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峰
摘 要: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這幾年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在利用大數據,二維碼溯源等技術以及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政策的延續性,農民發展“互聯網+農業”的意識上以及相關專業的人才引進方面還面臨著一些問題。
關鍵詞: 互聯網+農業;大數據;二維碼溯源;電子商務產業園區
巴彥淖爾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全市總面積6.5萬平方公里,人口170多萬,現有耕地1100多萬畝,人均耕地5.25畝,是全國人均耕地的3.5倍,可以說是我國著名的農業大市,現正著力建成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11項重點行動,其中就包括“互聯網+現代農業”。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2018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了“互聯網+農業”這一關鍵詞,這些政策的出臺,對在新形勢下轉變巴彥淖爾市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途徑。
一、巴彥淖爾市“互聯網+農業”發展現狀
1、充分利用大數據,對傳統農業進行科學管理
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件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巴彥淖爾市的五原縣,在2017年初,與蒙草公司合作,依據當地農業生態現狀和農業生產實際需求,開展農業和生態并重的產業探索,搭建了以農業大數據為核心的生態公眾服務平臺,建立了“五原農業大數據平臺”,將大數據的成果推廣應用到農業領域。這個大數據平臺,將縣域內的水、土、氣、光、熱、肥等數據進行了匯集和整理,最終形成基礎生態數據,為生態修復及科學發展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同時,大數據平臺提供了農作物種類的空間分布、作物長勢的變化以及不同程度的鹽堿地分布的各類信息,為該縣因地制宜規劃農業生產提供依據。該平臺還能提供農作物生長環境、生長需求以及不同氣候溫度條件下病蟲害發生情況的信息,提示農業部門和農民及早預防治療,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并通過精準施肥灌溉,減少水肥浪費,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大數據平臺使當地農民生產有了科學依據,通過信息技術優選農作物種類,知道土地最適合種植哪種農作物,了解農作物怎樣進行病蟲害防治,農產品有怎樣的營養價值,同時還可以實時獲取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信息,基本實現了農業技術服務“一網覆蓋”,農業資源數據“一鍵獲取”。
2、通過二維碼溯源系統,實現農產品生產全程可追溯
二維碼溯源系統是從農產品的源頭開始規范管理,由事后檢測轉變成事前預案、過程管控,以提高產品質量。通過企業將生產全過程數據報備至數據中心,并打印二維追溯碼貼在對應的產品上,為產品提供身份證明。消費者通過手機、計算機等工具,對二維追溯碼進行查詢,了解該產品的生產過程和質量安全信息。
巴彥淖爾市在各旗縣區,都大力推行農產品溯源系統。今年的3月31日,啟動了“巴彥淖爾市食品質量安全智慧追溯平臺”,這個平臺由政府組織構建,監管部門參與監督,企業參與實施,供消費者查詢食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管理信息的食品追溯平臺。監管部門監督企業完善食品安全全過程控制,企業將種植、養殖、生產、倉儲、物流、銷售各環節信息上傳至追溯平臺,以賦碼的形式確保每一個最小銷售單元食品都有“身份證”。消費者通過微信、支付寶等“掃一掃”功能和網站查詢的途徑,了解食品生產經營全過程,實現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
以五原縣勝豐鎮“燈籠紅”牌香瓜生產全過程為例,由質檢部門抽檢和種植戶送檢的方式,定期取得香瓜產地、生產者、種苗基因、生產臺賬(飼料、農藥、化肥等)、以及日期和期限等信息,在種植大棚內,安裝網絡和視頻監控等設備,這樣不僅可以監控大棚內的情況,同時還可讓香瓜生產過程可追溯,從而形成對其品牌、產地、質量的保護。銷售前由監管部門生成二維碼,農民銷售時,只有貼了二維碼的才可上市。消費者購買時,直接讀取二維碼,就可看到上述產品信息,并提供數據庫查詢,向消費者公布產品的原材料信息,隨時應對質疑,保證農產品的控制和召回。
巴彥淖爾市的其它農產品,如西瓜、華萊士、蜜瓜、土雞蛋、黃柿子、玉米、瓜子、面粉等,都陸續開通了二維碼溯源系統。通過這種方式,一是使巴彥淖爾市的農民利益不受侵害,使原來冒充巴彥淖爾市產地的農產品出售的不法分子無法繼續進行;二是消費者可以放心的買到真正所要的農產品,出現問題也可隨時聯系相關部門以及生產者進行溝通和處理。
3、建立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推動電商抱團式發展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堅持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精準扶貧攻堅、推進農村牧區產業融合的重要舉措來抓,從規劃、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扶持,不斷優化電商發展政策環境,推動電子商務跑出創新發展“加速度”,一躍成為全國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創建示范區。五原縣和烏拉特前旗先后被評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五原縣的河套電子商務產業園區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被共青團中央評為“青年電商創業孵化基地”,被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評為“內蒙古自治區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等稱號。
