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文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步伐也逐漸加快,與此同時,由環境污染問題引起的環境侵權問題已成為我國現階段突出的法律現象,其中,由數人實施的環境侵權案件日益增多,合理分擔污染責任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我國基本的立法和司法適用現狀,總結出環境共同侵權中的爭議性問題,并對我國在環境共同侵權責任承擔方面的法律規定提出了自己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環境共同侵權;責任劃分;責任承擔
一、環境共同侵權的爭議問題
我國2010年7月1日實施的《侵權責任法》第67條規定,“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這是我國立法上首次對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的責任承擔規定,然而對于該規定的認識,學界持有不同的認識。
(一)《侵權責任法》第67條“假定條件”——“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的性質界定問題
在“數人環境侵權”內涵的界定上,有三點值得注意的問題:第一,“數人環境侵權”強調客觀上的構成要件,諸如侵權主體的復數;侵權行為的實行性,不包括教唆、幫助污染的行為。第二,“數人環境侵權”不強調主觀上有無意思聯絡,即不管有無意思聯絡,均屬“數人環境侵權”范疇;第三,要注意“數人環境侵權”因“因果形態”的多樣性,以及主觀意識的不同,其責任后果亦具有多樣性。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數人環境侵權”做進一步的類型化分析,這將有助于明晰各類型下相應的責任后果。
(二)《侵權責任法》第67條“法律后果”——環境共同侵權的責任承擔問題
這種責任劃分究竟是關于數個環境污染加害人外部責任的規定,還是關于其內部責任的規定,學術界爭論很大。有學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第67條規定環境污染共同危險行為的責任認定采用市場份額規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認為該條規定的是兩個以上污染者之間的無意識聯絡共同侵權。實務界的做法與法工委民法室的觀點一致,認為各污染者只對各自應承擔份額承擔責任,既非承擔連帶責任,也非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故污染者之間不存在內部求償關系。此觀點亦有學者反駁,認為第67條沒有對數人環境侵權的行為屬于共同侵權還是分別侵權作出明確定性,所以認為該條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對數人侵權后劃分內部責任的基本規則。
綜上可以看出,如果將第67條理解為外部責任,就意味著數個加害人承擔的是按份責任;如果理解為內部責任,則有兩種可能的情況,一是數個加害人共同的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責任,每個加害人都負有清償全部債務的義務,只有在加害人內部,責任分配才按照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二是內部責任與外部責任一致,數人對外承擔按份責任。也就是說,在第二種理解下,第67條只是加害人內部責任的劃分,與連帶責任抑或按份責任的外部責任形態無關。
總結來看,將第67條理解為外部責任,這是在重點關注加害人的行動自由;將第67條理解為內部責任,這是重在受害人民事權益的維護。相對而言,在司法實踐中將《侵權責任法》第67條理解為關于數個環境污染加害人外部責任的規定,即按份承擔責任,是更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做這種理解的主要理由在于:
1、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
現代社會的環境污染,尤其是大規模侵權的公害日益增多,賠償數額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規定連帶責任,則有可能導致經營效益與社會效益較優的企業因與經營效益和社會效益較差的企業承擔連帶責任而不公平、非均衡地失去競爭優勢。因此,侵權責任法的立法者可能有意識地接受了國際上興起的普遍趨勢,將多數加害人的責任限定為按份責任,以利于社會發展必須的企業能繼續生存下去。
2、先進立法經驗的借鑒
從比較法角度看,傳統的對環境污染責任采取連帶責任的做法越來越受到質疑,按比例分擔逐漸成為新的動向。例如,英國是第一個廢除環境污染共同侵權行為連帶責任原則,代之以分攤責任原則的國家。而在美國,對連帶責任的適用也施加了諸多苛刻條件,“市場份額責任”常有所應用。在日本,在四日市哮喘事件中,日本法院確立了區分“強的客觀關聯”和“弱的客觀關聯”作為認定侵權人是否承擔連帶責任的標準,對基于“強的客觀關聯”的侵權行為人不承擔分割責任,但對于基于“弱的客觀關聯”的場合,企業對自己的排放物對損害的作用程度能夠主張、證明的話,就可以認可按照該程度的分割責任。
3、立法進程的必然要求
從立法進程角度來看,《侵權責任法》草案二次審議稿第70條、三審稿第67條除用詞上存在細小差別外,都曾規定,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除能夠證明與損害不存在因果關系的外,都應承擔侵權責任。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確定。可以看出,該規定的前句是關于責任成立的描述,后句是對責任承擔的描述,在這種語境下,后句只有被理解為按份責任的可能。但由于草案的規定——“除能夠證明與損害不存在因果關系的外,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過于絕對化從而有所不周延,故被刪去。因此,從歷史解釋與立法進程角度,應該將侵權責任法第67條理解成為外部責任的規定。
4、符合體系解釋的要求
將第67條理解為連帶責任內部責任劃分的規定,不符合體系解釋原則。因為第67條屬于侵權責任法分則的規定,分則中的特殊規定往往意味著對于總則內容的改變。因此,只有將第67條理解成對按份責任的規定,其才有存在的意義。
二、我國司法中對《環境侵權司法解釋》的適用及分析
2015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環境侵權司法解釋》。其中,該司法解釋明確了環境侵權中的責任劃分、舉證責任等問題,將之前難以解決的連帶責任和按份責任進行了適用劃分,但是在侵權責任的內部責任未做具體劃分,而共同侵權責任的內部劃分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依據《侵權責任法》第67條的規定,越來越多連帶責任的適用,看似是體現出了法律的公平,體現了法律對于受害者的保護。但反過來,某些情形下可能不適當地增加了環境污染行為人的訴訟負擔,對于某些負有侵權責任的行為人來說,承擔連帶責任并不是公平的。連帶責任的普遍適用會使得較小侵權的環境侵權行為人陷入被動的局面。
