息瀏覽過程中,獲取愛國主義的相關信息或知識,潛移默化地對其產生影響。
其次,借助厚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紅色資源”,進一步探索和實踐堅持紅色引領,推進愛國主義教育進校園的載體創新。爭取利用傳統載體與新媒體相結合,努力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生活化,使愛國主義教育形式上全面進校園,內容上完全進學生思想。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偉大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各種精神及其物質載體的總和,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天然載體和重要依托。要積極推進紅色資源“進課堂”,大力拓寬愛國主義教育平臺,在“每月一主題”的活動基礎上,積極組織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為愛國主義教育注入紅色力量,豐富工作形式,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內涵,夯實“紅色資源”引領。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創新共建教育基地自媒體平臺建設,擴大愛國主義教育宣傳主陣地社會影響力、吸引力,讓愛國主義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四、結束語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和鍛煉的熔爐,在培養學生優秀骨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及學校改革、發展和穩定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進步,大學生在校人數不斷壯大,新形勢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因此,高校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結合各校特色,堅持紅色引領,推進愛國主義教育進校園的過程中的新途徑、新方法,通過傳統載體與新媒體相結合。創新愛國主義教育載體有助于夯實大學生思想教育、鞏固和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確實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何玲梅,舒艷瓊.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J].青年時代,2017(06).
[2]王桂芳.著力提升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7(02).
[3]張博,劉巖冬,夏欣.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對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