從2015年開始,巴彥淖爾市開始投資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各旗縣區充分利用現有樓宇、廠房等,建設多功能、多業態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推動電商企業“集聚化、抱團式”發展。園區的功能主要是電子商務運營、培訓、服務、電商企業與個人創業孵化、產品展示等,并集電商、倉儲物流、生產加工、金融、包裝設計等多種業態于一體。凡入駐的電商企業和個人,將實現電商集中培訓、集中辦公、集中管理、集中技術指導、集中扶持的抱團發展模式,共享信息、技術、營銷、物流、物業、金融服務。同時,政府在各項政策上也給與了支持,各園區紛紛制定三年免費提供辦公場所、辦公設備,免除水電、物業和倉儲等費用,免費培訓電商人員,有專業人員指導銷售,給予電商企業低息貸款,在物流配送方面,給予電商企業物流特惠價。
目前,全市7個旗縣區共投入3.75億元,建成電子商務產業園區6個,2017年全市電子商務企業數量達1202家,實現交易額41.1億元,直接從業人員1.3萬人,培訓電子商務應用型人才3萬余人次。先后培育了“三胖蛋”“大眼猴”“玉米加農炮”“胖農”“先蛋先雞”“黃金緯度”等一系列互聯網暢銷品牌。
4、農民直接通過各類平臺銷售農產品
除了入駐電子商務產業園區銷售農產品外,有一部分農民在第一產業網、蜂窩拼團、瑾優易購、烏拉特網、河套購等本地電商平臺上銷售,由于沒有中間商,價格實惠,品質有保障,很快擁有了一批注冊用戶,在2017年全年交易額突破1億元。
還有的農民直接在家中通過天貓、淘寶、京東等各類網站銷售自家的農產品。這種方式,農民可以充分利用種植農作物的空閑時間來進行銷售,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提高了效率。例如五原縣的農民在淘寶上直接開了一家店名是“大漠昭君瓜子”的網店,專門出售自家種植的生瓜子,散裝稱重,客戶需要幾斤,要生瓜子還是炒熟的瓜子都可以,非常靈活,銷量還很好。類似這樣的網店,已經開了很多,它的優勢在于一是成本低,銷售自家的農作物,沒有包裝、廣告、中間人、實體店面等費用,直接讓利給了客戶;二是農產品沒有經過任何工廠加工,只是通過自家的農家做法簡單加工一下,甚至有的直接從田間采摘下來不經過任何加工就快遞到顧客手中,也符合了一些顧客喜歡原汁原味農產品的需求。有的直接用微信甚至是抖音、快手等一些最新出現而且人氣很高的手機APP出售農產品,這種銷售方式的優勢是農民在耕作時可以現場拍攝一些圖片和視頻,發送到互聯網上,進行農產品原生態展示,還可以實時的與顧客進行交流,例如顧客想買西瓜,想看到西瓜的產地,大小、口感等信息,農民就可以打開手機中上述的這些軟件,以視頻直播的方式在田間打開西瓜讓顧客觀看,以非常直觀的方式讓顧客知道產品的信息。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火熱興起的又一種營銷模式,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二、面臨的問題
1、政府在政策上能否長期支持
對于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各個旗縣的政策基本上是制定了三年免費提供辦公場所、免除各項費用,免費培訓人員,低息貸款,物流配送給予優惠等。最早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是從2015年開始建設,到今年已經三年了,以后政府能否繼續提供這樣的政策,還沒有答案。如果沒有,園區入駐的企業和個人在運營成本增加的情況下能否繼續盈利,也是個未知數。
2、農民利用互聯網發展農業的意識還需進一步增強
發展“互聯網+農業”,前期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來進行互聯網及相關設備的建設。例如,現在已經開發出一套互聯網+物聯網系統,只需在農業大棚中安裝一定的設備,大棚種植戶在手機上下載APP,就可在家中通過手機,實現對大棚的一系列操作:視頻監控,自動卷簾放簾,自動通風,自動補光,自動除濕等等。巴彥淖爾市某地政府通過多方考察聯系了建設這套系統的公司,也爭取到了項目支持,一套需要6800元,農民2000元,其余政府補貼,網絡費用也由當地相關部門免費提供。但即使這樣,農民安裝的還是很少,通過上述事例,說明了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民利用互聯網發展農業的意識。
3、缺乏有關“互聯網+農業”的專業人才
互聯網和農業,原本是兩個沒有關聯的行業,現在要發展“互聯網+農業”,就需要將二者緊密的聯系起來,而發展“互聯網+農業”的重要一環就是需要這方面的專業人才。目前來看,現在的高校和科學院所對于這方面的人才培養才剛起步,沒有形成規模。培養出來的也優先考慮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而巴彥淖爾市對于引進這方面的人才,沒有太多的優勢。從本土現有人員中培養,因為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撐,還需要不斷的學習,培養周期也比較長。
參考文獻
[1]韓繼旺;《巴彥淖爾市電子商務跑出創新發展“加速度”》,內蒙古日報,2018(2).
[2]丁志軍;《“蒙草”搭建農業大數據平臺》,人民日報,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