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磊,董 倫,張恒柱 (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6044;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揚州 500)
膠質瘤約占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40%~60%[1],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腫瘤,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腫瘤的細胞和組織學特點,將其分為Ⅰ~Ⅳ級。膠質瘤可發生于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部位和任何年齡,平均存活期僅為14個月[1],其中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最高,預后最差,95%未經治療的患者生存期不超過3個月。膠質瘤的發生發展涉及細胞周期與信號傳導通路、基因表達等多方面內容的改變。因此,研究膠質瘤,尤其是膠質母細胞瘤的相關分子機制,探索新的、安全有效的診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環狀RNA(circRNA)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特殊類型的RNA,是指3′端與5′端共價結合形成的閉合單鏈環狀RNA,由Sanger等[2]于1976年在類病毒研究中發現,并首次提出此概念。由于早期普遍認為circRNA是基因表達中的副產物,因此關于環狀RNA的研究也停滯不前。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及分子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環狀RNA的潛在特性和功能逐漸被發現。有研究[3]指出,環狀RNA在神經系統中含量豐富,呈現動態表達的特點,而且可能參與了膠質瘤的增殖、轉移等多個生物學過程[4],有望成為膠質瘤的新型診斷標志物,并為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主要介紹環狀RNA的形成、特點及功能,并討論在膠質瘤中的作用。
1.1 環狀RNA的產生環狀RNA的具體產生機制尚未明確,根據前體序列的來源可分為外顯子形成的環狀 RNA[4]、內含子形成的環狀 RNA[5]、外顯子和內含子共同組成的環狀 RNA[6]及 tRNA前體形成的環狀RNA[7]。 ①外顯子來源的環狀 RNA(exo circRNA),其形成主要有直接反式剪接(或稱內含子配對驅動環化)和外顯子跳讀(套鎖驅動環化)兩種機制,過程復雜,需ALU重復序列等多種因子參與。前者是一個外顯子的3′端剪接供體與上游的5′端剪接受體結合,切除內含子,然后形成環狀 RNA[4];后者是內含子之間配對形成環狀套鎖,再剪切其中的內含子,最后形成環狀RNA[8]。②內含子來源的環狀RNA(ciRNA),形成依賴于外源性鳥苷(exoG)、5′端剪接區域7 nt長的富含GU的序列及靠近分支部位的11 nt的富含C的序列,此類環狀RNA較為少見,但具有轉錄調節的作用[5]。③外顯子和內含子共同組成的環狀RNA(EIciRNAs),通過直接反向剪接形成,內含子不被剪切,保留其中。這類EIciRNAs只存在于細胞核中,能夠促進親本基因的轉錄[6]。④tRNA前體形成的環狀 RNA(tricRNA),如tric31905,其形成需要保守的tRNA及加工酶的參與,但具體的機制及功能尚未明確[7]。
1.2 環狀RNA的特點①分布廣泛,含量豐富。據報道,環狀RNA廣泛分布在原核和真核細胞中,從病毒、果蠅到人類細胞都有環狀RNA的存在[3];10%以上人類基因可以轉錄生成環狀 RNA[9],You 等[10]指出,腦組織中約20%的編碼蛋白的基因可以產生環狀RNA。②結構穩定,半衰期長。環狀RNA無5′帽結構和3′-PolyA尾結構,對RNA核酸外切酶和脫支酶有一定抵抗性[11],大多數環狀 RNA半衰期超過48 h[12],比線性 RNA 半衰期(約 10 h)長[13],然而環狀RNA核酸內切酶可使內含子來源的環狀RNA水解,其半衰期(小于 15 s)較短[14]。 ③高度保守,表達特異。共價閉合環狀結構使環狀RNA穩定性好,導致保守性高,而且序列長度在進化中也高度保守[3];You等[10]指出環狀RNA首尾相接處的外顯子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環狀RNA的表達具有時間和空間特異性,Rybak-Wolf等[3]在實驗中證實,相對其他組織,環狀 RNA(如 circRims2、circTulp4、circPhf21a等)不僅在人和鼠等哺乳類動物腦組織中表達豐富,甚至在果蠅中也是這樣。另外,環狀RNA表達具有組織特性,其中嗅球、前額葉皮質、海馬、小腦等高表達特定種類的環狀RNA;在神經元的不同部位,環狀RNA的含量也不相同,突觸中的豐富度最高,這可能與皮質中突觸密度高、ALU重復序列多等有關。環狀RNA表達也具有分化發育階段的特異性,其增多通常伴隨著宿主轉錄的上調,當然也有例外,比如環狀RNAZfp609(circZfp609)在神經元分化過程中持續定量表達,這提示環狀RNA在腦組織分化發育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環狀RNA在肺、胰腺、膀胱、胃、直腸等組織中均有表達,而且可以隨著組織器官的發育而表達,如心臟中的NCXI就隨著發育的不同階段被誘導表達[15]。
