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郭曉薇
4月9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召開的例行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相關司局負責人毛群安介紹了剛剛出臺的《全國健康城市評價指標體系(2018版)》的相關情況。
“評價指標體系針對現階段我國城市發展中的主要健康問題和健康影響因素,特別強調健康城市建設應當秉持‘大衛生、大健康’理念。” 毛群安說,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的意見》和《關于開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健康城市建設指標和評價體系”的要求,全國愛衛辦委托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3家單位研究制定了最新版指標體系。
毛群安說,應堅持共建共享,發揮政府、部門、社會和個人的作用,共同應對城市化發展中的健康問題。最新版指標體系緊扣我國健康城市建設的目標和任務,目的在于指導各城市改進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健康服務,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滿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實現城市建設與人的健康協調發展。
毛群安說,健康城市建設是從影響群眾健康的主要因素著手,科學施策、綜合治理。2018版健康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涵蓋了健康環境、健康社會、健康服務、健康文化、健康人群這5個一級指標,在一級指標下設置了20個二級指標,如健康環境中包含空氣質量和水質兩個二級指標。在二級指標下,又設置了42個三級指標,第三級指標均可量化。比如“空氣質量”這個二級指標包含“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和“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兩個可量化的三級指標。
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傅華教授對記者說,這些指標是依據有效性和可靠性原則、可重復性原則、敏感性原則、相關性原則、普遍認同原則以及可獲得性原則共6個原則來制定的。同時,指標既要科學,也要便捷。評價結果要能轉化為直觀和易于理解的數值,這樣才有助于決策部門改進,同時提升公眾對健康城市的關注度。為此,2018版健康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引入了“健康城市指數”這一概念。實現城市間的橫向比較和城市自身的縱向比較,還根據2016年評價的經驗,將在2018年的評價中改進健康城市指數的構建方式,設置標準值,以便更加直觀客觀地衡量健康城市的發展情況。
“健康城市理念的提出是為了應對快速城市化帶來的健康新問題,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毛群安提出,在這一方面,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各國的眾多城市都進行了積極探索。我國從2007年開始,在衛生城鎮創建工作的基礎上,借鑒世界衛生組織的經驗,開始試點探索健康城市建設工作。
2016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印發《關于開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在全國全面啟動健康城市健康鄉村建設,并將其作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抓手深入推進。
“抓好健康城市建設這個抓手,是推動整個健康中國戰略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也是我們國家探索的有益的發展路徑。”毛群安表示,下一步,將開展健康城市的示范建設,通過健康城市的建設,能夠更好的保證更大的區域,比如健康省份乃至整個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