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平
摘要:實習教學是職業學校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長期以來,職業學校都十分突出實習教學中實際技能的訓練。把技能訓練過不過硬,學生能否掌握一兩樣真本領作為評價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好壞,學校是否上檔次,有特色,是否具有吸引力的評價標準。要實現適應培養創新能力需要的教育創新,首先要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教師。教師在教育創新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創新型教師的基本素質,應包含創新性的教育觀念、創新性的教育能力和創新性的教育方法。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才有可能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在鉗工實習教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是學生成才的前提,使他們提高對專業知識的認識,明確學習目的,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同時也有助于強化專業思想,促使職業道德的形成。
一、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
我在鉗工實習教學中采用了“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根據這一教學法模式的特點和教育過程,把鉗工基本技能訓練精心設計為主題活動、具體分五個步驟運行:(1)課前準備:教師設計活動方案,學生爭對活動方案進行主題探究。(2)確定活動的交互組織形式:根據學生的”學力”,”動手能力”,”交往能力”和實習課題的內容等因素把學生分成2~4人的活動小組。(3)課堂交往,互動與探研。強調學生的獨立設計與思考,主動探研與實踐,找準問題是關鍵,疑難問題共探討,交往互動有提高。老師則以個別指導為主,集中指導為輔,注重問題的探究。通過情感勾通,鼓勵和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的心理處于一種追求創新的狀態。(4)技能動作示范: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獨立操作,相互評議,教師巡回指導。指導動作技能,引導心智技能;探討問題民主和諧,注意啟發,因勢利導,既要尊重科學,也認可標新立異,提倡團隊合作,共同發展。(5)評價重結果,更重過程:評價方法包括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實行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把教師教的創新與學生學的創新有機統一,把創新精神培養與實踐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訓練創新與崗位實踐創新有機結合起來。
二、提高學生對鉗工實習學習的興趣。
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興趣在學生學習鉗工操作技能的過程中十分重要。教師的培養是學生形成學習興趣的外因.學生個人的努力是內因。只有內外因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學習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并在其中產生積極情緒。實習教學要立足于課堂,放眼于企業和社會,做到“三個面向”即要與社會廣泛接觸,走出去,請進來,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強化專業思想,增強教學的爭對性。比如在長期的鉗工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對鉗工實訓課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他們認為鉗工所學的都是一些簡單的手工操作技能,現代企業根本用不著。加上鉗工技能操作訓練又較累。往往產生“學而無用,不如不學”的想法和厭學情緒。因此,幫助他們走出誤區,提高認識是關系到鉗工教學的成敗,非常必要。具體做法是組織參觀工廠,進行認識學習。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機械產品的生產全過程,使他們認清鉗工的內涵及在生產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首先就必須為他們創設有助于創造能力培養的科學合理的教學環境。具體做法是:
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對教學過程統得過死,注意切忌把自己當作權威和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而應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大膽質凝,發表不同看法和意見,教師應充分尊重他們的意見和好奇心。比如鉗工操作鋸削動作,書上都有圖示和具體要求,有的學生就提出不同看法:“是不是可以根據個體差異采用適應自己的操作動作呢?我在充分肯定他提出的”個體差異“這個看法外對他所采用的方法并沒有作出“是”還是“不是”的簡單判罰,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兩種方法的對比,體會,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歸納,推理并作出正確判斷。這樣讓學生平等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根據鉗工課程特點,適時,合理地創設問題的情境來引導、啟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強烈求知欲望。例如在學生操作技能基本形成以后,適時地給出一些異形毛坯,要求他們加工成某種零件,做到可靠?”,“異表件劃線,加工如何進行?”等等,結果學生根據所掌握的知識,設計出了臺虎鉗用異形件的夾持鋪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也體現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又如六角形體訓練,書中都給出了加工的具體步驟,和質量檢測評估辦法,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問題,討論并制定新方案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最后形成更新更好的加工方案。
3、訓練課題材設計生產化,對每次訓練課題都要求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作出計劃和決策,要求學生把課題作為一件產品,從取材、劃線,加工、質量控制和評估各環節中熟悉生產實踐工作過程,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時,增強崗位適應能力。
四、在實習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掘各種教學資源。
在實習教學中,我們最大限度地發掘各種教學資源,如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等現代教學設備在教學上的運用,以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啟發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注重與其它學科的橫向聯系。例如在鉗工鋸削訓練中,為了幫助學生在鋸過程中控制好鋸削速度,我們請音樂老師協助選擇音樂,在實習過程中播放讓學生在欣賞美妙音樂的過程中形成技能。效果明顯。又如在鉗工操作過程中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技能的形成,和體力的過度消耗,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和體育老師一起研究,如何通過體育課的爭對性訓練來提高學生這一種協調性和如何分配體力。結果效果明顯。
五、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根據技能的形成,提高和發展規律,在教學中要不斷強調學生要多從實踐中去獲得感性認識,并及時檢查、總結,要變抽象總結為理性認識,同時用理性認識再去指導實踐使技能在實踐—理論—再實踐的不斷循環中形成,提高和發展。同時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開展互比自比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
由于在教學中,我們較好地處理了教與學的關系,擺正了教師和學生各自的位置,遵循了把掌握知識和培養創造能力相結合的原則,變單純的知識技能教育過程為綜合能力教育過程,創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參加技能大賽,同時也為他們的就業拓寬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