其次,通過對環境侵權行為人內部責任的劃分,可以明確其應承擔的責任范圍,可以有效的制約和懲罰其造成的環境損害。如果采取連帶的責任劃分,而又不明確內部責任的劃分依據,環境侵權行為人則可能聽之任之,對侵權行為不采取防范措施。因為無論其如何做好防范措施,一旦發生了環境侵權行為,不因自身排放物的種類、數量來認定所需承擔的最終責任。連帶責任的承擔方式,將極大地打擊環境侵權行為人自律的積極性。
最后,根據《環境侵權司法解釋》第二條的規定,有意思聯絡的兩個侵權人共同實施侵害行為應當對其行為承擔連帶責任。
三、關于環境共同侵權責任承擔的立法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分析,筆者認為在實踐中《侵權責任法》與《環境侵權司法解釋》適用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應當通過法律制度措施予以調整,以常態的制度措施保障其有效實施。在理論上,我國采取按份責任與連帶責任相結合的方式是符合法律發展的需要的。這種責任承擔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正當性和可行性。為了確保環境共同侵權的相關法規在實踐中得到有效實施,筆者提出以下立法建議:
(一)建立健全環境損害評估機構
《環境侵權司法解釋》第4條 在適用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著鑒定貴、鑒定難的問題,不利于數個環境侵權人對內對外合理承擔環境責任。因此,筆者建議我國應當建立健全環境損害評估機構,專門發展對于環境侵權人的環境行為對環境損害損害的評估。
首先,在數人環境侵權對外責任承擔方面,應當加大環境損害評估機構的建設,增加環境損害評估機構的數量。在數人環境侵權責任承擔的對外方面,主要涉及的是對于環境侵權行為的原因力或者貢獻力的判定上,也就是承擔連帶責任還是按份責任的依據。如果環境侵權行為人主張承擔按份責任的,那么就應當證明自己行為的原因力或者貢獻力不足100%。就此種證明類型而言,應當由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評定。但是我國地域間差距較大,環境損害評估機構數量和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我國首先應當在我國范圍內加大環境損害評估機構的建設。
其次,在數人環境侵權的對內責任承擔方面,應當以“合意”為基礎,發展多樣化的、多元化的環境損害評估機構建設。數人環境侵權責任的對內承擔,主要是指承擔連帶責任的數個環境侵權人之間分配最終責任的問題。這一問題并不涉及到受害人的保護,而主要涉及到對于加害人的合法利益的維護。筆者認為,在數個連帶責任侵權人之間分配環境責任時,對于環境損害評估機構的選擇上應當以“合意”為基礎,如果數個侵權人之間達成“合意”的話,可以選擇不限于司法機關指定的鑒定機構,甚至可以選擇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環境保護民間組織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這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變相的“購買服務”方式,支持了我國環保民間組織的發展。
(二)完善環境損害賠償保障機制
我國環境訴訟中,尤其是在環境公益訴訟中,在判決環境污染者承擔損害賠償的情況下,都出現了執行難的問題。在很多情形中,較小或較弱的污染者在承擔了損害賠償之前已經瀕臨破產,沒有能力部分或全部負擔環境損害賠償金。在數人環境侵權案件中,這一問題更加顯著。在環境侵權的數人中,如果有些具有賠償能力,而有些不具有賠償能力,那么具有賠償能力的人承擔了連帶責任后,也難以向不具有賠償能力的人索取其賠償份額。這有悖于環境損害公平負擔的原則。因此,筆者建議,為了確保數人環境侵權責任能夠合理承擔和妥善執行,我國應當建立環境損害賠償保障機制。
第一,設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基金。法律制定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和捍衛人民群眾的利益,當按份責任和連帶責任因為各自的缺陷,致使受害者和污染者的利益遭受損失時,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通過設立環境侵權損害賠償基金,不僅可以解決受害人獲得賠償難的問題,更是能解決在環境侵權中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問題。而且,通過設立這樣的基金會,能夠在預防環境污染的環節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基金會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對污染企業進行監督,防范排污風險的發生。假設在企業進行排污之前,就已經繳納了一定數額的經費,作為環境侵權損害賠償金,那么當環境侵權行為真的發生之后,則可以通過環境侵權損害賠償基金來保護受害者的利益。這樣更加的及時、有效,不僅解決了保護環境難、賠償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排污企業在資金上的制約。
第二,設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
對于那些從事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應強制其購買環境責任保險。一旦環境侵權行為發生,導致環境遭受污染。則可以通過環境責任保險達到賠償的目的,從而保護受害者的利益得到及時的保護。我國目前并無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我國可以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從立法論的角度建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在環境侵權人需要承擔環境責任的時候,給予必要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沈鵬飛:《共同責任形態梳議》,《法學論壇》2015年第3期。
[2]王曉麗:《論環境損害賠償的社會化機制——以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為例》,《法學論壇》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