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越
隨著網絡技術在各類公共設施的普及和應用,建立各類音樂教育課程平臺、社區音樂活動平臺、音樂資源共享平臺等等是網絡化背景下音樂教育的大勢所趨。發布于互聯網平臺上的音樂課程在時間、空間與內容結構等方面均向公眾開放。這種跨時空的教學模式促使各層次學習者都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選擇感興趣且適合自己的音樂課程參與學習。網絡環境下的音樂活動,打破了傳統社區、學校概念中的區域性限制,虛擬音樂空間具有“合作、交融、開放”的特色,專門為有著相同愛好和經歷或相關專業背景的網絡用戶提供可聚會聊天,相互交流分享經驗的平臺,該平臺可以使普通音樂教育領域中學校、家庭、社會音樂教育架構于
全球化網絡背景下,構建更廣泛、更交融、更具創造力的無限空間。
網絡音樂課程:現有網絡音樂課程的學習方式由實踐表演與理論學習等多方面內容構成。主要以學生的自主音樂課程學習或音樂知識學習為主體,發布網絡課程的網絡媒體集教師、教材、教學于一體,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消化、提煉知識、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并培養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音樂教育領域的網絡課程主要以網絡公開課、精品課程、微課程等形式開展。通過網絡平臺可以看到來自世界頂尖大學的音樂課程。網絡課程的全球化推進模式突破了學校教育時間、空間、教學對象等相關方面的局限,為終身音樂教育提供了一個便利化的平臺。在我國,以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為首的全國專業音樂院校匯集本校名師及豐富教育資源,開設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絡共享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踐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現場教學錄像等課程資料。該類課程面向全國免費開放,進一步促進了全國優質教學資源網絡共享。目前這類網絡音樂課程以理論類、普及性課程為主,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學生端的聽課模式僅限為播放預先錄制的網絡授課視頻,類似于我國八十年代末興起的“電視課程”。
網絡社區音樂活動:網絡化背景下的社區音樂教育可分為以實體或虛擬社區為主體的網絡社區音樂教育模式。西方各國由于其社區教育發展先于我國,各社區音樂教育工作者們以互聯網為平臺,進行跨界合作,開展不受時空限制的遠程網絡社區音樂教育活動。此外借助于互聯網時空開放的特點,不斷地擴大教學規模,為更多愛好音樂的人群提供便捷的學習機會。除此之外,社區音樂教育工作者們還建立起音樂教育網站,為教育工作者和學員之間建造起有效溝通的橋梁。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虛擬音樂社區呈現各種各樣的展現形式。例如:埃里克?惠特克在TED中分享的“一個2000人的虛擬唱詩班高聲歌唱”,通過TED這一平臺,使音樂教育領域對于虛擬合唱團的存在形式有了新的認知,認識了埃里克?惠特克與他的虛擬合唱團是如何在當今網絡技術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得以實現幾千人同時在線合唱這一獨具創新的演出模式。
網絡音樂資源庫:通過網絡技術生成數字化音樂資源庫己經成為當今互聯網音樂文化中重要的部分,網絡音樂圖書館、網絡音樂博物館等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無論音樂專業學生、專業音樂從業人員,還是音樂愛好者、學習者,網絡音樂資源不僅是數據與資源的整合,更具有音樂教育的意義。例如,在西方傳統實體的音樂博物館,普遍的博物館教育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觀眾選擇由自由參觀;另一種則是音樂博物館提供各類講解服務、專題音樂會和專業講座課程等。觀眾在傳統博物館中看似具有主動選擇參觀內容,但其實質仍停留于博物館所提供的內容范圍。而基于數據庫建立的網絡音樂博物館可以為訪問者提供更寬泛
的信息資源,可以有效的激發觀眾的創造性、啟發性與靈活性。這些數字音樂數據庫、數字音樂博物館除了具有一般的音樂文化與教育推廣功能外,還對學術研究者做出了貢獻。音樂數據庫共分五個部分,目前己完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多為巴赫為他人所譜樂曲的復印件、部分原件等;另一部分是其他巴赫家族成員的作品資源。目前該網站己完成部分目錄以及來源清單等數據資源,有約7200條資源可供搜索。其他如“波恩貝多芬故居博物館”、“莫扎特博物館”等專業數據庫,相比其他數字音樂博物館,更具權威性與專業性,多以為相關研究人員和各類教育機構提供研究資源的數據庫為宗旨翔。
在我國網絡化進程中,音樂教育是網絡化程度較低的行業,其主要在于教學過程不像英語、數學、政治等其他學科可以完全采用遠程視頻、遠程互動教學。音樂表演對網絡延時、收音、視頻清晰度等技術提出的更高要求制約了表演類音樂教育課程的網絡化實時教學。網絡技術能為普通音樂教育領域的家庭、學校與社會音樂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教學輔助性作用。我們的學校音樂課程應該考慮構建一個開放的網絡系統,無論該校的音樂課程中是否存在實踐性器樂演奏內容,無論該名學生是否具有器樂演奏經驗與樂隊排練或演出經歷,網絡系統的建立能夠使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校內外音樂教學實踐中。利用開放實時網絡直播方式,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聽到學校樂隊的整個排練、演出過程,又或可以參與到他人的音樂制作之中。如果網絡傳輸條件允許,可以同步、異地與虛擬空間中更龐大的團體“碰面”,學校音樂課程中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諸如埃里克?惠特克的“虛擬合唱團”這類的網絡虛擬空間下的音樂實踐活動。此舉將在音樂教育最前沿的領域與世界范圍內的音樂實踐參與者建立“聯系”。在網絡虛擬空間中,這種聯系的維度也將會迅速擴展。從教育公平的角度出發,在我國普通音樂教育中融合互聯網技術,能幫助那些音樂教育資源、音樂教師相對短缺的欠發達地區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投入獲得相對優質的音樂教育。與互聯網相融合的音樂教育在我國的普通音樂教育鄰域還方興未艾,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探討和研究,但它為我國音樂教育的未來預示了蓬勃發展的巨大空間。
參考文獻
[1]馬達.美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脈絡及其特點[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7,07:90-94.
[2]馬達.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1.
[3]譚述嘩.國際化與信息化:學校音樂教育的應對——第五屆兩岸四地學校音樂教育論壇會議綜述[J].教師教育論壇,20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