1.3 環狀RNA的功能(1)海綿作用。①miRNA的海綿作用[16]。miRNA是一類長度約21 nt,與mRNA靶向結合的 RNA[17]。環狀 RNA具有與 miRNA結合位點,起到抑制其對應miRNA的降解作用。如小腦退化相關蛋白1反義轉錄物(CDR1as/ciRS-7)在小腦中表達豐富,具有miR-7的應答元件,通過海綿作用減弱miR-7的生物學功能[18]。在星形細胞瘤中miR-7表達下調,使得膠質瘤迅速生長,但并非miR-7越高對腫瘤抑制性越強,有報道稱肺癌的不良預后就與miR-7的高表達有關[19]。②蛋白質的海綿作用。這種環狀RNA被稱為蛋白質海綿,如CDR1as/ciRS-7可與 AGO蛋白(Argonaute)結合,從而使自身被降解[20]。(2)轉錄調節。 如前所述,環狀 RNA具有轉錄調節作用。ciRNA中如錨蛋白重復域 52(ciankrd52)可與RNA聚合酶Ⅱ復合體相互作用,參與轉錄調節[21]。(3)翻譯作用。眾所周知,大多數環狀RNA屬于非編碼RNA,但仍有例外。如丁型肝炎病毒(HDV)的核心是一單股負鏈的circRNA,其可以轉錄翻譯成丁型肝炎核心抗原。(4)其他作用。Talhouarne等[22]發現ciRNA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可遺傳給子代細胞,提示具有遺傳上的作用。由于穩定性好,環狀RNA可能存在其他生物學功能,比如作為組裝核糖體蛋白(RNP)顆粒的平臺,轉運其他蛋白質或其他RNAs的良好介質,這也為新型腫瘤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視角。
近年來,環狀RNA在腫瘤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Huang等[23]對結腸癌的分析表明,cir-ITCH在結腸癌中表達明顯下降,通過海綿作用與親本的 ITCH基因競爭 miR-7和 miR-20,抑制Wnt/β-catenin 信號 傳 導通路;Li等[24]發現 circRNA002059在胃癌中表達下降,與胃癌的惡性程度、轉移等相關;Huang等[25]發現circRNA MYLK可以競爭性結合 miRNA-29a-3p,導致膀胱癌的發生;Xuan等[26]研究指出,has-circ-100855在喉癌上調明顯,而has-circ-104912在喉癌中卻下調明顯等,諸多研究均提示環狀RNA在腫瘤發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3.1 環狀RNA與膠質瘤的研究逐步興起Song等[27]研發了一種UROBORUS新型檢測工具,他們利用46個膠質瘤(包括少突膠質細胞瘤和GBM)和正常腦組織樣本作研究,發現所有樣本中高表達的環狀RNA的外顯子數量沒有顯著的差異,大約10%的環狀RNA只含有一個外顯子;而且大多數環狀RNA反向剪接點的基因長度在50 kb內,只有少數在100~300 kb之間。此外,研究還發現RIMS基因在正常腦組織會產生5種環狀RNA異構體,而在膠質瘤中只有2種,這提示膠質瘤會減少RIMS基因形成環狀RNA異構體的數量。然而,并非所有基因都是如此,VCAN在正常腦組織和膠質瘤組織中形成環狀RNA異構體數量沒有差別,但circ_VCAN的表達在膠質瘤中卻比正常腦組織高,而且有實驗[27-28]證實VCAN基因是形成膠質瘤的責任基因。GBM中表達的circ_COL1A2、circ_PTN、circ_VCAN、circ_SMO、circ_PLOD2、circ_GLIS3、circ_EPHB4、circ_CLIP2 較正常腦組織高,提示此8種環狀RNA有可能成為GBM的腫瘤標志物。
3.2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GBM 涉及 miR-671-5p/CDR1-AS/CDR1/VSNL1軸的表達失調[29]。 小腦退化相關蛋白1 反義轉錄物(CDR1-AS)是 2011 年由 Hasen 等[30]發現的一類環狀RNA,具有miR-671-5p的結合靶點,在GBM細胞中表達下調。Barbagallo等[29]研究了45位GBM患者的活檢組織和5個 GBM(分別是A172,CAS-1、DBTRG、SNB-19、U-87)細胞株,發現 miR-671-5p在GBM活檢組織和細胞株中均過度表達,其中miR-671-5p在A172、CAS-1、DBTRG細胞株中的表達超過其他腫瘤細胞株(A375,HCT116)的兩倍。且發現 CDR1-AS、CDR1、視錐蛋白樣因子 1(VSNL1)作為miR-671-5p的下游分子,在GBM細胞中表達減少,與miR-671-5p表達呈負相關,其中 CDR1-AS表達下調了 3.51 倍,CDR1 下調了 2.84 倍,VASNL1 下調了 2.1倍,而且發現miR-671-5p能促進GBM細胞的轉移和增殖。轉染miR-671-5p的類似物24 h后,發現DBTRG、SNB-19、U-87細胞株中GBM細胞的轉移能力分別增加了15%、32%、15%。DBTRG細胞株轉染miR-671-5p類似物24 h后生存能力增加了16%,而使用抑制物72 h后則使其生存能力下降了12%;同樣,SNB-19細胞株轉染類似物48 h后,其生存力增加了9%,轉染抑制物72 h后,下降了7%;U-87細胞株轉染miR-671-5p類似物后,生存能力增加了5%,而轉染抑制劑48 h后,生存能力會下降19%;故此推測GBM 涉及 miR-671-5p/CDR1-AS/CDR1/VASNL1 軸的表達失調。
