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法財,郝 鋒,王宇航,王建珠,秦宇航,楊小存,徐 勰,吳云川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整體觀是中醫的一大特色,中醫臨床診療離不開整體觀,而在中醫教學中更應注重整體觀。以往的教育注重結果的評價,注重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材。而在醫學的教育中更應關注醫德和醫術的全面發展[1]。然而,在中醫整體觀的指引下,對針灸推拿學生的培養多關注在教育結果的整體性,卻對教育過程的整體性關注不足,過程的整體性決定了結果的整體性,在中醫臨床課程教育中更要關注過程的整體觀。
專業課程早期與中后期的統一。針灸推拿專業課程大都在高年級開設,致使學生進入大學兩年還沒有接觸自己的專業,對自己的專業不了解,而針灸推拿是實踐性極強的專業,本著早臨床,多臨床的理念,提倡在本科一年級開始接觸手法,注重對推拿手法、針刺手法的練習,手法是針灸推拿的基本功,基本功的練習應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融入平時生活當中。目前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對自己的專業比較感興趣,但是課程中卻沒有開設專業課,很多學生主動參加各種社團跟隨高年級同學學習專業知識,然而很多社團教給學生的知識并不專業,以致于后面再接觸專業課時很多錯誤手法已形成,難以改變,先入為主錯誤手法難以改變。另一方面,學生剛進入大學,高中緊張的學習生活突然放松下來,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很多學生不知道學習什么,如何學習,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了解,以致于一部分學生對未來產生了迷茫感。高中的學習氛圍和努力程度應在進入大學一年級時得到延續,繼續這種學習的勢頭,并保持下去,在這個最好的時機學習專業知識,收益會更多。因此大學一年級良好的開端將為后面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應在這個時期加強對專業課的學習,將專業課程提早安排到低年級中,并反復學習。
學校、家庭、社區、醫院的統一,為學生創造學習的環境。學習不拘泥于課堂,大學的學習大都在課堂外,在校園中為學生創造實踐場所,社團、模擬實驗室、模擬醫院等使學生在課后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盡早取得家長的配合,假期學生回到家中后,家長主動配合并要求學生為其做治療,練習針灸、推拿等操作技能,家長創造條件為學生施展自己的專業技能,并適當鼓勵和表揚,家長與學校老師相互配合,提早準備針灸推拿的優勢病種,學生回到家中自然而然的可以用專業知識來解決問題,得到鍛煉的同時也獲得了成就感,產生了對專業知識的熱愛,并逐漸具備了自信心,為日后更加堅定學習專業知識打下基礎。利用周末或假期時間組織學生進社區義診,進醫院跟老師門診,在寒暑假由老師帶領學生們進行下鄉活動,使學生在樂趣中得到提升,學生也可以盡早認清現實,社會對針灸推拿專業人才的需要,更加堅定了對自己專業知識的學習。
學生間、師生間、師師間的統一。優秀的人周圍往往也是很優秀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大學生課后的時間較多,且都是與周圍同學在一起生活學習,學生間可以互相帶動學習。學生間組織學習小組,每組人數不宜過多,互相學習、探討,共同進步的同時增強了團隊協作能力。重視指導老師的作用,發揮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2-3]。為每名本科學生或每個學習小組指定專業指導老師,指導老師應貫穿于整個大學時光,并設立獎勵機制,鼓勵指導老師的主導作用,在指導老師主導作用下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可到臨床中跟隨不同老師門診,學習不同老師的臨床診療優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老師的主導性相結合的作用[4-5]。
臨床、科研、教學的統一。學生參加臨床、科研活動,推動專業課的學習,加深對所學專業的深入理解。針灸推拿對動手能力要求高,學習時要用心體會,反復思考,不但手巧,也要心靈,對此《黃帝內經》中已有記載,如《靈樞·官能》“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培養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帶動學生參加科研工作,科研創新競賽,指導專業學術論文的寫作,學校組織專業論文競賽,學生間學術報告,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臨床、科研共促教學發展,對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針灸推拿專業的教師具有教師和醫生的雙重身份,不但要提高教師的臨床能力,更要鼓勵教師多申報科研項目,才能適應學生不斷學習的需求[6]。針灸推拿是臨床學科,教學中要有大量的臨床素材支撐,同時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技能,因此應鼓勵教師從事臨床工作,每周應有一定量的針灸推拿門診工作量。沒有實踐的理論不異于紙上談兵,針灸推拿門診也需要助手,教師可將學生早日帶入臨床,學生跟隨老師門診,學習老師治療疾病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親身體驗針灸推拿的實效性,自己經歷的案例印象更深刻,有了臨床素材,為科研的學習奠定了臨床基礎。理論來源于實踐,對于臨床實踐要求高的專業而言,科研思路的產生來源于臨床,脫離臨床的科研是空洞、沒有意義的。基于臨床的科研不但可以誕生靈感的火花,而且可以更好地為健康服務。因此,對于針灸推拿專業,臨床、科研、教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三者有機結合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更豐富,并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平時學習與階段性考核的統一。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針灸推拿基礎知識后,定期進行考核,考核的形式不拘泥于考試的形式,可以舉辦針灸推拿技能競賽并給予一定的獎勵,使學生在快樂中得到提升,而不是在壓力下學習,輕松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往往可以產生更佳的學習效果。賽前的磨練使學生對針灸推拿技能快速的提高,賽后的獎勵使學生親身體會到學習專業知識帶來的榮譽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定期舉辦競賽使學生時刻不忘對專業知識的反復學習和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針灸推拿對實踐要求較高的課程,適當應用PBL教學方式,案例法及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對知識的記憶,更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7-8]。
標準化教育與因材施教的統一。在現行統一標準教育的同時,應注重個體化教育,鼓勵學生個性的存在,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學習才會更有積極性。在針灸推拿專業學生的選擇上,大學一年級時可接收一部分其他專業的優秀學生轉專業學習針灸推拿專業,一方面為一部分學生實現醫學夢創造了機會,另一方面,轉專業學習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也是各專業選拔出來的優秀學生,他們主動選擇針灸推拿專業,體現了對專業的熱愛,更加珍惜對新專業學習的機會,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接收其他專業的同時,每年應淘汰一部分學生,對那些學習不主動不積極的學生應勸其轉到其他專業,這也體現了醫學的嚴謹性,同時也為那些志向不在針灸推拿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次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也是因材施教的體現。
整體觀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在中醫診療中不能脫離整體觀,中醫的整體觀不僅應用于診療疾病,在中醫的人才培養中更應體現整體觀。不僅在教學結果的評價中關注結果的整體性,更應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整體觀,在針灸推拿學專業教學中,時間、空間、人文、培養模式、培養方案的各個環節都應體現整體性。針灸推拿課是一門臨床課,同時也是一門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在人材培養上應遵循古人“得其人乃傳”的理念,因材施教。在教學評價中注重教學結果與教學過程的統一,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統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了主導性作用,在針灸推拿課程教學中適當發揮PBL教學模式,適當進行案例式教學與PBL及傳統整合教學法相結合的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更宜于針灸推拿這樣臨床課程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