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
對于醫藥衛生行業來說,最寶貴的資源就是人才。有了高品質的醫務人員,大型公立醫院才能解決廣大患者的急危重癥;有了基本功扎實的家庭醫生,老百姓才能在家門口踏踏實實看病。優質的醫學人才應該怎樣培養,急缺的醫學人才又該如何補充,對于辛勞的一線醫務人員又該怎么激勵?代表、委員不僅有通過調研掌握的第一手數據,更有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院長 王靜成
在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期間,我圍繞基本醫療衛生法立法、設立醫師節、基層醫務人員職稱等領域建言獻策,相關議案和建議已經被國家有關部門采納。這說明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高度關注人民代表呼聲,關切傾聽衛生系統心聲,并采取切實措施保障廣大衛生與健康工作者的切身利益。
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風氣,不僅是保障醫療行業穩定的需要,也是人民群眾的真切呼聲。我建議,要在職稱、薪酬、執業安全等領域進一步深化改革,著力提升廣大衛生與健康工作者的幸福感與滿意度。首先,就醫務人員職稱而言,要在基層醫務人員職稱評審取消論文和外語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職稱評審制度改革。要建立健全職稱評審標準,針對不同類別的醫院明確不同的評審導向。對于臨床系列職稱評審要側重于考核技術能力、醫德醫風、患者滿意度等;對于教學系列職稱,仍需要關注論文、科研和教學等相關工作。要按照中央“放管服”改革要求,優化職稱評審流程和評審單元,研究細化職稱效用,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主動性。
其次,就醫務人員薪酬而言,“兩個允許”是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推進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薪酬制度改革試點的實踐證明,“兩個允許”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對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積極性、維護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具有重要意義。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個允許”的指示精神。要進一步提高公立醫院績效工資總量調控水平,允許打破天花板限制;在績效工資總量外要增加職工福利和獎勵基金,探索超量勞動補償機制等舉措,推動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
此外,就醫務人員執業安全而言,醫院是完全開放的場所,具有公共場所的特點和性質。要將醫院納入《治安管理條例》適用范圍,建議全國人大要推動各地立法予以保障,最高法要制定將醫院作為社會公共場所開展治安管理的相關司法解釋。在此基礎上,依據《治安管理條例》,依法打擊暴力傷醫、醫鬧等涉醫違法犯罪行為,保障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序的就醫場所,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修復科教授 趙銥民
我國醫改的根本問題是優質醫療服務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之間的矛盾,而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高質量醫生的短缺。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醫學院校教育質量普遍下降是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醫學專業辦學門檻降低是重要原因之一。以前,開辦醫學專業要經教育部審批,對醫學專業開辦條件、招生數量把控較嚴。近年來,逐漸改為省屬院校(含民營院校)的醫學專業開辦由省教育廳審批,教育部備案。決定權和責任主體的下放,讓一些省級教育主管部門從局部和自身利益考慮,放寬了對辦學條件的要求,導致事實上辦學門檻降低,一些未達到開辦條件的學校開辦了醫學專業,新的醫學專業快速增加或超過自身能力條件擴大招生,一些醫學專業一年的招生量竟高達千人以上,教學條件不足、師資力量短缺,均導致了醫學生培養質量下降。
此外,一些醫學院校重招生,輕培養;重醫研,輕教學。課程設置不規范、教學人員不達標、教學條件不滿足、教學質量無標準等情況屢見不鮮,有的學校甚至出現了由研究生和進修生帶教、用看視頻代替人體解剖的情況。
同時,一些醫學院校重理論,輕實踐;重考研,輕實習,弱化臨床實踐,忽視醫學生臨床能力的培養。一些醫學生見習課取消,不能進手術室,第五年的臨床實習前半年考研,后半年找工作,使醫學生最重要的臨床訓練形同虛設,導致醫學生臨床能力嚴重不足。
據了解,我國現有醫學類院校(含中專)近2500所,在校醫學生約110萬人,這是我國醫療人才的主要來源。如果把不好培養關,不但無法為國家提供高質量醫學人才,相反還會造就一大批“合法的不合格醫生”貽害社會,貽害大眾,不僅無助于推進醫改,還會成為醫改的重大阻力,因此國家應將提升醫學教育質量作為醫改的一項緊迫工作來抓。
建議教育部上收醫學專業開辦的審批權,提高醫學專業的辦學門檻,嚴把開辦醫學專業的資質關,保證開辦專業能達到國家規定的辦學條件,從源頭上保證醫學生培養的培養質量。制定嚴格的醫學教育質量監督考評制度,用國家標準規范醫學生的培養,從過程上保證醫學生的培養質量。建立國家統一的包含臨床實踐能力在內的醫學生評價基本標準,將實習考核成績列為臨床研究生錄取的必備條件,強化對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從目標上保證醫學生的培養質量。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人民醫院危重癥救治中心主任 陳 瑋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我國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要較2015年下降30%。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政府、醫療機構和相關社會團體協同努力,在專科領域構建層級明晰的防治和培訓網絡。
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陳玉國教授曾在《美國醫學會雜志》心血管子刊JAMA Cardiology發文,深入分析了我國在應用心肺復蘇術(CPR)搶救心源性猝死領域所面臨的嚴峻狀況,以及國內在CPR培訓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我國目前有2.3億名心血管病患者,其中,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人,平均每天1500人以上;而醫院外發生心源性猝死者的生存率不到1%,遠遠低于美國的12%。
分析原因發現,我國醫院外旁觀者CPR的實施率遠遠低于歐美國家,并且,CPR實施質量堪憂。我建議,應大力推進成立更多CPR培訓機構、培養更多全職和兼職培訓團隊、創新培訓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全面改善我國公眾CPR培訓的嚴峻現實。政府應積極加大投入,以目前已建立規范培訓中心的大型醫院和紅十字會為基礎,爭取多渠道公益基金等資助、參與,建立覆蓋全國城鄉的培訓網絡。招募并培養大批CPR方向的全職工作者,積極鼓勵志愿者參與、兼職,充分利用社區醫生,以特殊人群(如學生、消防員、警察、軍人、公務員等)的培訓為先導。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新媒體、移動設備應用(App)等現代化手段,優化培訓模式和方法,重視CPR技能培訓和定期鞏固培訓的規范化。從而顯著提升我國心源性猝死的救治現狀。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血液科主任 楊林花
2017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復了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設立中國醫師節”的請示,我感到非常激動。因為作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的一名醫師,我曾專門提交過《關于設立中國醫師節的建議》的建議。
中國醫師節的設立,是我國第四個行業性節日,也得到了1100萬名醫務工作者的高度贊揚。到2020年要實現全民小康和健康中國的目標,醫師是排頭兵和先鋒隊,是13億中國人民健康保障的第一人。我認為,醫師節的設立將激勵全國各級各類醫師,繼續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并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因此,我建議關于今年的首個中國醫師節應該怎么度過,應提早策劃,爭取達到宣傳氛圍和社會認可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