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不吃香”
源于理性人才觀回歸
近幾年,“鍍金式海歸”面臨淘汰,留學生年收入從幾萬元到百萬元分化嚴重,“海歸”找工作難、起薪低的新聞,時常被輿論媒體報道,尤其在用人投資趨于謹慎、精準的氛圍之下,沒有企業和單位愿意為平庸無為的“海歸”“買單”。“海歸”這些年在國內的待遇,不是從天堂跌到了地獄,而是從夢境回到了現實。海歸的“光環”亦從光彩奪目變得黯然失色,人們對海歸的態度,也逐漸變得冷靜。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們的人才觀回歸于理性,以頭銜、標簽識人才的理念發生了改變。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各行各業飛速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不少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達到亞洲第一,甚至全球第一的領先水平,國內大學更是在各種國際大賽上勇攀高峰、創造成就,為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正名。社會對國內外教育水平的認可度也逐漸持平,將評判學生的視角更多地轉移到基本的能力水平,讓有能力、有經驗,能吃苦、能創新的優秀學生得到了更多脫穎而出的機會。
(選自《新京報》2017年9月28日)
多維解讀
1.中國綜合國力全面增強,中國人才的社會影響力、競爭力全面提升。我們一定要具備理性的人才觀,尤其在人才培養上要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施策,引導廣大對子女抱有殷切希望的父母,正確看待留學這件事,理性幫孩子選擇深造方式。學生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帶著先進的理論、強勁的實力進入社會,為改革發展添力。同時,我們要對人才有信心,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凝聚發展世界、引領世界的強大合力。
2.“海歸不吃香”源于理性人才觀的回歸。我們必須擺正心態,轉變認知,摘掉有色眼鏡,對各類人才與勞動者都保持應有的尊重,只有這樣,我們的人才才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才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離婚試卷”須慎用
2017年9月14日,一份命題人是主審法官,評卷人是原告、被告的“離婚試卷”出現在四川省宜賓縣人民法院觀音法庭。法官稱,通過讓原告、被告夫妻做題考試,來判斷雙方的感情情況:60分以上初步表明有挽回余地,60分以下可以初步認定婚姻關系岌岌可危。要想離婚,還得先考試,“離婚試卷”的出現,引起了社會熱議。
(選自“中國新聞網”2017年9月26日)
多維解讀
1.“離婚試卷”與學生考試的試卷不同,學生考試都是在統一標準下接受教育,自然就可以用格式化的試題和考卷來進行考查。但婚姻是因人而異的,且每個人的生活閱歷、相處方式也不同,用“標準化”的“離婚試卷”來衡量感情好壞,值得商榷。
2.“離婚試卷”是法院工作的一項創新,但是基于它可能出現的弊端,這樣的“創新”一定要避免照抄照搬,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須理性對待。
“第二成績單”可改變
“唯考分論”的價值認同
近日,澳大利亞某大學為學生頒發兩個畢業證書的事件引發人們關注,同時也引得很多國內高校效仿。那兩個畢業證書,一個是學位證書,一個是能力證書:學位證書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應試能力的體現,能力證書卻是一種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體現。今年起,清華大學的本科生也將不只擁有學業成績單,還將迎來一份專用于記錄創新創業、社會工作、學術科研、競賽比賽、志愿公益等經歷的第二成績單。畢竟,再耀眼的考試分數,再炫目的身份標簽,早晚都要接受市場的檢驗。曾經的那種只要會考試、能夠拿高分就能得到一切的“成功捷徑”,正在發生著變化。
(選自《北京日報》2017年9月27日)
多維解讀
1.“第二成績單”改變了片面的“以考分論英雄”的模式。一些大學生憑借出色的綜合素質實現了“逆襲”,要歸功于更加科學、更加理性的價值認同。志愿公益通過細節推動來實現“柔軟改變中國”,大學生不能缺席;激發潛力、提升能力的學術科研和競賽比賽,也在督促大學生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不能只有學習和考試,還需要多一些“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2.在一個改革與創新的時代里,如果大學教育依然沉湎于單一的評價機制,大學生難免會遭遇市場的“滑鐵盧”。“第二成績單”傳遞的價值認同將扭轉學業成績的單一評價模式,鼓勵和引導學生發展綜合素質,激勵年輕人多元化、個性化發展。
讀經典貴在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讀經熱、誦典潮,近年來風生水起,這是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近日有媒體報道,某讀經少年花了10年時間背誦了30萬字的儒家經典,結果竟然連常用字都認不全,一篇800字的作文錯字連篇,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讀經悲劇。還有人讀經,以背誦了多少萬字經典為榮,時不時賣弄于公共場合,炫技于親朋面前,反襯出并未真正讀懂經典。退學讀私塾、父母擔當讀經“家教”、課余“讀經班”異常火熱……針對少兒讀“經”不斷涌現,日前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舉行的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特設“少兒讀經利弊得失之檢討”專題論壇,與會專家認為,中國教育正在逐漸回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讀經典貴在“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選自《光明日報》2017年9月26日)
多維解讀
1.王國維認為:“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現代人讀經誦典,讀進去才有可能讀得懂,知其深邃,跳出來才能更客觀地審視經典,并在審視的過程中觀照內心,有選擇地指導自我。對待古學經典,需要理性相待,做到客觀、科學和禮敬。
2.讀經誦典,“怎么讀”重要,“讀成什么”也很重要。在品味與誦讀的過程中,如果深切領悟到古人那種政治抱負、報國情懷、浩然正氣、氣節品格,并能把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繼承和發揚下去,就意味著讀出了真意,讀出了滋味。
3.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陷入讀死經的泥淖之中。如果把讀經簡單理解為死記硬背,卻不知其意,實屬本末倒置。我們只有在讀經誦典中領悟到傳統文化的智慧,才是真的明白了讀經的意義,才能談得上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