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在推動DRG收付費方式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其間也形成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醫療服務水平逐步提升,有些甚至超過了國際水平,但是醫療服務的標準化仍然是短板。在編碼不統一、標準難以對接、無統一信息平臺的情況下,我們做了很多的統計工作,但遺憾的是其中很多分析不一定準確,所以無法精準地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實施醫療行業綜合監管,相關管理部門也都是各說各話。
醫改一定是一個凝聚共識的過程,要通過數據凝聚共識,當大家看到同樣的結果、同樣的產品、同樣的質量時,才可以坐在一起商討怎么做好基本醫療服務。DRG改革對當前的醫改非常重要,但是這件事情做起來非常困難,一定要把這個工作上升為深化醫改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
DRG通過使用統一的編碼、統一的操作規范術語集,使所有的數據都能夠共建共享,實現“三大貫穿”:把醫療服務的提供、醫保收付費、醫療服務評價與管理貫穿起來,形成一個閉環;實現醫藥、醫保、醫療的貫穿;實現國家、地方、國際標準的貫穿。
沒有信息化做基礎、沒有好的病案管理,DRG很難完成。現在的醫療服務信息呈現上下不通、碎片化的特征,老百姓臨床診療、康復保健等環節的信息是脫節的。因此,必須要建立一個C-DRG平臺,把所有的標準、算法、分組工具、數據對接方法以及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的評價、醫保智能監控等功能,全部匯集在這個平臺上。同時,對于病案管理重視不夠的局面也必須改變,各個臨床科室的專家都要參與疾病分類學習和病案管理,以提高病案質量。
關于病案首頁、臨床疾病診斷項目、醫療服務操作項目等,有國家標準、地區標準、醫院標準,現在必須花很大精力去做對接工作。為此,深圳市成立了150多人組成的工作隊伍,設立了專家委員會、標準維護團隊,其中既包括決策者,也包括臨床專家,可謂是全員總動員。目前,該市臨床疾病診斷規范術語集基本上已經完成對接,已經開始對照新標準清洗試點醫院的歷史數據。
DRG實施以后,醫院會出現一些共性的負面效應,如提前安排病人出院、增加門急診服務、有意套用高支付標準病組、推諉疑難重癥病人等。針對這些問題,必須制定應對措施,包括完善復合式醫保支付制度、推進臨床路徑管理、完善衛生綜合監管制度、建立醫務人員誠信服務體系、建立基于DRG的醫藥衛生決策支持系統等。
事實上,DRG絕對不會只帶來支付方式的改革,要繼續探索完善基于DRG的財政補助機制、提升公立醫院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另外,DRG工具開發后,可以大量應用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評價。展望一下,今后醫務人員的職稱評定不再局限于做了多少課題、帶了多少徒弟、做了多少臨床實踐,而是直接從人口健康大數據中心調取做了多少個病例,每項操作復雜程度、治愈率等信息,用數據來評價能力。此外,DRG還可用于醫療行業風險評價,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優化升級,推進醫療衛生行業監管手段升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