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文章以基于成果為本為,以培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為核心,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反向設計,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構建層次化的實踐教學體系,結合學科特色開展專業綜合實踐與畢業設計,強化過程管理,突出復雜工程能力的培養,旨在為專業認證及專業建設打下基礎。本論文從不同方面闡述基于成果為本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希望為研究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專家和學者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關鍵詞:成果為本;電子信息工程;課程體系
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經濟領域發展非常迅速。由于國家社會信息化的深入,我們把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列入到提綱,并且重點規劃電子信息產業在我們國家的發展。在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模式下,社會非常迫切的需要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的人才,而且各個各個高校對應用型人才培養也給予了非常大的期望。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課程體系優化與實踐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中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1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簡介
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從簡單的基本實驗能力,到設計能力創新能力,開放性的實踐教學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使學生能將理論知識更好的運用到實際中去,從而為學生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實踐體系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導向,在制定教學計劃的過程中要將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整體,單獨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但是也不能把實踐教學孤立起來,要和理論教學相結合,從而達到對學生的整體培養的目標。
教學體系分為兩部分,要做到課內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內實踐教學主要是在課堂對實驗進行原理分析,對工程實例進行分析,以及學生在課堂進行討論創造等,課堂實踐主要不是教師講授知識,要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發揮自主思維,從而能夠滿足實踐的要求。課外實踐則是學生的自主創造以及學生的自我發揮,在課外實踐過程中,學生完全自由發揮,對老師交代的項目進行整合,培養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注意將為學生提供一個信息平臺,讓學生能夠了解先進的科技,從而避免所學知識和時代脫節,無法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去的尷尬現象。
2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思路
2.1明確培養專業和人才發展的目的
各高校在設置一些專業課程內容和構建豐富的課堂體系中,應該特別注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還要重視學校所能利用到的各種資源一起來自不同層次的學生。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通過原有電子工程,、信息工程、電子與信息技術等多個專業重新調整和規劃而構建的一門新穎專業。通過對社會發展調查,結合實際我們得出了學校電子信息專業培養的目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2.2整合課程內容,優化課程體系
為了整體優化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各個課程內容,我們在單科輕重整合方面應該加大力度進行調整。綜合課程方面的內容,構建一個知識點足,內容豐富的一個課程體系。對優化課程體系的改革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課本內容的相互聯系,還要避免改革后書本知識點重復機率過大。整合課本內容,優化課程體系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掌握一個更加完整的基本理論鏈,讓他們對基礎東西有一個廣泛了解。
2.3重點強化教學的實踐環節
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內容中,學校應該把所做的實驗驗、學習、和安排的課本內容結合為一體,采用層層提高的辦法,使得傳授知識,培養學生技能和能力同時進行,而且還要注意課內外互相結合,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空暇時間多多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
能力和社會創新能力。在構建新課標體系的指導思想中應該重點體現能力本位理論,強化專業方向,體現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特色。在強化教學實踐環節方面,各個高校還應該注意到學生就業范圍,針對性的開設一些就業方面有關的技能培訓。
3面向復雜工程問題的實踐教學建設探索
3.1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和要求為導向,改進課程的教學大綱、根據課程與畢業要求對應關系,明確課程的定位和教學目標、改革教學手段、改進學業考核與評定方法、改革課程實踐內容等。以提高效果為目標,優化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建立開放式、對話式、研究式課堂,實施基于問題、基于案例、基于項目等多種研究性學習方法。因課施教、因材施教、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利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手段,拓展教學空間和時間,壓縮課內學時,將部分數字系統設計、信號與信息處理及相關的仿真實驗等留作課外作業,讓學生利用個人電腦以及“宿舍實驗室”、“口袋實驗室”等完成課內實驗項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實現教學互動。
3.2面向復雜工程,推行專業綜合實踐項目
在校內完成專業方向課學習之后開始實施“綜合實踐”課程實踐教學環節。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為原則,綜合實踐項目來源于教師科研、企業需求、教學實例及工程實踐,實踐內容及實施目標經過教研室充分討論,形成面向工程一線的專業課程實踐項目提供學生選擇。借鑒 CDIO理念,實踐項目分為選題、方案設計與論證、項目實施、項目驗收等幾個階段和步驟。學生以組為單位,通過調研寫出實驗方案和實施計劃,以及項目所需軟硬件資源等,經課程組教師審查評估,協助提供相關條件并負責指導,最后撰寫項目報告,完成項目答辯。為確保綜合實踐環節的有效性,改革實踐環節考核評價方式,實施多樣化、過程式考核。將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分析、獨立思考能力、主動學習意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創造性思維等作為考核的要點,建立分項評價制度,采用量化的評價指標。
參考文獻:
[1]卓越工程師背景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J]. 陳榮,馬文忠.中國成人教育.2015(18)
[2]關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幾點思考[J]. 張文英,文星,薛文,劉玉萍.新西部(理論版).2016(06)
[3]卓越工程師的社會責任感培育[J]. 周玉華.現代企業教育.2015(02)
[4]地方本科院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實習實效性探索[J]. 祝成成.中國校外教育.2018(30)
[5]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考核評價研究[J]. 栗磊.考試周刊.2016(34)
[6]試論“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踐和思考[J]. 王微,朱金.中國校外教育.2014(24)
[7]以卓越工程師為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方法研究[J]. 楊家志,蔣存波,謝曉蘭.科技信息.2013(10)
[8]論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J]. 諸華軍,吳其勝,張長森,陳景華.考試周刊.2013(50)
[9]多功能實踐型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探索[J]. 李亞芹,史立秋,韓陽陽,陳思羽.經濟師. 2016(01)
[10]“卓越工程師”教育模式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探討[J]. 寧仁霞,孫劍.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