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毓輝
精準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需要對不合理醫療費用的產生原因和醫療費用增長因素進行具體分析,不能簡單進行“一刀切”。
分析發現,不合理醫療費用主要包括:行為性、醫療性和運行性3類。
行為性不合理醫療費用是指未能有效采取措施,改變那些可干預的個人不良健康行為,從而導致居民健康狀況惡化和醫療費用的增加。居民健康受多種因素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居民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對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大,醫療費用較高的慢性病大部分都與行為因素有關。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開展必要的生活方式干預,將會出現相關慢性病人群患病率快速增加,導致居民醫療服務利用的增加和大量本可避免的醫療費用的發生。
醫療因素造成的不合理醫療費用包括醫療技術因素導致的不合理醫療費用增長和醫療機構的誘導需求。醫療技術因素導致的不合理費用是指服務的提供不是采用適宜技術,或者沒有采取本應采取的特定治療措施。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會帶來嚴重的其他疾病和并發癥,如果沒有對此類疾病進行早期治療和控制,可能導致醫療衛生費用的不合理增加。誘導需求則是醫療服務提供機構利用專業技術優勢和信息不對稱,誘導病人過度使用、濫用醫療服務所產生的費用,如大處方、大檢查等。
運行性不合理醫療費用是管理或運營成本的增加,即對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沒有價值的管理或運營成本增加,包括醫療服務成本和保險管理成本的不必要增加。例如,醫院超過合理標準的建設和裝修、超過醫療服務本身需要的昂貴設備購置會推高醫療服務成本,推動醫療費用過快增長。
這些因素導致的醫療費用增長是不合理的,所以這些因素也應該是控費工作今后的重點。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是一項長期任務,根本在于按照健康中國建設要求,堅持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從體制機制上解決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源頭問題,建立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長效機制。
遵循健康優先,加強疾病防控。堅持正確的衛生工作方針,推動從 “疾病為中心”向“健康為中心”轉變,從根源上消除由于疾病控制不力導致的費用不合理增長。
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持續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使價格反映價值;建立以公益性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完善公立醫院內部分配辦法,切斷醫務人員個人收入與醫院、科室業務收入的利益聯系;推進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兩個允許”要求,建立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充分發揮基本醫保的基礎性作用,引導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和患者有序就醫。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激發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合理收治和轉診患者的內生動力。
加強對不合理醫療費用的監測,為合理控費提供信息基礎和技術支持。
在未來醫藥費用控制工作中,要充分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健全科學的醫療費用增長監測體系,實時研判不合理醫療費用發展變化情況,為確定地區或機構具體控費指標提供信息基礎和技術支持;針對導致費用增長的不合理因素采取精準控制措施,通過過程指標實現“精準控費”,提高衛生治理水平,避免影響人民群眾正常醫療保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