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學隆
摘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現階段的重要目標。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脫貧攻堅。而脫貧攻堅的主陣地集中在我國農村地區。所以,針對農村農業的扶貧是我國改善民生,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本文從農業資源入手,分析目前這項資源存在的浪費情況,并據此提出解決對策,以方便有關部門在進行扶貧資金規劃時做個簡要參考。
關鍵詞:農業資源;扶貧資金;規劃探索
前言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還有3046萬人口處于貧困狀態。這些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國農村地區。如何調動貧困地區的農業資源,帶動當地農民富裕起來,是扶貧辦在規劃扶貧資金投放領域的重要參考依據。
一、我國貧困地區農業資源的現狀分析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筆者統計了2017年我國前十大貧困率較高的省份,如下:
通過統計可以看出,我國貧困省份高發地大部分集中在我國西北、西南等地廣人稀的地方。而這些地方有著獨特的高原氣候,地理風貌和自然風光。但就目前來看,這些貧困地區的農業資源存在嚴重浪費的現象。
1、貧困地區的農村自然資源存在浪費。我國地大物博,自然風貌多樣,人口以騰沖、黑河一線為界,向東向南為人口聚居區,向西向北為人口分散區。東南部地區地理條件適合耕種,西北部地區多為高原貧寒氣候,耕地面積少,可開發的自然資源有限,就比較容易出現貧困現象。而在貧困地區,雖然物質條件不很發達,但是由于地廣人稀,沒有出現過度開發,反而保留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農村淳樸的民風民俗沒有被大城市統一標準同化,留下了寶貴的民俗文化和地方藝術特色。這部分資源沒有被充分重視和利用起來,存在浪費的現象。
2、貧困地區的農業資源衍生價值有待開發。在我國貧困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產工具相較發達地區具有滯后性。目前貧困地區主要還是依靠人力、畜力,農藥、化肥、機械化設備使用相對較少。這就導致了生產產量有限,加劇了地區的貧困。但在發達城市,隨著人們生活理念的不斷更新,對新鮮、綠色、環保果蔬糧食的需求日益增多。這種信息不對等造成了貧困地區綠色農業產品的滯銷。此外,貧困地區的農業資源并不局限于農作物,還有環境資源、區位資源、人力資源,其衍生價值都有待進一步開發。[1]
二、扶貧資金重點開發農業資源的對策分析
扶貧資金主要是為解決貧困地區人們的溫飽問題,改善貧困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況,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通過社會力量,募集的專項資金。扶貧資金主要包括:“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扶貧貼息貸款、國家和自治區定點幫扶資金、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資金等”[2]。
1、扶貧資金應重點向特色農業傾斜。每個貧困地區的農業資源狀況不同,扶貧不能一概而論。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著重發展當地特色農業。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通過特色農業,打造區域差異化發展。并以此為切入點,進行農業資源衍生價值開發,形成全產業鏈循環發展,以此帶動當地建設特色小鎮,發展特色旅游,特色民俗體驗,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優化農業發展結構,向產業化格局轉型,走農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政府部門應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貧困地區農業資源的開發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政策上給予一定支持。對貧困地區的農業產品給予一定的市場補貼,使其在參與市場化競爭時,通過一定的政策優勢,打開市場局面,將好的農產品資源打造成品牌經營。同時,對在貧困地區建設產業園的工業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幫助貧困地區吸引產業園落戶。這不僅可以促進當地農產品開發,也能帶動地方就業,幫助貧困地區盡快脫貧。
3、加大對貧困地區人口教育的資金支持力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輸血的同時,也要注重造血。扶貧資金的規劃應用中,有一部分應該放在貧困地區人口教育支持方面。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重視對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教育資源的投資,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人們落后的觀念,實現地區發展的長治久安。
結語
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黨和人民一直以來的奮斗目標。通過充分開展實地調研,要把扶貧資金與貧困地區的特色農業資源結合起來,在有關政策的扶持和引導下,充分發掘農產品衍生價值,發展特色農業旅游,建設美麗農業鄉村。在輸血的同時,加大造血功能。加強對貧困地區農業人口的再教育,激發人們轉變思路,積極創新,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奮斗。
參考文獻:
[1].李仁,林偉君,楊震宇,馬力.農業資源在扶貧開發規劃中的運用——以廣東省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24):224-226.
[2].鄭功成.中國扶貧問題與NGO扶貧的發展[J].中國軟科學.2017(7):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