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改——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要求,“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深化醫改以來,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一直是改革的重點和主線。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如何用更好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滿足更多基層百姓的健康需求,讓我們聽聽代表、委員的心聲。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生計生委黨委書記、北京市醫院管理局黨委書記 方來英
構建更加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能單純依賴大醫院的幫扶,更重要的是把基層夯實做好。要實現這一目標,相關政策應更加向基層傾斜。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怎樣讓合格的醫生在基層扎根,還應推出更多具體辦法。關于這個問題,北京也沒有完全解決對基層所需人才的供給問題。現在,衛生計生主管部門提出了全科醫生的配置標準,為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接下來,如何滿足人才需求,醫學院校如何調整醫學畢業生的比例,怎樣調整醫學畢業生的學歷層次,在醫學畢業生就業上給予哪些特殊政策,需要持續破題。
如何使基層醫療服務更好地貼近老百姓的需求,還需要持續加力。比如,家庭醫生是個好制度,家庭醫生簽約也是個好方法。如何提高簽約后的服務質量,更加貼近市民需求,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同時,我們還需要明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收費標準,允許家庭醫生通過簽約服務提高薪酬收入,進一步調動家庭醫生的積極性、基層社區服務醫生的主動性,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積極的心態,為市民服務。
我國的國情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規律,都決定了解決基本醫療服務問題要立足于基層。要實現分級診療,就必須把基層做強,就必須關注老少邊窮地區,關注農村地區,關注山區,關注基層,也只有把基層建好,分級診療制度才能讓更多百姓受益。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云南省衛生計生委主任 楊 洋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直接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必須醫防結合、防治融合。實踐證明,醫療能力強的機構開展公共衛生項目和健康管理工作事半功倍,醫療能力弱的機構則事倍功半。強基層最直接、最關鍵的舉措就是要把基層的醫療能力提升起來,在提升醫療能力的過程中,進一步轉變服務理念,關口前移,全力以赴做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管理工作。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對于基層衛生來說,發展尤為重要,必須堅持在發展中推動和改進工作。我建議,在政策導向上,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補短板的原則,進一步鼓勵基層發展;在財政投入上,以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重點,將更多財力、物力和優惠政策引向基層;在服務能力上,從群眾需求出發,結合實際大力提升基層服務水平和質量;在工作節奏上,堅持穩中求進,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接著一件辦,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推進。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 吳 浩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出臺,全科醫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意見》就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拓展職業發展前景等方面提出多項措施,旨在全方面調動全科醫生工作積極性,提高全科崗位吸引力,加強基層衛生人才儲備。
成熟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全科醫生應是提供服務的主體。但是,目前我國全科醫生的數量還比較缺乏、質量有待提升。因此,我建議,一方面,要解決全科醫生“源頭供應”問題,加大人才培養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注重發揮高等醫學院校、全科培訓基地(綜合醫院)人才教育優勢,以及現有優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示范和醫教協同作用,加強上下協同合作,提高全科醫生的素質和能力。此外,要貫徹好《意見》精神,落實好薪酬待遇、職稱晉升、崗位聘用、社會地位等方面激勵政策,并爭取進一步突破,解決全科醫生崗位吸引力不足的問題。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全科醫生工作的主戰場,建議持續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硬件建設投入,完善設備配置,進一步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尤其是檢查能力。要不斷加強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以業務需求為導向,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創新和推廣“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及“互聯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助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積極參與形式各樣的醫聯體、醫共體建設,依托大中型醫院人才、技術及設備優勢,充分發揮基層網點資源豐富的特長,推動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適當“放開搞活”,實現高效率高質量發展,真正做到接得住、留得下、管得好,培養更多更優質的全民健康守門人。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診治中心主任 張 澍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全面小康的基本保障。分級診療制度是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策略,也是解決老百姓看病難、避免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保證。國家已經制定了不少促進分級診療的措施。經過深入調研,我體會到,下一步,應重點對接基層百姓和基層醫生的需求。以江西省于都縣為例,當地經濟條件較差,看病難問題比較突出。究其原因,首先,當地醫學人才匱乏,醫生水平相對較低;其次,當地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整體滯后。
事實上,基層醫生提升自身醫療服務能力的愿望非常強烈,他們迫切需要更多的帶教和再教育機會。通過國家衛生計生委主導的“幫扶性醫療”,提升現有醫務人才的水平和能力的愿望有望盡快實現。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遼寧何氏眼科醫院院長 何 偉
關于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各級政府都在行動。通過近3年赴遼寧省多個鄉鎮針對基層醫療進行調研發現,各級政府已經為基層醫療投入了大量的設備和資金,更重要的是政府通過搭臺,加強了中心城市醫療機構與基層的合作。我個人認為,接下來要做的是,如何加快基層醫療能力提升的效率。
當前,加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除了資金和設備的投入,還應以人才為核心驅動力。近幾年,在貴州黔南州、新疆塔城等地進行醫療救助和培訓當地眼科醫生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政府已經投入了先進的設備,只是當地缺乏醫療人才和醫療管理人才,導致基層的醫療服務等綜合能力提高的效率仍然有待提升。
我建議,醫療扶貧應先扶智,也就是要技術先行。何氏眼科已經搭建了三級眼健康服務網絡,通過互聯網云平臺,鄉村居民可以就近到鄉鎮衛生院,不出鄉就能讓專家會診,拍的眼底片等可以實時傳送至專家的電腦上,同時實現遠程對基層醫生培訓,提高當地造血能力。通過云平臺收集的醫療大數據,還可以輔助醫療精準扶貧,更精準地幫助最有需要的人。我認為,這就是三級防盲扶貧模式。所以,應先通過互聯網技術,將中心城市的先進醫療技術下沉到基層,然后再通過遠程培訓結合長期實地培訓,培養基層醫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