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2017年10月,“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健康”成為黨和國家未來奮斗的重要目標。
回顧2017年,不論是兒科荒、罕見病用藥短缺,還是不時曝出的暴力傷醫事件,都體現出當前醫療服務供給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的矛盾。
這些矛盾,有的是當前醫療服務供給中客觀存在,需要在未來工作中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有的與醫務人員工作壓力大、溝通技巧有待提高相關;有的則是患者及家屬的醫學素養、科學素養不足,對于醫學常識了解不足所致;還有的,則與公眾的預期過高,但現實無法滿足,造成“獲得感”較低有關。
在未來的衛生計生工作中,我們既要著力解決目前醫療服務供給的短板,滿足人民群眾的切實需求,也要通過積極、正面的宣傳,引導公眾科學評價衛生計生工作,通過合理降低預期,引導公眾回歸理性認知。
要實現這些目標,就要加強公眾的醫學素養教育,消除他們對醫療技術的盲目崇拜和過高期待,幫助公眾認識到現代醫學的局限性,進而能夠理解醫生的工作,減少由此引發的醫患糾紛。同時,對出臺政策、規劃、舉措等的宣傳要更加平衡,既要讓老百姓看到新出臺文件的初衷和目的,也不要回避問題,要把我們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困難等講清楚、說明白,讓老百姓明明白白地看到醫改的成績,實事求是地提出對健康中國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