3.3 膠質瘤涉及 circ-TTBK2/miR-217/HNF1β/Derlin-1軸的表達失調TTBK2環狀RNA(circ-TTBK2,根據環狀 RNA數據庫也稱 circ-0000594),由TTBK2基因的外顯子 3、4、5、6產生,不含內含子,定位于胞漿中,Zheng等[29]發現與正常腦組織相比,circ-TTBK2在膠質瘤中明顯表達上調,能抑制腫瘤細胞的凋亡,而且和膠質瘤的病理分級呈正相關。此外,利用正常星形膠質細胞作對比,發現miR-217在膠質瘤U87和U251細胞株表達下調,而且使miR-217恢復正常表達能起到抑制膠質瘤細胞增殖的作用,因此推測miR-217在膠質瘤中發揮了腫瘤抑制作用。進一步指出circ-TTBK2以RNA誘導的沉默復合體(RISC)的方式減少miR-217在膠質瘤細胞的表達。肝細胞核因子1β(HNF1β)定位在胞核,它不僅是肝臟特殊轉錄因子,而且在膠質瘤細胞中表達上調。在細胞株中加入 circ-TTBK2抑制子和/或使miR-217過表達,HNF1β表達量均明顯減少,為了更深入了解 miR-217與 HNF1β的關系,將 HNF1β的3′-UTR 和非HNF1β 3′-UTR 作比較,結果是膠質瘤細胞在 miR-217+HNF1β 3′-UTR 組比 miR-217+HNF1β的遷移性和侵襲性要高,這表明miR-217是通過和HNF1β 3′-UTR相互作用調節信號傳導通路的。HNF1β作為Derlin-1的啟動子促進Derlin-1的表達,而Derlin-1則是通過激活PI3K/AKT/ERK發揮致癌因子的作用,促進膠質瘤細胞的增殖、遷移、侵襲,抑制細胞的凋亡。和circ-TTBK2相似,HNF1β也與膠質瘤的病理分級呈正相關。
3.4 沉默 cZNF292 能通過 Wnt/β-catenin 信號傳導通路抑制膠質瘤血管生成和細胞增殖cZNF292是一種致癌性的環狀RNA,通過作用于Wnt/β-catenin通路即 Axin/β-catenin/APC/STAT3/5 通路在腫瘤的血管生成和細胞增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Yang等[30]在體外U87MG和U251膠質瘤細胞株中,沉默cZNF292的表達,發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VEGF-A)及其受體 1/2(VEGFR-1/2)、磷酸化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p-VEGFR-1/2)、內皮生長因子(EGF)、內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及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表達水平均下降,這提示沉默cZNF292的表達可抑制膠質瘤的血管生成。另外,膠質瘤細胞周期會停留在S/G2/M期,這是由調控細胞周期增殖的Wnt/β-catenin信號傳導通路,包括軸蛋白(Axin)、β-鏈蛋白(β-catenin)、磷酸化轉錄激活因子 3(p-STAT3)、磷酸化轉錄激活因子5(p-STAT5)及其下游效應分子如周期蛋白 A(cyclinA)、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DK2)、多脯氨酸蛋白 11(PRR11)等表達失調所致,當然其中還涉及其他分子如 E2F1、NF-κB、Sp1、HIF-1、AP-1等的轉錄下調。而CyclinA的作用就是激活CDK2推動細胞增殖周期從S期進入G2期。然而更深層次的調控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3.5 circBRAF可以用來預測GBM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circBRAF定位在7號染色體,由BRAF基因的外顯子產生,BRAF基因可能與多種信號調節通路有關,包括Erb信號通路、MAPK信號通路、神經營養因子信號通路、mTOR信號通路。Zhu等[31]在研究中指出,相對正常腦組織,circBRAF的表達在膠質瘤患者低,而且高級別的GBM(WHO分級Ⅲ~Ⅳ)表達比低級別的GBM(WHO分級Ⅰ~Ⅱ級)低,提示circBRAF表達量高的GBM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較好。具體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因為下調表達環狀RNA參與了神經營養因子信號通路。另外,Zhu等[31]在研究中發現了1411種差異表的達環狀RNA,GO分析表明,下調的環狀RNA與蛋白結合及修飾、轉運活動、細胞器組織等有關,上調的環狀RNA與受精、G0到G1期的轉變、錳離子轉運、精子獲能、鈣池操縱的鈣離子通道活動、肌動蛋白依賴性ATP酶有關。
迄今為止,人們對circRNA認識大多數屬于起步階段,尤其是在膠質瘤領域,雖有研究表明膠質瘤涉及相關circRNA的改變,但深層次的機制仍不清楚,甚至部分環狀RNA是否真正與膠質瘤有關仍需進一步研究,而且實驗研究面臨著儀器設備昂貴、技術要求高、分析普窄等問題。將circRNA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毫無疑問,對circRNA的研究可能為神經系統膠質瘤的診治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打開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