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達平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與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周邊環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我國現今各種環境問題也層出不窮。近年來,城市土壤污染逐漸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由于種種因素,政府在城市環境品質治理的政策中也慢慢趨向于土地的多利用方面。在城市土地資源日益短缺的情形下,土地置換已成為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措施。針對我國現狀,本文從土壤污染來源,土壤污染對城市及個人帶來的嚴重危害和城市土地置換過程中開展土壤環境可能存在的阻礙因素及措施等方面進行討論和分析。
關鍵詞:城市土地置換;城市土壤;土壤污染;土地利用率
近年來,中國城市化正以每年超過1.4%的速度飛速增長。依據相關數據顯示及資料預測,在未來3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70%的百分比,相比之前更是增加了近30個百分點,進入城鎮化的穩定時期。目前,北京、重慶、大連、安徽等城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展開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革,大批的污染企業逐漸移出城市,走向農村。但是在土地置換過程中,長期積攢產生的土壤環境污染問題也伴隨著土地置換逐漸顯現出來,在土地置換過程中,土壤問題已嚴重制約城市進程的發展,而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基礎也相對薄弱,最近兩年的發展不盡如人意。為此本文針對其影響因素及解決方案與相關措施展開了研究與探討。
1. 土壤污染的來源
1.1 工業污水
近30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資源開發利用強度日增,人們生活方式迅速變化,大量未經妥善處理的污水直接灌溉農田。而這些未經處理過的工業污水灌溉是導致污染物進入土壤最主要的因素。未經檢測達到標準而排放的現象導致灌溉渠系統兩側形成一種封閉的局部污染,生活污水或工業廢水灌溉,使土壤受到重金屬、無機物和病原體的污染;據統計,全國至少有1300萬—1600萬畝耕地受到農藥污染。每年,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各種農業經濟損失合計約200億元。
1.2 廢氣
工業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在大氣中經反應形成酸雨,以自然降水的形式進入土壤從而構成了另一種土壤污染。 工業中排放的廢氣污染面積大且易傳播,在傳播的同時也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造成土壤酸化。工業廢氣污染大致分為二大類:氣體污染和氣溶膠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等氣體污染以及灰塵、煙霧和其他固體顆粒等氣溶膠污染。如果這些廢棄物通過和解或降水的方式進入土壤,那么同樣會造成土壤污染。例如,有色金屬冶煉廠的廢氣中含有鉻、鉛、銅和鎘等重金屬,冶煉廠排出的氣體將會污染附近的土壤。
1.3 化肥與農藥
隨著生產的發展,化肥的使用量在不斷增加,增施化肥是現代提高農業生產產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但過量使用也會造成土壤污染。長期大量采用氮肥,會破壞土壤構造、土壤板結、導致生物學性質惡化,影響作物產量和質量。過量施用硝酸鹽氮肥會使作物硝酸鹽含量過高,食用后會阻礙牲畜體內氧氣的運輸,使牲畜生病,構成嚴重死亡。
農藥可以預防和治療農作物的疾病,假如利用妥當,它可以保障作物產量的增加;相反,若施用不當,那么它則是一種危害土壤的因素造成土壤污染。殺蟲劑等藥品直接噴灑在作物體上,除了其中一些被植物吸收或逃逸到大氣中外,其中約一半將會直接灑在農田上危害土壤。
1.4 固體污染
工業淘汰的廢物及固體廢棄物是土壤中主要存在的固體污染物。據統計,目前我國的固體垃圾已達到60多億噸,然而固體垃圾的數量并沒有減少,相反固體廢棄物的數量正以每年超過5億噸的數值增加。例如農用塑料薄膜作為溫室、地膜覆蓋物被普遍使用,如果治理、回收不當,大量的殘留地膜碎片將散落在田間,長久下去就會造成“白色污染”。這種類型的固體污染相當穩定既不易蒸發,同時在土壤中更不容易被微生物分解,長期以往最終演變成危害土壤的禍根。
2. 土壤污染對城市土地置換的影響
在城市土地置換開發日漸興起的背景下,土壤污染已經嚴重制約了此項活動的正常進行,并且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完全與我國現今呼吁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以長江三角洲為例,由于工業生產規模和鄉鎮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在這一地區已經測出16種多環芳烴類物質,100多種多氯聯苯,還有10余種其它毒性更強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城市土地置換過程中土壤污染已成為制約城市土地可持續開發利用的重要因素。土壤污染在惡化了城市生活環境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致使城市的土地緊缺不夠用,長久下去將導致人們日常需求供給不足,巨大的影響人們正常的生活與工作。筆者認為,良好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是管制和治理污染土地置換和開發的根本手腕,公平合理的環境責任是施行污染土地治理和開發的關鍵環節。
3. 針對土壤污染情況我們應采取的措施
3.1 國家政府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是實現污染土地置換的堅實基礎
防治防御土壤污染,維護有限的土地資源并改善,保障土地安全成為現今社會人民強烈關注的話題。在保護及改善的過程中,應用法律手段防治土壤污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之一。在過去的中國其土壤污染法僅反映在綜合環境保護法中,這些法律法規旨在避免土壤污染的發生和預防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法律中卻并未涉及到土壤污染應有的管理制度。2016年5月28日,被稱為“土十條”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橫空出世,讓土壤治理領域的業內人士興奮不已,“土十條”的出臺讓我國土壤防治有了系統全面的指導性政策。現今距離“土十條”出臺已經過去了兩年有余,土壤修復雖然有了起色,但并沒有達到我國預期的效果。以“土十條”為分界點,我國土壤污染防治進入由政策法規標準驅動的嶄新時代。在面對此后接踵而至的土壤問題,我國在近兩年又有至少10項有關土壤防治的政策出臺,例如《農用地土壤管理辦法》、《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以及《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等。據專家指出,有如此強大的政策作為支撐,我國今后在土壤污染防治的市場前景是值得憧憬的。相比發達國家我們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仍有欠缺,為了未來更好發展,我國應注重探索核心技術方面并向發達國家學習,為繼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石。
3.2 有效的多利益共同參與是實現污染土地置換開發的重要保障
在污染土地置換開發的行動中,多方負責人共同探討與參與是實現土地置換開發的保障。只有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政策的實施才能更加順利的開展與進行。作為政府部門,應多在相關技術與設備方面加強改善,培養高品質人才探索核心技術;同時也應加大污染懲處力度,號召人民積極響應相關政策。人民群眾是政府管理工作的最大支持者,土壤污染威脅著我們今后的生活,作為國家的一員應呼吁身邊親朋好友積極響應支持國家政策。相應工廠管理者也應該按照標準檢測排放符合規定的工業廢水,盡量減少工業廢氣的排放。
4.結束語
隨著工業的發展,一些城市土壤環境質量不斷惡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城市的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典型污染行業城市土地置換開發過程中土壤潛在污染帶來的生態環境風險、人群健康風險都是十分龐大的,為此我們應著力于城市土壤的治理與保護,積極參與城市土地置換開發,優化城市存量土地配置,充分盤活城市存量土地,優化城市結構,促進城市更新與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沁娜,楊凱.城市土地置換過程中的土壤環境影響評價探討.環境科學研究, 2006, 19(1): 6-9
[2]盧瑛,龔子同,張甘霖.城市土壤的特性及其管理.土壤與環境,2002, 11(2): 206-209
[3]章家恩,徐琪.城市土壤的形成特征及其保護.土壤,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