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麗 韓冬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報告中提出了“四個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沒有根的。
關鍵詞:文化自信 根基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自信,就是要深信我們自己的文化是好的,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堅定信念,是民族繁榮振興不可或缺的理性態度和精神條件,也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文化自信是在國家、民族、政黨和個人進行深入反思自身文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基礎上,對自身文化的肯定、認同以及面對外來文化時所持有的理性態度。習近平在新時代,提出文化自信,既順應時代要求,也符合中國的發展。新時代文化自信源自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深厚積淀,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的深刻認識,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有了文化自信,中國百姓的精神生活也就有了著落和寄托,大家才能找到民族的自信心,干任何事情才更有底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進程中,傳承至今的中華文明,能夠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提供基于悠久歷史的充沛底氣。
一、中華文明與文化的自信,立足于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連續性
中華文明并不是誕生最早的文明——我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五千多年,而其他文明有的產生于距今六七千年前。但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一脈相承,綿延至今。不過,強調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并不意味著其一直平穩發展,線性上升。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有高峰也有低谷,甚至一次次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中華文明的偉大之處,在于不斷迎接挑戰,戰勝危機,通過螺旋式上升,一次次走向新的輝煌,從而在悠久的歷史中整體延續著中華文明的元氣與生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更是在實質平等的基礎上奠定了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使中華文明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恢復了一個古老文明應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中華文明與文化的自信,孕育于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包容性
中華文明是一個充滿了活力、不斷汲取內外多維文化、海納百川的開放系統。中華文明立足于“成己成物”的“仁道”,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文明性格上從不愿意強加于人,從不推崇武力征服。在面對他者、面對異質性的要素的強力沖擊時,中華文明總是試圖去尊重之、理解之、吸收之并融化之。中華文明的“大一統”傳統強調“至大無外”——“無外”不是封閉排外,而是在歷史實踐中不斷與外部交流交融,消融現實的差別和對立,最終化外為內,四海一家。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傳統文化把馬克思主義這一外來文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也激活和改變了中華傳統文化。由此,中華文明不僅成功應對了西方文化的強勢挑戰,而且實現在現代的重生,也實現更高層次的文明包容性。今天,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途上,新時代的中華文化不僅植根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
三、中華文明與文化的自信,最終扎根在中華文明以共同體為本位、強調責任倫理的主體性之中
在十九大報告中,“共同體”是一個高頻詞匯,不僅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且多次提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報告還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體現了中華文明一直以來以共同體為本位的主體性。
從文明比較的視野來看,西方文明以個體為本位,而中華文明則以共同體為本位。以個體為本位的西方文明強調權利倫理,這種倫理崇尚二元對立的矛盾論,強調分化、競爭,推崇以實力壓人的霸道。這種倫理往往片面強調個人應該享有的權利,而不顧及現實社會條件,更不顧及個人權利所激發出的個人過分欲望對于整個地球資源和環境所造成的巨大壓力。更有甚者,權利倫理一味地片面強調自由與人權,往往為了所謂的自由與人權,侵犯更多人的真正的自由與人權,最終所形成的,不過是西方世界唯我獨尊的霸權和自私自利的貪婪。這種過度的、片面的權利倫理,最終給整個人類帶來經濟斷層、社會撕裂、宗教沖突、種族矛盾、民粹抬頭、恐怖主義、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諸多矛盾和沖突。
要想應對這些矛盾和沖突,要想解決人類文明面臨的挑戰,要想解決在文明格局的調整中有所作為,必須全面復興中華文明,高揚中華文明的主體性。中華文明以共同體為本位、強調責任倫理,崇尚家國情懷。中華文明的共同體意識和責任倫理,一方面立足于家庭、家族之“情”,強調親情友愛;另一方面又通過“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仁道”,而超越家庭、家族之“私”,由“齊家”而“治國”而“平天下”,一步步推廣基于家的親情友愛,一步步經營和建構更大范圍的共同體,一步步承擔更大的責任,一步步達到更高層次的和諧與共生。中華文明的責任倫理崇尚天人合一的和合論,更加注重整合、合作,推崇以道理服人的王道。這種倫理并不排斥自由與人權,只是要求兩者必須符合和諧與正義的原則;這種倫理在保障個人合法權利的同時,更強調個人對于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今天,我們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體現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于整個人類命運的主動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自信而豪邁地宣告:“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是的,當我們以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作為底氣,高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我們一定能取得更大的勝利,創造更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閆月.談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基[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