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黨委書記 張 偉
十年前的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奪去了69227人的生命,共造成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十年,是汶川的一個歸結,更是汶川的一個印證。歸結劫后重生的十年光華,印證山河重整的十年征程。也許刻骨的傷痛正在被歲月撫平,但那些逝去的生命永遠銘記在家人心底,那些災難中頑強的生命,奮不顧身的救援,堅持不懈的救治,四面八方的支援,眾志成城的故事……仍舊留存于國人心中,不忘且傳承。
作為離災區最近的國家級綜合性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不僅第一時間傾注全院之力,更匯聚了全國乃至多國的醫界精英,守護住了眾多傷員重生的希望,成為大地震中收治傷員最多、危重傷員最多、手術量最大、醫療資源投入最多、傷員死亡率最低的醫院。
經歷了汶川、玉樹等地震的磨煉,應急救援“華西模式”逐步形成:從無備而戰到科學應對,在日常的管理中就要重視對于突發應急事件的救援準備工作,涵蓋應急預案制定、人員培訓、物資準備等各個方面,真正做到“一旦有災,科學應對”。明確“集中傷員、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4集中救治原則,并建立現場救治點,傷員檢傷分類處理,形成現場救治點向一線醫院急送,一線醫院分檢處理后送二線及三線醫院轉運的“三級檢傷”救治網絡。充分考慮地震災害特性和地震受災區域地理、氣象、交通、通訊、人文等環境,及時、適宜地開展科學救援和物資準備。醫院急診科的科室設置、空間布局、傷員分檢等充分考慮地震等重大災害的傷員救治。考慮到地震傷員大部分是多發性復合傷,組建多學科聯合救治團隊,確保地震傷員得到更加及時、專業、科學的救治。此外,心理專家、康復專家提前介入治療過程,全過程干預因地震災難引起的創傷后應急綜合癥,指導和幫助傷員進行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康復治療。建立政府主導,多部門聯動的應急救援體系。充分發揮互聯網遠程醫療的作用,助力救災前線。注重地震災后的長時間、持續的多方干預。
地震的發生只在一瞬間,“黃金救援”不過72小時,但災后的重建、地震傷員心理創傷的平復和受損生態環境的恢復,則需要漫長的時間。無論是應急的救治,還是災后的值守,都是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的體現和傳承。
今年春節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到四川視察指導時,專程到了汶川縣映秀鎮。他說:“我很牽掛這個地方,十年了,這里的變化我也很欣慰。”如今,在汶川的土地上,災區人民正用率先脫貧攻堅、率先發展振興、率先致富奔康的勇氣,釋放出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的新動能。與此同時,華西醫院正在牽頭籌建國際應急醫療隊,并成功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團隊的預評估。
在經歷了悲痛、鎮定、堅強、抗爭之后,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讓中華民族更加團結、更加奮進、更加成熟、更加充滿浴火重生的希望。醫療衛生職業精神的弘揚和傳承,則讓白衣戰士不顧危難、挺身而出:災情突發時,我們在救死扶傷的最前線;緊急救援中,我們是危重醫療的主戰場;災后重建時,我們是默默守護的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