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 羅茵/文圖
11月23日,在第十四屆國際羅非魚產業發展論壇期間,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發布了《中國羅非魚產業發展報告》,該報告全面分析了中國羅非魚產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對整個產業鏈及國內幾大產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梳理。針對中國羅非魚產業面對成本上升、利潤下降,內銷市場開拓不足等問題,提出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提升產品品質,找準市場,找到打開內銷市場的關鍵點;另一方面,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鼓勵水產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投資與技術合作,共同發展,共享市場。
報告預測:根據羅非魚的內銷市場分析,10年后,我國羅非魚產量有望超過1000萬噸。
從2007至2016年中國羅非魚出口量來看,廣東占據第一,而主要出口市場依次為美國、墨西哥、俄羅斯、科特迪瓦,其中美國的出口量逐年減少。《中國羅非魚產業發展報告》指出,根據美國凍羅非魚進口、美國冰鮮羅非魚片進口、整凍羅非魚進口的價格走勢,以及中國羅非魚當前的分布狀況,可以總結出我國羅非魚加工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成本上升,利潤下降,單純養殖一條魚難以為繼;過于依賴出口市場,內銷市場開拓不足;實力不強的加工企業為了生存,干擾了市場規律;政策調整滯后,WTO的補貼運用錯位。
“但是,羅非魚內銷的比例在逐年提升。”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指出,小龍蝦快速從國際市場轉到國內市場,而羅非魚是緩慢從國際市場到國內市場。根據中國當前的羅非魚市場來看,大有文章可做。“例如云南省是羅非魚養殖大省,主要以內銷為主,西雙版納開發了羅非魚美食遠近聞名。而同樣是養殖大省的海南卻是典型的出口依賴型羅非魚產業。這樣一種差異,也證明中國不是缺乏內銷市場,而是沒有將產品推出去。”
另外,有意思的是,科特迪瓦作為非洲的小國家,其羅非魚進口量卻很大,這是不是接下來,中國市場需要思考的問題?
羅非魚內銷產品形態和銷售渠道越來越趨多樣化,目前已經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其中鮮活魚主要以產地銷售為主,海水羅非魚更受歡迎,價格更高。而在外在表現上,北方銷售規格小于南方,北方1kg左右,南方1.5kg以上;“二去”(去鱗去臟)冷凍整羅非魚,規格較小,主要在北方凍品市場銷售,用于燒烤和烤魚;凍魚片(鯛魚片)則在凍品批發市場、超市、電商、微商等均有銷售,市場份額逐漸擴大;餐飲定制開背調味/原味魚、面包魚、魚餅等,市場潛力待開發;罐頭制品主要是超市和電商渠道;魚膠原蛋白等深加工產品則多以區域代理商的形式銷售。

報告指出,2015年以后,越來越多的羅非魚加工出口企業意識到,出口快速增長期已經結束,未來將趨于穩定,是否能夠激活內需市場成為決定羅非魚產業發展的關鍵。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紛紛開始創設自有品牌,并更加積極地參與各項國內、國際認證,用品牌、BAP四星和ASC認證贏得市場;以大型加工出口貿易企業為核心,建立區域性的合作組織、合作社,以便標準化生產,提高品質,共同開發國內外市場。
中國羅非魚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提升產品品質,找準市場,以良好的生產方式滿足市場需求是產業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