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
深圳南山教育發布新課改創新行動計劃,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提升本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加強校本研修的實效性,校本研修課程設計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旨在探討荔灣小學教師培養校本研修課程設計的背景、意義、目標、內容及評價,為小學教師培養校本研修課程設計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鑒,促進小學教師培養的質量和效果的提高。
一、培訓課程設計的意義
1.學校重點工作的突破
2017年建校的荔灣小學是一所年輕的學校,其教師年齡構成同樣年輕。自建校以來,40歲以下青下教師占比逐年上升,2017年占72.22%;2018年占83.67%;2019年占84.93%;2020年占85.39 %;2021年占85.57 %。2022年占87.5%;這批青年教師以90后為主,基本是研究生學歷。預計未來三年學校每年還將招聘10~15名應屆畢業生,進一步擴大學校的師資隊伍。
2.為領航教師搭建輻射平臺
學校設有碩學教師、博雅教師、領航教師的三階梯隊,能成為領航教師的,都有一定的教學經驗,這些經驗是非常寶貴的財富,為領航教師搭建經驗輻射的平臺,通過為青年教師做專題講座等活動,使領航教師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提升。
3.激發教師成長的動力
除領航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是一筆財富外,確有專長的教師的專長能力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例如,剛入職的一位碩學教師是心理教師,對于心理工作把握很好,他可以發揮他的專長,教會大家與家長、孩子溝通的技巧。新入職的美術教師微課制作能力很強,在空中課堂開展期間,將自已的微課制作技術分享給學校老師們,大幅度提升了教師的微課水平,全校教師微課在省市區各類平臺上獲獎眾多,且在多個平臺面向全國、省、市、區進行分享,受眾有教師也有學生。為激勵教師多維度發揮所長,對于承擔培訓主講講座的教師在學校考核中給予加分支持。
4.對新入職教師的人文關懷
新入職教師需要了解學校的發展歷史,教師請假制度,教師考核制度,學校一直在深研的特色項目,學生請假制度,新入職教師應該要完成的繼續教育學時賬號開通與資料上傳等,需要對同一批入職的新教師進行培訓,避免新教師像無頭蒼蠅一樣不知所向,不得不到處去問產生的無力孤獨感。
二、培訓課程設計的路徑
1.需求調查和課程定位
我們采用問卷調查法、座談會法、觀察法來調研老師的培訓需求。由調查得知,教師日常教學工作和班級管理工作繁忙,能夠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很少,只有能夠真正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教師才會愿意進行學習,他們普遍重“問題解決”而非“知識習得”;重“任務驅動”而非“求知驅動”;重實踐經驗輕理論指導,喜歡聆聽專家以及優秀教師的真實教育故事,觀看精彩的教學案例;重效果的立即呈現,雖然作為教師明白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如果學習效果不明顯,也會產生倦怠心理。
2.課程設計思路
依據上級政策、調查研究及本校“二徑三梯”的教師培養體系,本課程具體設計思路是:統籌考慮“專業路線”和“行政路線”二條培養路徑的課程內容。同時,根據二條路線的各三線階梯,將教師培養的階段橫向劃分為三個層次:“灣田·籽芽計劃”“灣田·新苗計劃”“灣田·谷穗計劃”。縱向將課程劃分為四個層面:“師德修養培訓課程”“學科教學培訓課程”“班級管理培訓課程”“課題研究培訓課程”。
3.課程設計目標
荔灣小學教師教師專業發展培訓課程的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學層目標,從專業技能、行政素養幾個方面加以闡述,總體目標包括:
(1)加強文化認同,樹立良好師德師風。提高教師對南山教育、學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認同度,使教師能愉快和諧地融入荔灣文化,認同并踐行南山教育理想。
(2)提高教學技能,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培養我校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理念、教師素養與教學技能,幫助青年教師適應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3)發展德育能力,培養班主任工作技能。幫助青年教師了解學生心理特點,走進學生心里開展教育工作,指導青年教師掌握德育工作方法,能對學生問題進行較好的感知、監控、處理、協調和反思,豐富德育工作的內涵和外延。
(4)補充后備行政,培養良好行政素養。搭建行政事務工作平臺助力新教師成長,力求在培養期內,為學校培養后備行政力量。
4.課程設計內容
(1)師德修養培訓課程。師德修養在教師素質中居于核心地位。本校在教師培訓中突出師德,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按照“四有”好老師標準,結合校本實情,以教育法規、教育政策、身邊的優秀教師事作例、中國傳統文化等為培訓的主要內容,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
(2)學科教學培訓課程。教師專業發展培訓的核心是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提高。通過學校系統、分層、有針對性的培訓,幫助中小學教師認識和掌握專業發展的規律和特征,促進中小學教師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現代信息技術,借助人工智能改進教育教學,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3)班級管理培訓課程。學生的在小學生階段的發展程度,班主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班級管理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也是本校班主任培訓的重點內容。培訓的根本目的是引導班主任遵循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以及班集體形成規律,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班主任培訓課程設計突出實踐導向。依據班主任所從事的工作,劃分班主任的素養和能力,強調實踐性和綜合性,從而服務于班主任的工作實踐。
(4)課題研究培訓課程。學校近幾年新入職的新教師以90后為主,基本是研究生學歷,已經具有科研素養。教師教育科研素養作為新時代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是教師由經驗型走向研究型的關鍵,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不二法寶。學校也以培養“應用型”,強化“研究型”來打造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設計開展多項有關課題培訓的課程,助力教師深耕發展教學上的一畝三分地。
5.課程教學的實施
學校通過青藍工程、專題講座、美荔圓桌派沙龍、半畝灣田讀書會、學科教研、行政會議等形式對教師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訓實施。
荔灣小學構建的教師培養體系中有一條為“不少于兩個月的實習期”,是指學校招聘的應屆畢業大學生需在入崗前完成不少于兩個月的跟崗實踐實習。實習階段教師,也指的是為其兩個月的崗前培訓的階段的新教師。學校設置了細致的崗前培訓內容,為了新教師更好的渡過適應階段,縮短新教師到成熟教師的實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按9個匹配原則,分別是背景相似、專業相關、風格相知、興趣相仿、距離相近來為實習教師配備學科導師、班主任導師、同輩導師,三種導師職責各有不同。
正式入職后的“碩學教師”,在青藍工程師徒結對上我們采取了微創新,由碩學教師自愿選擇領航教師或博雅教師成為師傅,師徒之間雙向自愿選則,一位師傅可以帶多位徒弟。當碩學教師達到博雅教師要求,則順利出師。
6.課程評價的實施
除校長辦公室正副校長外,學校行政事務部、教學管理部、后勤保障部、學生發展部全部參與考核。建立課程評比與獎勵機制,以激勵和表彰在課程學習和實踐中表現優秀的教師,同時提高教師對校本研修課程的參與和認同感。
“灣田·籽芽計劃”“灣田·新苗計劃”“灣田·谷穗計劃”的考核都取該階段所有教師分數排名的前20%、30%、50%設立評優評先。
評價結果的運用有助于確保小學教師培養校本研修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質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本校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三、結論與展望
通過設計校本研修課程發現,首先,校本研修是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途徑之一,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其次,要通過調查并定位課程的定位和目標,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應該重點關注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同時切實貼近教師的實際需求。第三,對于課程的評價和質量保障,需要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和工具,以及制定相應的措施保證課程的質量。最后,經過案例分析和實踐的驗證,本研究設計的小學教師培養校本研修課程是可行的,對提高小學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今后的研究和實踐中,依然會進一步加強小學教師培養校本研修課程的研究和開發,制定更加科學和實用的課程設計方案,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以實現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
【本文系2022年度南山區教育科技項目課題“教師發展校本研修課程設計與實施研究”(nsjy20220 422)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韋英哲